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4-11-27 05:58:09编辑:阿奇

有关初中历史教案三篇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重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精讲】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1)烧、杀、抢、掠。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一路烧杀抢掠,攻入北京;在圆明园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放火焚烧圆明园。   (2)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难点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①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②太平天国运动妨碍了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倾销,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③中外反动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勾结起来。   (2)表现:①1860年,侵略者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②1860年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③1864年,中外反动势力围困天京。   (3)结果: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常考热点质疑   1.示例:   (1)在近代,为什么说沙俄是我国最凶恶的敌人?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教训?   2.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系统概述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占领南京,并改名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正当太平天国与清王朝进行殊死搏斗时,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于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因为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故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主要是:①对中国人民进行屠杀和抢劫,并放火焚烧圆明园。②对我国领土的掠夺,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对太平天国展开全面反扑,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了。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夏商周的更替(∨)   3、西周的分封制(∨)   【中考考点】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七上p20能力要求:识记   夏朝、商朝、西周三代的更替七上p20—23能力要求:识记   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4能力要求:识记   【知识梳理】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没有经过部落推举,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二、夏商周的更替表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16XX年阳城   (河南登封)桀   商公元前1046年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纣   西周公元前771年镐京   (西安)周幽王   三、西周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的统治   ②内容:把和、分封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作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人类最初并没有自私心理,自私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禅让制仍在继续   2、夏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公元前27XX年;禹b.公元前2070年;禹   c.公元前XX年;启d.公元前2070年;启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出现的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a.XX年左右b.30XX年左右c.40XX年左右d.50XX年左右   4、XX年5月17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5、(XX•扬州)“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6、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厉王等三个有名的暴君,在他们统治期间的共同特点是()   ①贪图享乐②统治残暴③百姓怨声载道④治国有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8、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   【拓展视野】   1.(江苏南通卷)下列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于夏朝()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河北中考卷卷)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古代的哪一古代制度有关()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郡县制   【学法指导】   熟记朝代顺序——夏商和西周,通过绘制表格比较记忆三个朝代的信息(时间、都成、建立者和亡国者)。特别注意夏朝出现的“世袭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②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三篇

【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考 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3、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篇二】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 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 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 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 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 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 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三、国人暴 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 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暴 政的并解释"国人暴 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 动"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篇三】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2.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 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 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 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范文   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模式,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   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或“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因为本课内容难度较大,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所有教学内容均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关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这一目的可以分为“铁农具”和“牛耕”两个部分来讨论。   1、“铁农具”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多媒体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然后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铁器分布非常广泛,说明铁农具不仅开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广。   2、“牛耕的使用推广”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3、“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这一小目下可设置问题: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组织学生拓深、拓宽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补充)   二、关于“商鞅变法”可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信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   2、你知道“商鞅舌战”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吗?请讲给同学们听听。(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补充一些故事,这样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中哪条措施最重要 ?为什么?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随机演示)   内 容 作 用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废除了旧制度 增强了国力   奖励耕战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建立县制 增强了秦军战斗力   总结:   1、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2、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拓展延伸   1、设置材料问答题:   (多媒体)有一次,前总理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朱总理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①设问:旧贵族为何这样仇视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为什么?朱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   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


上一篇:局外人 可爱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