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史诗

时间:2024-12-16 14:35:32编辑:阿奇

《一个女人的史诗》剧情介绍

刘月季回到家里,却见钟柳哭着来了,告诉她自己犯法了。刘月季说赶紧想法把钱凑齐,明天一早就向组织坦白认错,告诉钟柳做人就要磊磊落落。可是这时刘月季却累得岔了气,腰部剧烈疼痛。   钟杨给钟柳送去自己所里培育的良种西瓜,钟柳说自己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要他以后再也别找她了。钟杨回家问母亲才知道怎么回事,接着他们得知钟柳在单位请了长假,回家后发现钟柳拿走了小时候挂在身上的银项链,去南疆找她的生父程世昌去了。刘月季要去南疆找回钟柳,临行前问儿子的态度,钟杨终于说这辈子非钟柳不娶。刘欣慰地说,你长大了!   钟槐在边境场站的工作到期了,临行前他们夫妇来到刘玉兰的墓前告别。回到山下,钟槐装上了假腿,就近安排到牧马连工作。   在新修的水库大坝上,钟柳拿出那个银项链,终于对程世昌叫出了“爸爸”,父女俩相拥喜极而泣。钟柳恢复为程莺莺的身份,回家后对钟杨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孟少凡被关在兰州收容所里,刘月季又去接他,告诉他不能把自己的错误转嫁给别人,要做个诚实的人。接回孟少凡,劳累不已的刘月季终于病倒了。   医生告诉刘月季的家人,她必须马上做手术。11月26日这天,刘月季要动手术了,大家都来到医院,钟槐说对不起母亲,因为连她的生日都不知道,还是因为父亲钟匡民记住了她的生辰八字,让大家今天都来为她庆贺。刘叫过钟匡民,对他说,我跟你这么些年,我刘月季值了,我想谢谢你!说完伸出手来,与钟匡民紧紧握手,泪水盈满眼眶。钟也心事万千,深情地看着刘……   鲜艳的党旗下,刘月季举行入党宣誓,她的一生经历,


一个女人的史诗

           


 她,西南山区里一个普通的女人。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姐弟四人,她是大姐,有三个弟弟,但母亲生病去世,姐弟四人年幼丧母。由此,她既是姐姐又是母亲,身上担了很多的东西,很早就学会了操持家务,照顾父亲和三个弟弟。在上小学时,她每每下课都要冲回家去煮饭淘菜,且自己也并不那么喜欢上学,所以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三个弟弟也都没有上很长时间的学,都是中途就退学了。

时光虽然清苦,但姐弟四人都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了。到了婚嫁年龄,有很多适龄男青年追求她,她的父亲帮着她一起挑选。其中有个青年写了很多信给她,因为邮差的原因,信大多数丢失了,但仅到达她手中的几封信中,有一封里写着“请你三思”,她始终不明白“三思”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多年后问她的二女儿才终于明白了那几个字的含义。

经过反复比较、挑选以及她父亲到邻村的打探,他们确立了最后的人选。谈论亲事时,她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听说你们那里的辣椒栽了不会红呀?”听到否定的回答后,她才倍感安心。于是,她嫁给了那个给她写情书的青年。

嫁过去几年,她与小叔子的老婆,即妯娌之间,发生了巨大的矛盾,无法调和,两人大吵大闹,破口大骂。平素温和的人在那一刻变了形,此后两家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互不理睬,冷眼相对,甚至心怀怨恨。

嫁人之后,她生了很多的孩子,没错,总共七个。前六个都是女儿,这就是她一直生产的原因。因为重男轻女,她丈夫疯狂地想要一个儿子,或许也有上一辈的原因,在他丈夫的家族里,前面四个都是女儿,后面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七个子女中,只有两个儿子,在他们看来是人丁单薄的,所以到他自己,他必须有一个儿子。但是现实里屡屡失望,在她那近十年的生产岁月里,只要听说生了女儿,他甚至不回家,任凭她在坐月子的时光里哀嚎。无论如何,他一定要有个儿子。出生的女儿中,只有大女儿留下来了,其他的或夭折或送人了,直到第七个终于是儿子的孩子的出生,才终结了那段罪恶的岁月。

