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0《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美国】罗伯特·波西格
前言:很久之前便听说过这个书名,当时没有细细去了解,一直以为是一本如何修摩托车的工具书。近期,偶然看见相关推送,才发现这是一本类似于《苏菲的世界》的哲学书。搜索后发现,豆瓣评分非常高,于是便开始拜读。
正文: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被誉为“七十年代的梭罗”,他是美国作家与哲学家。在本书中提到他一直带在身边的书籍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在大学时主修生物化学,辅修哲学,研究生读的是传播学。因为对哲学感兴趣,1950年前往印度学习东方哲学,学成之后担任的却是修辞学教授。回到美国后,在大学担任写作课教师。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因而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哲学理论——良质。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最终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治疗,接受过28次电击疗法。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10岁的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从美国明尼苏达州一直到加利福利亚。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这本书写出来之后由于很多内容晦涩难懂,连续被121家出版社拒绝,直到1974年,一家出版社才顶着压力出版了这本书,作者也只拿到了3000美元的预付款,出版社的编辑告诫他:别指望靠这本书挣钱。但是出版后,销售量惊人,超过500万册,成为70年代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目前累计销售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它是"世界上被拒稿次数最多的畅销书”。
波西格说:“有的人可以谈论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我却只想谈论如何维修一部摩托车,我认为我必须说的这些更具有长远的价值。”本书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作者的旅行,即他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克里斯,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另一条主线是作者的思想之旅,他托名斐德洛,与儿子谈论各种话题。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作者跟他的儿子克里斯,还有朋友沙德兰夫妇一起,骑着摩托车,来了一次横跨大半个美国的旅行。伴随着旅行中的种种经历,作者开始整理自己一生中那些重要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说是“禅思”。其中很多禅思是借着修理摩托车这个场景来讨论的,所以,书名才会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他们从美国中北部的明尼苏达州出发,一路向西,到了美国的西部海岸,然后又沿着西海岸向南部骑行了一段,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总共骑行了18天17夜。
曾经有句很火的话:“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遇到多少人,见到多少未知的风景,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认识了自己。”这句话形容波西格的旅行太适合了。相对于书里痛苦的剖析自己,艰难的寻找自己的心路历程,摩托车骑行的描写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能够放松下来的调剂。旅途中景致、见闻的描写,唯美质朴,很有意境。波西格的旅行没有名胜古迹,也少有美轮美奂的风景,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一望无际的草原和风的单调;有时也会找一张冰冷的椅子坐下来,呆呆地望着摩托车,什么事也不做。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波西格在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普通人看摩托车就是一辆摩托车的样子;摩托车维修技师看摩托车是一堆机械的组合,是零件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我看我的摩托车,它是存在于我心中的一条因果线,从它被我购买,到将来它会变得老旧,每个时期它是什么样子,都在我心里有对应的面貌,我一想到摩托车,我的这辆车就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
波西格用较大的篇幅去阐述一个他自创的概念“良质(Quality)”。他认为世界分为良质、心和物。良质是心和物之外的第三种元素,能够把唯物和唯心二元世界统一在一起。他又把良质扩展到其他的领域,理性和感性和谐统一,人和世界能够和谐相处的解决办法,物质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人能够接受技术并且拥抱技术的关键。至于良质到底是什么,作者没能给一个清晰的答案,他认为“不可以被定义的”。就像《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可以说得出口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道是核心,是万事万物的起源,不过,看不见,摸不着。在本书中良质也是核心,超然万事万物之外而存在,又联结着万事万物。
波西格说,很多骑摩托车的人很害怕摩托车的问题,出问题时情绪就很差,而且,摩托车专业人员对待摩托车也很粗鲁,做起事来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投入。他们一边修理摩托车,一边听音乐,波西格说,这样是没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他们一边需要科技,一边又诅咒它。我相信他们很明白这点。这正是他们厌恶科技的原因,他们并未提出一个逻辑论题,他们只是做出直接的反应。而在波西格看来,修理摩托车其实是一个理智的和需要科学方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只是需要熟练技术的劳动。一个外行站在旁边看修理人员修理摩托车,会误以为修摩托车就是个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实际上,修理摩托车最重要的工作是“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好的修理人员在工作时很少讲话,也是因为要专心思考。
波西格甚至认为,人类要改造更大范围的外部世界,改革的方法也不是从政治方面着手。这样做,必然会涉及各种主体和客体的分别,涉及各种主客体关系的重新处理,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他认为,更好的方法,不如先从一个人的“心灵、头脑和手”开始改造,从一个人如何对待他和工作的关系、他和世界的关系开始改变。
无论是从事修车、设计等等技艺性的工作甚至是其他任何工作也好,借鉴著名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话:“一流的天才是头脑中同时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想法,还能继续思考”,这是我们可以达到且应该追求的境界;维持这种“双轨分析法”的根本是“良质”,我们普通人可以借鉴禅修的方法,进入禅定时刻,刻意练习培养起寻找“良质”的能力,从而领悟工作美学。
书中最后一段写道:“当然,试炼永远没有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结语:冰冷的机器与有温度的思想同时存在,却并不能完全统一,其实,也不必统一。
佳句摘抄:
1. 我并不想仓促行事,因为仓促本身就是 20 世纪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2.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3.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4. 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游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 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
罗伯特·M.波西格
