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的女儿

时间:2024-12-16 21:11:52编辑:阿奇

求关于团队激情的哲理小故事

1、所谓命运一只鹰蛋从鹰巢里滚落了出来,掉在草堆里。有个人发现了他,以为是一只鸡蛋,把他拿回家去,放在鸡窝里。鸡窝里有一只母鸡正在孵蛋,他和其他的鸡蛋一样,被孵化了出来。于是,他从小就被当做一只小鸡,过着鸡一样的生活。由于长相古怪,许多的伙伴都欺负他。他感到孤独和痛苦。有一天,他跟着鸡群在稻场上啄谷子。忽然,山那边一道黑影飞掠了过来,鸡们惊慌失措,到处躲藏。等到危机过去,大伙儿才松了一口气。“刚才那是一只什么鸟啊?”他问。他的伙伴告诉他:“那是一只鹰,至高无上的鹰。”“喔,那只鹰真是了不起,飞得那样潇洒!”他发出内心的羡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鹰一样飞起来,那该多好!”“简直是痴心妄想!”他的伙伴毫不留情地训斥他说:“你生来就是一只鸡,甚至连鸡们都为你的丑陋感到丢脸,你怎么可能像鹰一样飞呢?”所谓命运,就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2、钓鱼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个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鱼竿,另一个人要了一篓鱼,他们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后,分道扬镳。其中一个马上把鱼烧起来吃了,结果死在了空空的鱼篓边。另一个向海边走去,因为他知道海里有鱼,当他看到海洋的蔚蓝,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向海边跑去,结果他死在了海边。另外同样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也得到了同样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分开。而是一起每餐煮一条鱼,然后向遥远的海边走去。从此他们过着以捕鱼为生的日子,过几年,他们盖上了自己的房子,后来又各自娶了妻子,生了小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3、狼的团队精神多么壮丽的场面!广阔无垠的旷野上,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它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单列行进,一匹挨一匹。领头狼的体力消耗最大。作为开路先锋,他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这样它就可以跟在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分责任。比如,在母头狼产下一窝幼崽后,通常会有一位“叔叔”担当起“总保姆”的工作,这样母头狼就可以暂时摆脱责任,和公头狼去进行“蜜月狩猎”。狼群中每个成员都不希望做固定的猎手、保姆或哨兵——不过,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与成年狼嬉闹玩耍时,狼崽们就被耐心的训练承担领导狼群的重任。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生活本该是这样。成功的团体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义务,还要准备随时承担起更大的领导责任。一个团体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维系于此。狼不仅与同类密切合作,还可以与其他种类的生物和睦相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双方合意的目标,有时就单是为了好玩儿。乌鸦就是一个例子。乌鸦富有空间观察的经验,当她发现一个受伤或死掉的猎物时,通常会像报信者一样,把狼和其他乌鸦叫到现场。狼可以撕开猎物的尸体,于是就为大家提供了足够享用几天的美食。狼有时会闹着玩的扑向狡猾的乌鸦,乌鸦则会在狼进食的时候啄它的屁股。两种动物不仅能和平相处,而且很显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依据大自然的效率法则和数千年的经验逐渐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同样,它们与人类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有助于改善两者的生活环境。4、分工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5、体制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韩公主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吧?这个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越详细越好,谢谢!!!

《韩公主》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2004年1月蔚山广域市中心的女中学生(中学2年级,14岁)在联系自己朋友的时候按错了一个号码,打到了密阳市某男子高校了,男子高校高中生花言巧语的诱惑说是“缘分”让我们听到了对方的声音。然后伪装成要和对方耍朋友状邀请女生和她的朋友们一起来见个面。数日后13岁的亲妹妹和16岁的表姐3人到了密阳,密阳的男学生把她们介绍给了由密阳3个学校组成的不良团体“密阳联合”的首领。首领带了10个人把她们拖到一处简陋的旅馆实行了殴打,轮流发生关系。 在捏到女生把柄(施暴过程中的相片,真名,学校班级,住所地址等)后,要挟发到网上,多次威胁,在旅馆中,“桑拿”中,高校运动部的巴士中,公园中,用工具粗暴玩弄,轮流发生关系,抢夺钱物。女学生因为被粗暴的工具侮辱过后身体出现异常被送往妇科,在8月精神方面已经受不了了,服安眠药自杀。未果陷入昏迷,见女儿的情况异常后母亲报警。2004年12月7日,警察控制住41名男学生后对其中17名主要嫌疑人和其他嫌疑人24名申请逮捕令。 12月11日对其中12名嫌疑人以“涉嫌特殊强奸”罪名逮捕状发出,逮捕。 警察在调查中发现在昌原市也有两名中学生被用同样的手段被20人集体强行暴力侵犯的嫌疑。各方面都有“应该不止这么多被害人!”的呼声。经进一步详细调查后各项加害人升至70人。次年5月17日,虽然对各个疑点进行调查,但是只发出了“犯罪嫌疑人41人,被害者3人,其余证据不错无法确认”的通知。 过后,警察收到被害人的证言,继续调查加害人家族对被害人3名女学生在事件调查过程中的威胁行为的调查。在关于案件的草草了事的调查中,最后判定:关于警察对被害人的住所,家族,学校等个人情报流失的违法行为进行损害赔偿,但是关于搜查过程中的人权侵害问题中,因为违法的尺度无法确认,所以证据不足不成立。扩展资料:事件影响2005年2月13日,国家人权委员会对该事件的调查过程中的人权侵害行为进行调查,对被害者的调查不当问题的证据搜查,到目前为止的29份证词全部劝告改善,也对方法进行规定指导。但效果不明显,多次发出对调查过程随时抽查。最后在大韩民国女性部的记者会面的过程中披露出警察的粗暴言论和行为,对被害人保护不充分等事实。经过此次事件后为防止再一次的人权侵害,促进教育厅对性侵事件处理和性教育的长期对策的方案在媒体面前公布,本地的蔚山女性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集团暴行事件特别对策委员会」对蔚山南部警察署进行抗议访问,促进对真相的彻底调查。过后蔚山南部警察署对对被害人暴言,暴行的发言进行了承认。警察署长公开谢罪。14日蔚山警察厅对该事件调查警察对被害人的人权侵害的问题和保护部充分的问题进行确认。对警察署长进行处分,对当案件的负责人(科长),有关干部进行处分,对该案件主要负责人进行人事处分(劝退)。由此事件改编的电影《韩公主》于2013-10-04(釜山电影节)上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密阳性暴力事件