而我,是有幸存活下来而被送人的他们的第五个孩子,本来是被送出去的,但不久收养我的那家人就反悔了,又将我退了回去,或许是因为我的体弱多病。那时候形势很紧张,计划生育的缉查小分队监管得特别严,父母家里除了姐姐之外,一个仅存的户口名额是留给儿子的,容不下我的存在,也找不到肯收养我的人家。于是,父母商量着送我到深山里去,后来,我的姨外婆,即我亲外婆的妹妹,跟我父母说,能暂时照顾我,于是我便寄住到了她家。后来的几年里,总是辗转于各地的各个亲戚家,那似乎是生活的常态。直到三年半后弟弟出生,一切才稍稍开始安定。

六七岁时,我又回到了外婆家,那时候的记忆更明晰些。父母会去给外婆送生活费,并看望我,商量着该让我回去上学了。直到八岁,计划生育的风声不那么紧了,父母接了我回家上学前班。刚回家的我敏感、懦弱、多疑,还是秉承着以前的性子,即便去亲戚家几个月,即使亲戚对我不好,依旧不会想家,父母认为我很怪异。

在家里时,记忆最深的一幕,有一次晚上睡觉时,突然被粗暴地叫醒,母亲抱着我就从窗户递了出去,我在家里所用的东西被迅速收了起来,半夜转移到了邻村的大姨家。因为计划生育缉查小分队突然袭击了,我在家里必须是隐形的。

在家里上了两年多的学,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计划生育排查又严了,正好有人愿意收养我,父母已然下定决心要将我送走了,于是我便到了另一家,改了姓。

新学期开始时,村里教过我的老师到家里去询问我的父母还要不要给我订新教材,并告诫我的父母,我上一学期的成绩是全镇第一;外公也劝说父母,哪家哪家,一送便送走了一个大学生;再加上收养我的人家提出的条件是,父母以后不可以再接近我一分一毫,这使父母无法接受。那时,他们问我,以后会恨他们吗?我傻傻地问为什么要恨他们?历经几番辗转与纠结,最后他们接我回家了,决定承受罚款。

回家后,父亲主动举报了自己超生的事实,因为是主动,罚款减轻了很多。于此,在我11岁时,终于有了正式的身份,终于上了户口、落了户,成为了母亲十几年人生的见证人。

那些其他送走的女儿们曾经有过消息,不过父母皆是很有默契地不闻不问,缄口不提。我在无意中听说了自己还有那么些姐妹后,曾痛苦、莽直地问母亲,为什么非得要一个儿子?母亲只闷闷地回答——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偶尔,母亲会流露出对我愧疚的样子。慢慢地,我知道,那已经是无力改变的事实,无法愈合的创伤,便再也没有提起了。

回家的前几年里,父母感情虽然不好,但也不咸不淡地过着。随着我们姐弟三人慢慢长大,所需的教育费用、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压得父母喘不过气,父亲的脾气便愈发暴躁了。父亲本就是一个极其大男子主义者,婚后没几年就百般看母亲不顺眼,仗着自己学历比母亲高(父亲初中毕业,成绩很好,因贫穷而未继续上学,这或许也是他后来一直咬牙坚持让我们姐弟上学的原因),并且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在矿场当矿工),觉得母亲什么都不懂,粗俗恶劣,且脾气怪异,难以沟通、难以交流,跟他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没有共同语言,就从心底里蔑视、嫌弃母亲,有任何想法任何决定从来不跟母亲说,就自己闷着头干,独断、专制,每每发生什么事又绷着一张臭脸,乱发脾气、乱骂人。在家里看到最多的就是他那张阴沉而没有表情的面孔,同时也是最害怕的,我们家里人弟弟也不例外包括外面的人都很害怕我的父亲。