如果接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部哲学著作,那么它便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哲学书之一,销量超过五百万册。这是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旅程,其间交织着自传、哲学研究和叙事性要素,而本书的作者早已提醒过大家,这并不是一本真正关于禅或者摩托车维修的书。那么,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回答这一问题的最简单方式,是为作者写作此书之前的生活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罗伯特·波西格是一位才智卓越的年轻人,后来有种说法,从他开始思考哲学起,就有一种想要通过某个理论来解释一切的强烈欲望。他曾在朝鲜半岛战争中服役(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对佛教感兴趣),之后在印度学习,随后又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哲学。他是一位启人深思却有点古怪的老师,发展了一套复杂的理论,试图通过运用东方思想,比如“道”,来桥接西方哲学的二元分裂。
然而,随后他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在经历了或许可以被描述为紧张性精神分裂的某个阶段,抑或可能是一瞬间强烈的“天启”之后(波西格说过,他在谈起那段岁月的时候会交替使用这两种描绘),他住进医院,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其后他与妻子离婚,与两个儿子的关系也变得艰难。1968年他和儿子克里斯一起做了一次摩托车旅行,部分原因也是想借此修复他们的关系。
随后他以这次旅行为契机着手准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但这本建立在他松散的旅行经验和想法基础上的作品,在最终取得巨大成功之前,曾先后被 100 多家出版社退稿。
在书中,叙述者和他的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旅行,最初是与两个朋友结伴。哲学对话和讨论散布在整本书中,起初集中在关于技术方面的观点上,以摩托车维修作为首要的例子。波西格用人们对机械的态度来说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立场之间的基本分歧,同时也以此为出发点解释西方哲学被定义为主体与客体分立二元论的方式。
书中还交替叙述了一个神秘角色的故事,名为斐德罗,他是一个略微癫狂和桀骜不驯的哲学教师,很明显这个角色建立在波西格以前那个自己的基础上。这个名字取自苏格拉底的对话,而许多斐德罗对真理的研究,都是从一种始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分析入手。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游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它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美)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不打算在脑海里挖掘任何新的河道,只想把旧的想法疏通一番,因为它已经被腐败发臭的思想和陈旧观念堵塞。—— (美)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人类历史中有些时代,思想的河道挖凿得太深,以至于无法修改,从而再也无法出现任何新气象,这时追求“最好的”就成了僵化的教条——但我们的现状并非如此。—— (美)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有一种感觉,我们之中没有人知道七月里在草原待上四天会是个什么情景。—— (美)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个时候,酒精、倦意和微风纠缠于我心中,一起影响着我。—— (美)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虽然骑摩托车旅行是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维修、保养摩托车却全然是古典的行为。修理车子的时候,必然会弄脏手,而且全身都是油污,这些基本形式往往和浪漫的精神相冲突,因而女性很不喜欢这样。—— (美)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20190527(爬楼暗号)】
1.今日阅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2.完成页数:122-204
3.知识收获:
01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
02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
03说明书真正让人气愤的是,他们限定你只有使用一种方法去组合,也就是工厂设定的方法,这种前提抹杀了所有的创意。
04科技原先就假定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
05把艺术和科学分离是完全违反自然的。
06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如果你有由这个模式出发,那么很可能会迸发出一些东西。
07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理性自己所产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抛弃,或否定理性,而是拓展理性的内涵,使他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08严谨的理性就是分析、辩证法的理性。
09斐德洛讨论良知的意义有两个重点
一种僵化而系统的定义,所以良质的一面是快乐的,充满成就的和富有创意的。(非形而上学)
另外一种,他提出来对良质的系统,而刻板的定义,从而建立了庞大的思想体系。
10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年来胡萝卜和鞭子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他思考上的惰性,就好像一头驴子,如果你不打我,我就不工作,如果没有人鞭打他,他就不会工作,而训练它去拉到文明的车子,很可能就会因此而走慢了一点。
11于是他回到没有分数也没有学位的学校里,这时他变了不再为分数而来,而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他不需要强别人强迫他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不需要许多训练的督促。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强大的爆发力。找到了自己去研究物理和数学是反发自内在的兴趣,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需要的。
12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仅有思考的方式了解他,因为要给他定义是一种僵硬而正式的思考过程,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
13凡是有创意的人都有那个神秘,而属于个人的内在目标。
14在哲学产生的结晶的过程,他说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当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如果我们能证明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良质是存在的。
15如果抽离了良质,只有理性仍然不变。如果现存的世界没有了良质,就会发现良质原来这样重要,这个世界缺少他仍然能运作,但是生命变得非常呆滞,几乎不值得活下去,“值得”就是一种良质的字眼,因为生命不再有价值或是目目标。
16朴职就是你把良质抽出来,你就得到了朴质,缺乏良质就是朴质的精髓。朴质往往阻碍我们与良质的接触。
17浪漫认知就是只看事情的表面,也是嬉皮式。
古典认真看事情的内部,也是朴质的
18斐得洛拒绝,给良质下定义,就是要在古典和浪漫的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良质就是关键所在,两个世界都有,用到这个词两个世界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浪漫的人因为他的本质而欣赏他,而古典的人则企图用他作为知识体系的根基。
19如果一个词能够把世界分成两半,那么它也势必能再将将其合二为一。真正了解了良质,不单单能满满足体系的需要,甚至能超越他,真正了解良质之后就能掌握这个体系,将他驯服,然后能为个人的目标派上用场,让人拥有完全的自由从而实现他内在的目标。
4.阅读心得:
我个人觉得在学校里面不要用胡萝卜和鞭子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呢,会让学生的思考上变得更加懒惰。我们学习不是因为分数而去学习,而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我们不需要别人去强迫自己去学,而是来自于自己内在的一个对知识的渴望去学。这样的方式可以发掘个人的创造力以及表达力和想象力。这样的话呢,才会强产生强大的爆发力,从而去实现自己内在的目标。
5.阅读困惑:禅与浪漫认知、科技、理性、良质、朴质的关系?
对于良知与朴质的关系还不够清晰。
(阅读后填写即可,晚24:00前可随时修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