路易十六为什么被处死啊? 他是国王,谁敢把他处死啊?

路易十六犯 叛国罪被处死。 其次,他被处死时,已经不是国王了。1792年8月10日,巴黎发生起义,推翻了君主制。1792年9月,国民公会正式废除了君主制,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对路易十六的审判,是共和国对前朝国王的审判,所谓铲草除根是也。

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路易十六丧失了权利,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的国王,处处受到议会的压制。与此同时,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等欧洲其他封建国家恐惧革命一旦成功,会对本国造成不利影响和示范,便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侵略法国。普奥联军公开支持路易十六,路易十六暗中勾结普奥联军,危害国家安全。

1792年11月密藏在杜伊勒里宫内的勾结外敌、阴谋镇压革命的大量文件被发现后,路易十六被国民公会(吉伦特派统治时期)以 叛国罪 死刑。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死的冤枉吗?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当你浮光掠影地去观看它时会得到一种观感,稍微仔细些去考察它时却往往会得到另一种观感,而二者很多时候是截然不同的。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个典型例子。
  抛开这场革命给人们留下的其他争议不谈,单说这场革命(至少在前期)最主要的“被革命对象”——路易十六,这位国王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呢?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以及教科书中,路易十六是个典型的昏君加暴君,身为国王却跟小偷癖好相似,一辈子醉心于钻研如何开锁,号称“锁匠国王”,还娶了个花钱如流水的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号称“赤字夫人”,最后闹得官逼民反,自己上了断头台。这种亡国之君当然不算好人喽。然而,1989年7月14日,在法国200年国庆的典礼上,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却为路易十六翻案,他在国庆演讲中亲口承认:“路易十六确实是个好人。”
  密特朗这套翻案文章,让很多人看不懂。而如果了解一下路易十六的生平,人们就会发现密特朗对他的定性也不准确——路易十六岂止是个好人,简直就是个不世出的大改革家!事实上,这位法国“锁匠国王”跟咱们明朝那位“木匠皇帝”明熹宗完全不一样,人家修锁是修锁,但对国王的本职工作一点没耽误。法国历史学家米涅对路易十六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怀和品德来说,是最适合于他那个时代的。当人们对独断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满时,他就自愿地放弃这种专制的做法;当人们对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感到愤恨时,他能够品行端方,生活俭朴。人们要求作出一些必要的改革时,他也能够体察公众的需要并立意要给予满足。”
  换言之,路易十六是个很有“新思维”的国王。他上台之后先是任用一批具有“新思维”的大臣作为财政总监,试图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希望贵族主动放弃既得利益,为王朝延长寿命。在遭到贵族的反对之后,他又大胆恢复了已经废除多年的“三级议会”制度,试图借助市民阶层的压力倒逼贵族阶层改革。这其实才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真相——路易十六为推动改革,主动召开三级议会,没想到却为法国王权和自己敲响了丧钟。
  那么,改革家路易十六为什么会“好人没好报”呢?去年,有一本名叫《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书在中国很火,该书的中心思想之一就解答了这一问题,作者托克维尔在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刻。”一种腐朽的旧体制,如果统治者拿出“我就赖在台上不走”的不要脸精神维护之,民众可能一时半会儿还真拿它没办法。可如果统治者稍微有一点廉耻,推动改革,那么出现松动的旧体制就很容易让改革裂变为革命。所以对于一个旧体制的统治者来说,主动推动改革近乎于“作死”,最终身败名裂的可能性远高于功成名就的概率。
  既然旧体制的改革者往往身败名裂,那么,加强对旧体制的维护岂不反而成了正途?的确,法国大革命给当时很多欧洲专制君主的主要教训就是“千万不能搞改革”,在这方面学得最好的就是俄罗斯沙皇,一看法国革命中国王的下场,立刻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刚刚开始的改革进程停下了,把旧制度一口气捂了一百多年。可是当20世纪初,俄罗斯的那套旧制度终于也混不下去时,末代沙皇尼古拉一世悲痛地发现自己其实比路易十六还惨——相比于只用0.1秒就被砍下头颅、临死前还保持贵族尊严的路易十六,尼古拉一世是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一个个被枪毙后才上路的。或许,这位沙皇在漫长的煎熬中,一定想明白了他的祖先们一直执迷不悟的那个问题:改革或许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但无论于国于己,找死的死相一定比等死好看些。


上一篇:篮球球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