父亲和母亲一起干活时,母亲每每犯点小错,父亲都会暴跳如雷地大声辱骂母亲,母亲每每郁结于心,无人可诉,只能暗暗拭泪。父亲蔑视母亲,每每在外人面前都会皮笑肉不笑地讽刺母亲愚昧低俗,自己似乎有着一份洋洋得意、高人一等的文人意气,平日生活里,却绝不肯对母亲多说一字,自诩自己是最能管住自己嘴巴的人。父亲生病时,母亲鞍前马后、亲力亲为,生怕有一点点的不周到,小心翼翼地伺候讨好着父亲;而母亲生病时,父亲表情冷漠严厉,大声喧斥、万般不耐,甚至不愿意带母亲去看病……母亲在家里的家庭地位是最低的,每次干活回家后,每个人都累得死去活来,其他人都可以休息了,但母亲还必须得做饭伺候我们,伺候她的鸡猪牛;从小到大,家里的饭菜都是母亲做的,父亲包括我们姐弟从来没有插手过。父亲还多次放言,现在我们还太小,等我们长大,他就要与母亲离婚。

母亲过得很苦,可除了口头的不断抱怨,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以什么方式来反抗,每每懦弱的她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坚持于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时,换来的都是父亲极长时间的冷战与蔑视。她跟父亲吵过、闹过,回过娘家,可最终她还是没有勇气真正地离开,她舍不得我们姐弟,更不知道离开后她的人生还可以为什么而活。无数次默默流泪,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想过最最普通的生活,只想有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家庭和亲人。

慢慢长大,我强烈地意识到,父亲这样对待母亲是不对的,曾经小心翼翼地以书信形式以及直接谈话的形式劝诫过父亲,但一个人几十年的性子又怎会轻易改变,更何况是父亲那般固执的人,也曾想过是否应该用更激烈的方式对抗父亲,但那毕竟也是我最亲的亲人呀!而对于母亲,劝她离婚、劝她外出打工?这些都不现实,我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办法改变现状,深深的无力感弥漫,只能每每多多地与她说话、听她倾诉,极力宽抚她的心,让她不要太过在乎父亲的看法,跟她承诺,自己会听话懂事,好好学习,以后自己挣钱养活她,带她到处去玩、去看,不理会那些烦人的事……为她勾画一幅美好的蓝图只是让我们彼此的心里都能有所安慰。

面对这样的现状,母亲更为直接的生活方式是拼命地干活、拼命地赚钱,一刻不停地用干活来麻痹自己、填充自己。母亲与村里的其他妇女合不来,不愿意像其他妇女一样,每天从不断绝地倾倒家长里短,所以,母亲常常是独来独往。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一个闭塞的小山包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地活成了拼命三娘。母亲的失眠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的,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胃口也从来不好,常常吃得很少或不吃,但每每第二天早上起来,她还是那个不知疲倦的女金刚,毫不妥协、毫不停歇地战斗。冰雪交加里,母亲带着我们上山砍柴,省下炭钱;有一次,母亲背着大篮子,摇晃不已,连人带柴地从陡峭的山上滚了下来,山上可都是尖锐凸凹的石头和木桩啊!作为目击者的我整个人都吓傻了,一动不敢动,但奇迹的是,母亲只撞到了一些瘀伤,擦破了一些皮,其他并无大碍,她立马爬了起来,去收拾她的木柴。这些惊险是我见到过的,那我未曾见到的呢?母亲身上有无数的伤口,一个个地磨损着她的生命。母亲的性子慢慢变得急躁,雷厉风行,总想一个人扛起所有的事。大年初六,母亲带着我们上山收集残枝落叶作为土地肥料,方言为“搂叶子”,一天中,最多的时候跑过五趟;曾经干活干到太晚,母亲一个人从一条遥远的山路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全黑,因为恐慌害怕,母亲奔跑着,手里狂挥乱舞着镰刀给自己壮胆,事后跟我说起时,还故作轻松地戏称之为“斩鬼”;家里的经济作物是烟草,烟叶掰回来以后要及时编织然后悬挂起来,工作量特别大,时间又紧迫,父亲去上班了,母亲又不愿意与其他人“换工”,便从早上五点一直咬牙忙到夜里两三点,马不停蹄,期间从不休息,只是随便吃点东西填腹,一个人时她从来不好好吃饭;在烤烟叶的期间,每晚要起床两到三次给烤房加火加炭,我家房子的旁边是一片树林,里面全是墓地,母亲曾说过她很害怕,但多年下来,她仍坚持着,她要努力挣钱供我们姐弟上学,她特别希望看到我们快乐,我们姐弟的幸福是她最大的支撑。我们的青春光彩建立在父母的衰老破败之上。

