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密码-委中穴
概述 委中穴 Wěizhōng BL40 : 穴出《灵枢-本输》:‚膀胱出于至阴……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 委,《说文-女部》:委随也。词义本为随顺的意思,引申为萎弱、委曲之义,如《楚辞-离骚》云: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指绵延屈曲的样子。中,指代中间、中点的意思。因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该处为关节弯曲活动的地方,取穴时需要在关节放松屈曲状态进行,如俯卧伸足、膝关节微屈,或正坐垂膝下取穴。故而名之委中。 别名 腘中 :指本穴所在部位为胭窝横纹处中点。 郄中 :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血郄 :血,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郄,孔隙也。血郄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的气化之气,亦即是血的气态物。 位置: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 肌腱 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效:舒筋活络 ,泄热清暑, 凉血解毒。 局部解剖: 浅层有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起始端、胫神经干和腘动、静脉经过。 进针层次①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到该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2骶神经;②皮下组织,内有小隐静脉和股后皮神经的分支;③针通过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该肌两头均有胫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1、2骶神经;④腓肠内侧皮神经的起始端,它由胫神经分出,伴小隐静脉下行到小腿后面;⑤胫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两终支之一,由第4、5腰神经和第1至第3骶神经的纤维组成,该神经干正当穴位,可刺中其内侧,从而产生强烈的触电感并向足底放射;⑥针的深面有股动、静脉,股静脉比股动脉浅,经大收肌裂孔后直接延续为股静脉。股动脉位于股静脉的深面,是股动脉经大收肌裂孔后的直接延续。上述血管均属中等大血管,所以该穴不宜盲目深刺,以免刺破血管造成出血。 主治 1、 腰背委中求 《四总穴歌》曰:腰背委中求。因腰部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所过,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是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故委中穴可治疗背腰部及下肢部的经脉病。 多用于治疗腰背疼痛,下肢痿痹,肌筋拘急,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临床上电针委中穴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延缓椎间盘退变、调节分子生物学反应、调整生物力学、减轻神经机械损伤、改善微循环有关。 邱氏等报道点揉委中穴可明显缓解腰背肌疲劳。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易气滞血瘀,多见经络所循处疼痛,故腰背肌病变多可责之于膀胱经。推拿膀胱经之合穴委中,可温阳行气活血,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之一。 2、 刺血以疗疾 委中穴所居之所血络极为丰富,具有治疗急性疼痛之功效,故有“血之郄穴”之称。 《素问·刺腰痛篇》曰:“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刺足太阳郄中出血”。《灵枢》有云: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血去则诸病除之,刺络放血可调气血、出瘀血、通经脉,可治疗 急性腰扭伤 ,血瘀证,丹毒,瘾疹等。 3、 合治内府 《针灸大成》云:“主膝痛及拇指,腰下脊沉沉然,遗溺……委中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故能治遗尿,小便不利,尿潴留,水肿及肾脏疾病。 委中穴作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下合穴,又为“血之郄穴”,在治疗急慢性腰背部疾病方面具有特异性作用,拥有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基础,“腰背委中求”也一直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准则之一。从现代神经解剖学角度分析,委中局部的神经血管与腰背部神经血管具有一定联系性。 现代应用 近60年文献检索结果:使用频次 1%有12种,其中瘫痪384,脑梗死181,脑梗塞176;近20年文献检索结果:使用频次 1%有12种,其中瘫痪255,脑梗死181,脑梗塞162。根据标准和检索结果,推荐委中穴的主治病症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一级疾病之一。 许军峰研究委中穴不同刺法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表明通过对委中穴的强刺激,可以促使脑中瘀滞疏通,气血流畅,废肢能用。针刺委中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学标准才能有很好的疗效。 特色应用- 雀啄刺 雀啄刺是一种刺法名,作为一种强刺激手法,指针刺时,针体在穴位内作浅而频数的提插,类似捣法而较轻。如鸟啄米,故又称提捣法。雀啄刺法虽提插,但幅度小,频率快,针感强烈,可激发经气感传,使针感由浅入深向四周放散直至病所。故运用此法治疗起到运行气血,加快经气运行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频率越快,疗效越好,得气好而持久,疗效也更加显著。 雀啄刺委中穴,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且源于石学敏“醒脑开窍"之大法,石氏针刺法针刺委中治疗下肢功能软瘫期障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还具有持续的治疗效果。针刺委中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学标准才能有很好的疗效,对其强刺激后,明显可以缩短病程。因其针刺有利的体位因素,更易诱发出肌力。针刺越早,效果越好。 但毕竟是强刺激,不宜过快、过深、过强,注意用量及时间,以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附:《四总穴歌》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 三里穴 ; 腰酸背痛 ,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文章仅代表现阶段的研究认知水平 ,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医疗知识不断更新!
