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

时间:2024-11-27 16:04:14编辑:阿奇

采茶戏历史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

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

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

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

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采茶戏的特点

1、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2、演出队伍精悍,机动灵活。队伍人数为5-7人,一般不超过10人,小道器、小节目,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

3、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良好。

4、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因此吁嘟呀又成为桂南采茶戏的另一俗名。

5、曲牌兼收并蓄,容量较大。采茶插曲牌比较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兄弟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


上一篇:古筝十大名曲欣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