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交响曲》的作者是谁?
《悲怆交响曲》的作者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属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晚期,其创作进入高峰阶段,许多代表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代表作有:《第五交响曲》(1888)、《第六“悲怆”交响曲》(1893),歌剧《黑桃皇后》(1890)、《约兰塔》(1891),舞剧《睡美人》(1887)等。作者在《悲怆交响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熙熙攘攘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因此,《悲怆交响曲》虽旨在将“人生”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却仍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作品。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是作曲家以自己一生的痛苦经历和悲观情绪为基调,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段特定的感情描写,而是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况且“悲怆”在俄语中更多地含有“多情的”、“缠绵”的意思——这也就更好解释了为什么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和、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第三乐章会相对明快甚至于狂欢。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百度百科-悲怆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的作者是谁?
《悲怆交响曲》的作者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音乐特征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在题材内容上与他同时代的俄国“强力集团”作曲家有很大的区别。柴可夫斯基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切身体验,竭力倾诉俄国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阶层共有的思想情感和内心苦闷。在艺术风格上,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同“强力集团”作曲家有明显的差异。柴可夫斯基虽然也在一些作品中采用俄罗斯民歌素材,但是他更注意汲取俄国城市浪漫曲的音调和借鉴西方艺术音乐的成果,因此他的音乐既保持了俄罗斯的气质,又能适应更加宽泛的艺术趣味。
柴可夫斯基的死因
俄国著名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于1893 年11 月6 日凌晨,突然结束了他那瑰丽的一生。这一年,音乐家的个人声誉急剧提高,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阶段。他的溘然长逝使人们对他的死亡充满了好奇。11 月18 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六交响乐》(“悲怆”)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乐曲自始至终的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这种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第六交响乐》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杀”的“预言”。于是,柴可夫斯基“自杀”,立即传为奇闻,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他创作《第六交响乐》,原意是想献给自己的外甥费拉奇米尔·达维多夫的。不料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支交响乐的演出竟与他的死紧密相连,并成为他的死因之谜。及至后来,有人发现一份所谓柴可夫斯基写的“秘密标题”的草稿,上面写着:这部交响乐的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活动,必须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也要短)。于是,他们又以此为据,证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是毫无疑问的。
柴可夫斯基怎么死的
望采纳
俄国著名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于1893 年11 月6 日凌晨,突然结束了他那瑰丽的一生。这一年,音乐家的个人声誉急剧提高,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阶段。他的溘然长逝使人们对他的死亡充满了好奇。11 月18 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六交响乐》(“悲怆”)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乐曲自始至终的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这种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第六交响乐》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杀”的“预言”。于是,柴可夫斯基“自杀”,立即传为奇闻,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他创作《第六交响乐》,原意是想献给自己的外甥费拉奇米尔·达维多夫的。不料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支交响乐的演出竟与他的死紧密相连,并成为他的死因之谜。及至后来,有人发现一份所谓柴可夫斯基写的“秘密标题”的草稿,上面写着:这部交响乐的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活动,必须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也要短)。于是,他们又以此为据,证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是毫无疑问的。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各曲子的名字
1、《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2、《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3、《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4、《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5、《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6、《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年)7、《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1891年)8、《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1893年)扩展资料柴可夫斯基代表作品1、《悲怆交响曲》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2、《天鹅湖》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什么感情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生前演出过的音乐作品。在作者指挥首演9天后,作者过世 。全曲共分为4个乐章。
本曲于1893年八月末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标题Патетическая(Pateti?eskaja)的俄语意思为“激情”、“情感”,而并非大家所认为的“激起怜悯”,这个词反映了一小点激发的痛苦。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将该作品命名为“标题”,然而,现时出版的乐谱,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语的翻译名字:Pathétique,翻译出来便成了“悲怆”。
本作品于1893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作者亲自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自此9天之后,作者不幸与世长辞,本作品成为作者的绝笔之作。
作者向他深爱的侄子解释过该作品的标题。当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问作者这部交响曲是否有标题的时候,作者承认了自己隐藏标题的事实。
这个标题被Taruskin称为“绝命书交响曲”,这种说法在作者去世不久后该作品第二次演出时被人们所坚信。听众们努力地试图从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当然,他们实现了。例如在第一乐章中被引用自俄罗斯东正教安魂曲中的简短乐句,第四乐章非寻常性使用的柔版以及刚开始紧张的和弦和结束时的死亡之光。并且在1893年9月至10月期间,有人委托作者写作安魂曲的时候,作者没有任何心思做这项工作。他当时正忙于本作品的创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