穴位养生篇—中脘穴
中脘穴是任脉的一个穴道。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脏腑经气聚集于胸腹部的俞穴),是胃经的灵魂俞穴,胃病多取中脘穴。八会穴中的腑会穴,回阳九针穴之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会穴。对调养脾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脘对应于解剖学中胃脘的正中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分。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如下图所示)
中医学称“用穴如用药”,且无任何副作用,直接见效果。比任何的外在介入治疗都安全。人体的经络穴位共有365个穴,中腕穴是临床常用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发挥神奇的作用。
中脘穴就像与生俱备的人体药箱,我们身上的365个穴位也被医家先辈们称之为人体自带的大药房。
胃的功能 胃喜热,最怕寒冷,指的是进食饮食物的温度和属性。如果是胃部着凉也会导致胃脘部不舒,严重的会呕吐,腹泄。平时保健可用热水袋多热敷中脘,艾灸也可以。没有条件做艾灸的朋友,可以按摩中脘穴位。
经常的刺激中脘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之功效。可祛除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中医临床上辅助治疗慢性肝炎的必选穴道。因中气虚弱导致的子宫脱垂症状也有显著疗效。
中脘、足三里、梁丘、承浆穴四个穴位组合,通治一切胃病,对于急性胃炎特效。可按摩可针灸。针灸需专业的医执业人员操作。
中脘拔罐有理气和中、行气除胀、降逆止呕、缓急止痛的作用。
我们经常听讲 “胃安则卧” 这说法,中医经典《内经》中明确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指出胃肠疾病与抑郁、焦虑等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治疗失眠从调理脾胃开始。可在睡前,在中脘穴、大腿部胃经上的梁丘和伏兔穴位拔罐10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对于中轻度特别是脾胃虚寒的失眠患者,一般拔罐1-3次即可入安睡。
梁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梁丘穴位于人体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如下图所示
伏兔穴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大腿外侧、髂前上嵴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6寸。取穴方法:坐位,膝盖成90度弯曲,掌根对应髌骨底上缘,手指并拢将手掌放在大腿上,中指指尖的位置取穴。
婴幼儿积食、吐奶,可搓热手掌捂中脘。吃到不对的东西或冰冷的东西呕吐搓热手掌捂胃部也适用。
养胃的食物:小黄米最养脾胃。特别适用于脾胃功能虚寒、大病术后的休养。
战争年代,食物比较匮乏,从战场上抢救回来的死伤病患,术后的调养皆是以为小米粥为主,经济实惠又易得。不失为病术后养虚的最佳食疗。
在北方产妇的坐月子食疗方:小黄米熬红糖粥。产后百脉待虚,小米温养脾胃,红糖补铁佳,两者搭挡,可快速调补气血。
熬小米粥时一定要熬出米油来,可加些红枣、南瓜一起煲,口感更好。
所有保健手法,食疗方,一般在早上7:00-90:00辰时这个时间段操作进行,效果更佳。
中医讲:辰时是胃经当令,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在辰时保健中脘效果更好,食疗吸收更优。早餐要吃好,从时辰养生来讲,吃早餐正对应的就是胃经当令的辰时。所以早餐我们一定要重视,要吃好,营养均衡,建议以流食的粥、面食为主,有助于胃的吸收,再配合中脘穴的保健,只要坚持做到,人人皆可脾胃气血充盈,吃嘛嘛香,身体健康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