河南坠子回龙转

时间:2024-11-14 17:47:30编辑:阿奇

河南坠子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有哪些声腔流派呢?

首先是曲腔流派。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告白、唱法、语言、句式等方面都独树一帜。语言以鲁南话为主,采用原唱法;节奏“稳而无眼”,全部用强拍,无次强拍或上拍;音域在十度以内,比较窄;唱腔为“曲腔”形式,有七字句、交叠、五字嵌、三字跳,借鉴河南沉子歌唱演变的叹、武、气、音。歌词多采用七字句和交叉句。句子灵活,语言简洁,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它可以用来唱长书或唱歌。其次是大鼓京腔。是我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说唱音乐。原名高台古尔胡姆,又名大古树,俗称古尔茨。并衍生出“豫东大鼓”、“京腔大鼓”、“豫南大鼓”、“豫西大鼓”、“淮北大鼓”、“淮南大鼓”、“河洛大鼓”等流派,统称为豫鼓书或河南鼓词。长短有致,一会儿如疾风骤雨,一会儿如雪飘云行,一会儿是凤凰三点头,一会儿是蜻蜓五戏水。再者是下路坠。以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其演唱风格细腻、婉转、多变,能充分展现所要表达的情感。曲调曲折婉转悠扬,情节引人入胜。曲调多为降调,歌者用地方方言唱戏、旁白、口音。豫西鼓书作为古老的民间传统戏曲,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风淳朴,乡土气息浓厚。另外河南坠子经过近40年的艺术奋斗,庐山古尔辞得到继承和发扬,内涵丰富,艺术气息地道,内容新颖丰富,场地大小不一,演出适应性强。多种因素形成了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挖掘和梳理这种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鼓儿词的唱词通俗易懂,唱音整齐统一,唱腔音乐朴实流畅、口语化在语言音韵上艺术感染力较强。

河南坠子的声腔流派知识

  据艺人相传,最初的上路河南坠子主要是指在河南境内的颍河、沙河上游地区的河南坠子。下路河南坠子则主要是指处颍、沙河下游颍、亳二州的河南坠子。

  后来,在河南境内,又出现了东、西路河南坠子之说。西路主要是指陇海铁路开封、以南部分,黄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以东地带,其中还包括开封、郑州、许昌、漯河的所谓中路河南坠子在内。

  所以,这一路就有三个称谓,即:上路、中路和西路河南坠子。东路主要是指豫东南的商丘、周口等地的河南坠子。

  因豫东受皖北河南坠子影响很大,两地语言又较接近,于是,东路河南坠子又包括颍、亳二州境内的`河南坠子。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路河南坠子最初多由三弦书(包括莺歌柳、仪封三弦)艺人演唱,脚梆击节为其主要标志,在道情、大鼓书艺人加入演唱的同时,还吸收了河南梆子、越调、曲剧等剧种的声腔,逐渐形成了“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

  东路河南坠子则多是由道情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后,吸收了琴书、丝弦等姊妹艺术的声腔,只用简板,不用脚梆,其唱腔更加灵活、自如,因而形成了柔美、细腻、善于抒情的艺术特色。

  正是由于东路河南坠子多是道情艺人出身,原本道情书的中、长篇大书,随之也带进了河南坠子曲艺当中。如《响马传》、《狸猫唤太子》、《五虎平西》、《回龙传》等。

  所以,艺人们常说:东路书、西路段。善于演小段儿的西路河南坠子艺人,其演唱内容多是由三弦书、莺歌柳的短而精的小段子曲目引来,如《蓝桥会》、《三打四劝》、《金钱记》等曲目。

  东、西两路河南坠子虽有一平、一曲、一更一软、曲目上的一长一短之特色,但其唱腔板式和伴奏乐器基本相同,又无其它的严格限制于禁忌,因而,在后来的发展中,经常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曲目上相互吸收的良性融合状况。

  早期的东路河南坠子多由男艺人演唱,如刘中堂(商丘河南坠子武状元刘世红之父),张志坤(商丘河南坠子文状元张大贵之父),都是在豫东享有盛名的河南坠子艺人。刘中堂师承安徽亳县道情艺人李同敬,张志坤师承虞城县道情艺人胡明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商丘涌现了张大贵、刘世红、王玉兰、王玉凤等一批河南坠子艺人。

  加之出身于安徽亳县曲艺世家的河南坠子女艺人邢玉霞、吕明琴以及师承安徽著名曲艺艺人高连元的尤桂琴、戚桂芝等,纷纷聚集商丘,在商丘风土民情的影响下,他们通过交流切磋,兼收地方戏曲和兄弟曲种之长,对河南坠子唱腔进行了不断的加工和丰富,使东路河南坠子的风格特色更加鲜明。

  东路河南坠子男艺人的唱腔粗犷浑厚,铿锵诙谐,边说边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女艺人的唱腔则有“文派”和“武派”两种不同的唱法。“文派”唱腔音色柔美,长于抒情,以张大贵为代表。“武派”唱腔俏丽乖巧,长于激情,以刘世红为代表。东路河南坠子“文状元”张大贵、“武状元”刘世红,加上唱得好、长得俏的王玉兰、王玉凤两姐妹,被人称为“四大名旦”。


吴宗俭是哪里人

  出生地:河南
  吴宗俭16岁拜张理山为师学唱坠子,后来他与张敬明、马艳秋等人将这种走村串户的民间剧种推向舞台,并配以灯光、布景、道具,发展成为舞台戏剧,得到了更多观众的接受和欢迎。随后,在他的推动下,河南坠子又被录制成磁带,走向市场,使喜欢坠子的听众不用进剧院也能听得到。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河南省文化主管部门的认可,并被批准成立坠剧剧团。1956年,郸城县坠剧团成立,吴宗俭先后担任副团长、团长等职务。在将坠子推向舞台的过程中,吴宗俭等人划分场次,分开角色和唱词,组织演员学习戏剧表演基本功,为坠剧发展作出了贡献。
  郸城县坠剧团整理编导的坠剧有《回龙传》、《张廷秀私访》、《大红袍》;创作的现代题材剧有《女新郎》、《嫁母》等,演出都在百场或百场以上。坠剧《小包公》、《回龙传》还被移植成豫剧、四平调广为传唱。
  吴宗俭的唱腔宽宏深沉,韵味醇厚,参加河南坠剧流派座谈会,他被公认为东路坠剧男唱腔的典型代表,赢得专家和观众的赞赏。
  吴宗俭退休后,继续挖掘整理出传统节目《铡郭槐》、《罗红征南》、《皮匠招亲》等,并录制成磁带由音像公司出版发行。1988年,吴宗俭参加河南坠剧“华中杯”明星大奖赛,被评为全国坠剧十大明星之一。
  2003年,吴宗俭辞世。他生前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周口地区曲协副主席等职。


上一篇:政宗君的复仇漫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