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赏析

时间:2024-11-23 18:01:55编辑:阿奇

现代诗歌的赏析

赏析现代诗歌,我们在阅读或鉴赏时,要做到的是避开字句表面有时甚至是悖谬的意义的干扰,穿过那些令人意乱神迷的很多时候只是起着美学装饰效果的闪亮意象的迷惑。接下来我搜集了现代诗歌的赏析,欢迎查看。 1、何其芳《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赏析 这一首诗寥寥数语但妙机四溢,诗人以赋为主却不为物滞,这是深得我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之性*情! “晨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是空旷深静的,深秋时节,少了繁忙,多了悠闲。在这种清静的氛围里,“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个飘,活画了秋之静美怡然,有“空山不见人”,但闻斧声响(借用王维《鹿柴》句)之幽美情调。这丁丁斧声震落着草木树林上的露珠。这本是诗人心灵的秋声!“镰刀”是怡然的,它静静地挂在房檐上,进入了悠闲的时光。你看,它多满足多恣意,它是“饱食过稻香的”,它还在回昧刚刚经历过的喜悦吧?诗人本是在写农人,但他不让他们出现,却写了伐木声和镰刀。这安然自得不正是收获后的农人之心态么?瓜果成熟了,它们没有辜负人的辛劳,长得那么肥硕,正呆头呆脑地坐在篱间等候主人用背篓装它们回去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那是一囤囤稻米、满地的瓜果吗?可以这么说,但别忘了更主要的是农人对土地的虔诚有了报答,那饱满的心不正能装得下宁静丰硕的秋么? “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上面的秋天是“栖息”着的,这里的秋天是“游戏”着的。江面荡漾着柔曼的晨雾,渔人在雾中撒网,那网似隐似现朦胧在白雾之中,该是怎样的美哟!秋天是“淘气”的,它和渔人在“游戏”呐,你看。那网拉起了,有欢蹦乱跳的银鱼儿,可也有满满—网乌柏树的叶子,渔人又欢喜又有些懊恼,秋天就以这种方式亲近着渔人,真是有趣!满载着鱼儿的小船上落满了白霜,如情似梦地归泊了,秋水被漾开一弧弧波纹,那是小桨在吻着它,无声地、默契地。 上面两节写了田园之秋,清江之秋,下面该写心灵之秋了。我国古诗不乏这种结构方式,先写景,后写情,全部景色*又被这情浸润着,一层层地展开,一层层地惆怅,情景交织着,结合成更深远的意境。像王安石的“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就属这种路数。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人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丁,/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虫唧唧,秋潭寒碧,大自然就要平和闲静地睡了。牧羊女那么惆怅,因为深秋将尽,革木荒疏起来。她是怕不能给羊儿喂新鲜的草了么?才不是呢,是怕她的心儿没人给“喂”笛声了!整个夏天,她倾听着牧牛少年那“香与热”的牧笛,她的心儿也像羊一样那么安详、那么满足地铺在青草上。可是牧羊女将不再能听到那牧苗了,因为那少年在深秋不见了,他不知道那笛声已流淌在少女“梦寐”般的心里。这是—缕忧愁,但那么清爽那么醇冽,这秋天的心境被诗人微妙地展示出来了:甜蜜的清愁。 《秋天》的乡村、江湖、牧女就这样被诗人浓缩在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之中。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 2、冰心《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赏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一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一首诗中,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3、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赏析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一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磐》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一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一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 “定然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一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4、江河《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赏析 这一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一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一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现代诗歌的赏析

  赏析现代诗歌,我们在阅读或鉴赏时,要做到的是避开字句表面有时甚至是悖谬的意义的干扰,穿过那些令人意乱神迷的很多时候只是起着美学装饰效果的闪亮意象的迷惑。接下来我搜集了现代诗歌的赏析,欢迎查看。    1、何其芳《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赏析   这一首诗寥寥数语但妙机四溢,诗人以赋为主却不为物滞,这是深得我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之性*情!   “晨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是空旷深静的,深秋时节,少了繁忙,多了悠闲。在这种清静的氛围里,“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个飘,活画了秋之静美怡然,有“空山不见人”,但闻斧声响(借用王维《鹿柴》句)之幽美情调。这丁丁斧声震落着草木树林上的露珠。这本是诗人心灵的秋声!“镰刀”是怡然的,它静静地挂在房檐上,进入了悠闲的时光。你看,它多满足多恣意,它是“饱食过稻香的”,它还在回昧刚刚经历过的喜悦吧?诗人本是在写农人,但他不让他们出现,却写了伐木声和镰刀。这安然自得不正是收获后的农人之心态么?瓜果成熟了,它们没有辜负人的辛劳,长得那么肥硕,正呆头呆脑地坐在篱间等候主人用背篓装它们回去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那是一囤囤稻米、满地的瓜果吗?可以这么说,但别忘了更主要的是农人对土地的虔诚有了报答,那饱满的心不正能装得下宁静丰硕的秋么?   “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上面的秋天是“栖息”着的,这里的秋天是“游戏”着的。江面荡漾着柔曼的晨雾,渔人在雾中撒网,那网似隐似现朦胧在白雾之中,该是怎样的美哟!秋天是“淘气”的,它和渔人在“游戏”呐,你看。那网拉起了,有欢蹦乱跳的银鱼儿,可也有满满—网乌柏树的叶子,渔人又欢喜又有些懊恼,秋天就以这种方式亲近着渔人,真是有趣!满载着鱼儿的小船上落满了白霜,如情似梦地归泊了,秋水被漾开一弧弧波纹,那是小桨在吻着它,无声地、默契地。   上面两节写了田园之秋,清江之秋,下面该写心灵之秋了。我国古诗不乏这种结构方式,先写景,后写情,全部景色*又被这情浸润着,一层层地展开,一层层地惆怅,情景交织着,结合成更深远的意境。像王安石的“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就属这种路数。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人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丁,/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虫唧唧,秋潭寒碧,大自然就要平和闲静地睡了。牧羊女那么惆怅,因为深秋将尽,革木荒疏起来。她是怕不能给羊儿喂新鲜的草了么?才不是呢,是怕她的心儿没人给“喂”笛声了!整个夏天,她倾听着牧牛少年那“香与热”的牧笛,她的心儿也像羊一样那么安详、那么满足地铺在青草上。可是牧羊女将不再能听到那牧苗了,因为那少年在深秋不见了,他不知道那笛声已流淌在少女“梦寐”般的心里。这是—缕忧愁,但那么清爽那么醇冽,这秋天的心境被诗人微妙地展示出来了:甜蜜的清愁。   《秋天》的乡村、江湖、牧女就这样被诗人浓缩在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之中。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    2、冰心《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赏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一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一首诗中,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3、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赏析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一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磐》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一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一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 “定然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一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4、江河《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赏析   这一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一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一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上一篇:安普霉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