母亲历来是一个温婉的人,本来就是一个温和的人,尤其是在对待我们姐弟上,但在对待外人时,母亲总是尖酸刻薄、锱铢必较,声音激昂,常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与人脸红脖子粗地大肆争论,树起全身的棱角,不肯吃一点亏;买东西时,货比十家,喋喋不休地讨价还价,厚着脸皮一遍又一遍……这是她的粗鄙短陋,也是她的全副武装,这虚张声势的大喊大叫不肯退让无畏无惧里藏着她的心虚,她的懦弱,她的惶恐不安,她的无可奈何。如果说一个翩翩自信、怡怡自然的女孩后面一定是一个温暖贴实的男孩;那每一个张牙舞爪全身猬刺的女人后面一定是一颗缺乏保护的心,因害怕因怯懦而张扬而掩饰。

母亲奋不顾命的这些年里,本来就瘦小的身材愈发瘦弱,她就像是一只蚂蚁,奋不顾身地举起比自身沉重数百倍的重担,一点点地让岁月侵蚀自己。我们姐弟长大了,外出求学,外出工作,没有多少时间陪在母亲身边,而父亲依旧冷淡漠视,母亲更加孤独寂寞了,在那个闭塞的小山村,在那个压抑苦涩的环境里,母亲最终崩溃了。

那时,我正在外地上大学,接到姐姐的电话与母亲视频,母亲面色惨黄,眼睛浑浊,毫无生气,皱纹突起,暗斑杂生,更加瘦得皮包骨,根本不理会我。打电话给父亲,得知母亲疯了,得了精神病。那几日里整个人呆呆的、茫然的,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会降临到自己身上,然后,便提前离开了学校,回去照顾母亲。

母亲得病的时光里,整个人性情大变,每日暴躁易怒,狂跳如雷,不断地敲打东西,不断地骂人摔物,每一个她认识的人她都辱骂,包括我们姐弟三人,她痛恨我们抛弃了她,叫嚣着要我们带她回去好好养着她,却又完全不认识我们;尤其是她以往讨厌的人,比如曾与她有过矛盾的婶婶,她一看到就跳脚大骂,万分惶恐;然而,她最痛恨的人是我的父亲,爱之深,恨之切,她所有痛苦矛盾的根源都集中在我父亲的身上;对着父亲,她嚎啕大哭,破口大骂,一件件、一桩桩地细数着她所受的委屈、父亲对她的不闻不问、她在家里做出的贡献;她有时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目露凶光,拳头紧握,让人战栗,有时又放言她要保护你;有一次,她整整哭了一整天,哭到失声,哭到无力,怎么也劝不住;她必须要时时刻刻都看到父亲,但看到父亲她又异常怨恨,各种歹毒的话语不断地从她口中流出,宣称她一定要与父亲离婚;偶尔,她又抚摸着父亲的脸说父亲太劳累了,头发都白了,人都苦老了,不要再苦了,他们一起去过好日子;母亲时时刻刻怀疑我们每个人都要害她,不愿让她再活下去,无限焦虑,不肯吃饭、不肯吃药,一切治疗、医药都是强制进行。

