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经历的磨难有哪些?
事情要从汉武帝刘彻说起,他是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人,性格说一不二。生活刚有了点起色,就想起了北方一直向往过中原都市生活四肢发达的匈奴,匆匆开了个朝会,早饭都不吃,拿起家伙就和匈奴。中间打了几年,双方也累了,汉武帝让苏武去牧羊(讲和没成被扣了)。苏武出使匈奴第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带三万兵马去打仗,结果几乎全军阵亡,李广凭着主角光环跑了回来。此时,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着五千名步兵和匈奴作战,没有不败光环加持的李陵被俘虏了。武帝"大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李陵这小子,都被抓了,为啥不羞愧自杀,不是个男人,迟早要和敌人手牵手,我要杀了他全家。”直接逼着李陵投靠了匈奴。此时,和李陵谈不上朋友的司马迁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出来说了一句话:“李将军肯定有苦衷,他不是坏人”。武帝又不开心了,说:“你帮着李陵说话,也不是个好人。”他吆喝一哈,就把司马迁下了大狱。于是,一个没有钱赎罪的史官被处以宫刑。从此,司马迁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他走在热闹的街市,人们低头窃语的议论他,并告诉他们的孩子,“从小不好好说话,长大了就和他一样。他带着抑郁的心情想找友人倾诉,沽好了几壶酒,却被友人拒之门外。夜晚,没有尽头的街道,月光拉长了一个孤独的身影,拿着酒慢慢地喝着,缓缓地走着,繁星疑惑地看着他酩酊大醉,哀嚎大哭。这对于司马迁来说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出生官宦人家,自小读书,满腹经纶。如今身体残缺,倒不如白绫自尽或是血溅墙头死了算了。但他没有这样做,我们不能低估人的信仰和精神力量,司马迁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完成《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时经历了什么?他是如何写出来的?
司马迁为创作《史记》经历了失父之痛、宫刑创伤,是在忍辱含垢中完成《史记》编篡的。失父之痛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因病 滞留洛阳,无法参加。这时,刚刚出使西南返回的司马迁匆匆赶到洛阳,接受了 父亲的临终嘱托。司马谈固然对于无缘参加封禅大典而无比遗憾,更使他报恨终 生的还是未能完成修订史书一事。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勉励他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司马谈临终前拉著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殷切地嘱托“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向父亲表示:“小子不敏,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 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 忍辱负重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他在参与制定太初历以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亦即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公元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 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 记》。至公元前91年,《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载他在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从公元前104年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 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 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睢、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