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月光表达什么意思
《月光》描绘了幽暗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影影绰绰地洒在平静的水面上。作曲家采用柔美明净的和声和丰富的钢琴织体,把清冷的月光泻下的冰一样的银辉展示的淋漓尽致。乐曲开头所呈现的乐思寂静而优美:平行八度构成的主题徐徐向下浮动,仿佛月光的银辉清烟、梦幻般的倾泻到灰蓝色的乐曲进入再现部时,上方声部仍以平行三度展示主题旋律,下方声部仍用流动的分解和弦与单纯的低音交替出现,展现了水面上那条长长的白绸般的银带在波浪中摇摆、动荡着的情景。结束前的七小节,上行的琶音音型仍在继续,水浪声逐渐在迷梦般的月色中消逝……水面。演奏这一乐段时若能控制好指尖的触键,空灵、幽静、“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般的意境就显现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和弦构成的悠长乐句,就好像是微微动荡的水面映出闪耀的月光余辉。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与印象派画家对光、色的理解一样,德彪西通过音响来表现自然界中光和色的变化。《月光》是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中的第3首,也是流传、普及最为广泛的一首,属于由浪漫主义风格向印象主义风格过渡时期的作品,作于1890年。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对北部的贝加摩地区的优美景象留下深刻印象,有感而发而创作了此部作品。乐曲《月光》通过柔美的旋律、浓郁的调性(降D大调)、清澈的和声、流畅的织体,形象鲜明地描绘了月光下大自然美妙的景致。
月光德彪西描写了什么画面
《月光》描绘了幽暗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 影影绰绰地洒在平静的水面上。钢琴曲《月光》同样具有以上这些特色。这支曲子,作曲家在当初并不是作为一首钢琴小品写成的。它原来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段,这部组曲写于上世纪初,全曲由四首乐曲组成。据说作曲家写这个作品是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是讲:在意大利贝加摩地方有一个叫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人了间。在《月光》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乐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充满了画意诗情。乐曲由三部分组成。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钢琴曲《月光》,还有两首以《月光》作为曲名的歌曲,它们是根据诗人保尔·韦莱纳的诗篇谱写的。可见德彪西对“月光”这一题材的喜爱。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听了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后评论说:“上行的琶音多么轻盈!好似涌起一股喷泉,然后,在主音和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伸展出来的。它宽广、嘹亮而富于表情。”
《月光曲》的作者是谁?
《月光曲》的作者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贝多芬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1801年,贝多芬创作完成《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 no.2),题献给朱丽塔·吉米尔茨伯爵夫人。《月光曲》名称的由来《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恋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
《月光曲》的作者是谁?
《月光曲》的作者是保尔·魏尔伦。保尔·魏尔伦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诗人之王”,在法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诗歌艺术上,魏尔伦是一位反叛既有传统的诗人。他也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拉美、兰波并称象征派诗人的“三驾马车”。与后两者晦涩的诗风相比,魏尔伦的诗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也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保尔·魏尔伦其他情况简介。保尔·魏尔伦以他那反叛既不失传统的诗风、哀伤又不悲痛的诗意为他在法国的诗歌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他的诗以极大的行间艺术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让你在咀嚼着他的诗歌艺术的同时也通过他那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种种让人难以说清楚的情绪来吸引着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