母亲的疯狂持续了一个多月,医生换了各种配药,后来又用了进口西药,母亲才开始一点点安静下来,智商回到了五六岁的样子,开始慢慢地愿意吃饭和吃药,期间反复过一次,返向易怒状态,折腾了一久才回归于平静。我们很害怕、很绝望,但不愿意放弃。回家调养时,母亲不认识外公,历来最孝顺温婉的她对外公特别凶,只天天夜夜地要找父亲。经过近两个月的调养开导,甚至于父亲不断地到各地去请人卜算、做法事、看神请佛、做功德(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那一刻只希望母亲尽快好转,无论任何方式。),母亲的意识终于开始慢慢恢复。

因为每日大量的药物,药物中有安眠静神的成分,母亲每日能睡得着,也能吃得下饭,或许还有药物本身的催化作用,以前怎么也不会发胖的母亲渐渐长胖,慢慢回归,母亲已能融入正常生活,只是视力和记忆力受损,大不如前。

现在,母亲已恢复正常,但多了一些孩子心性,每每会对着父亲撒娇,父亲也尽量顺着她。

母亲依旧生活在这个小山坳里,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

她,只是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一个缩影。


一个女人的史诗剧情介绍 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剧情介绍

1、1947年,十六岁的小菲是一个纯洁与率真的女孩子,她厌恶城市的欺诈、阴暗和市侩气息,渴望一种更干净更浪漫更有激情的生活,所以她懵懵懂懂地和同学一起参加了革命,成为了文工团员。这种投身革命的偶然却内在地契合了她追求浪漫的个性——革命就是要荡涤一切污秽,革命富有浪漫气质。

2、当革命的运动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时,欧阳萸总是受到冲击和批判,停薪停工资,追随者一轰而散,每当这个时候只有小菲是不离不弃的,一如既往地痴爱他的,小菲这时给他布设的温暖温馨的家庭成了他最后的退守之地。

3、物质匮乏的时候,小菲宁肯自己不吃也要把营养品送给丈夫,还挖空心思地去弄吃食,甚至半夜三更去郊外钓蛤蟆。她精心算计着每天的生活开支,为了得到演主角那每月六元钱伙食补助和四两红糖给欧阳补补虚弱的身体而去给剧团书记送礼;文革中丈夫被批斗,她坚持天天送饭,并巧妙而勇敢地瓦解施于丈夫身上的暴力;丈夫劳教时,小菲宁可从大主演降至锅炉工也不与丈夫划清界限,坚持隔段时间就去探看。

4、小菲终于留住了欧阳萸,欧阳萸在经过了漫长的精神漂泊后也终于心甘情愿地与她相濡以沫共度余生。


一个女人的史诗剧情简介的介绍

1947年,十六岁的小菲是一个纯洁与率真的女孩子,她厌恶城市的欺诈、阴暗和市侩气息,渴望一种更干净更浪漫更有激情的生活,所以她懵懵懂懂地和同学一起参加了革命,成为了文工团员。这种投身革命的偶然却内在地契合了她追求浪漫的个性——革命就是要荡涤一切污秽,革命富有浪漫气质。 当革命的运动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时,欧阳萸总是受到冲击和批判,停薪停工资,追随者一轰而散,每当这个时候只有小菲是不离不弃的,一如既往地痴爱他的,小菲这时给他布设的温暖温馨的家庭成了他最后的退守之地。 物质匮乏的时候,小菲宁肯自己不吃也要把营养品送给丈夫,还挖空心思地去弄吃食,甚至半夜三更去郊外钓蛤蟆。她精心算计着每天的生活开支,为了得到演主角那每月六元钱伙食补助和四两红糖给欧阳补补虚弱的身体而去给剧团书记送礼;文革中丈夫被批斗,她坚持天天送饭,并巧妙而勇敢地瓦解施于丈夫身上的暴力;丈夫劳教时,小菲宁可从大主演降至锅炉工也不与丈夫划清界限,坚持隔段时间就去探看。 小菲终于留住了欧阳萸,欧阳萸在经过了漫长的精神漂泊后也终于心甘情愿地与她相濡以沫共度余生。

上一篇:稻草人上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