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集

时间:2024-12-17 08:12:54编辑:阿奇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译文: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孙子兵法的文学成就《孙子兵法》使用格言文体著兵书,仅用六千字左右便将春秋时代约300年的战争史的规律和经验阐述出来,其文字都经过高度凝练加工,书中的不少单字都是多义的,内涵丰富,文字精美。其次,运用了多个修辞方式,包括比喻、排比、对比、对偶、引用、反复等辞格。再者,《孙子兵法》的语言生动凝练,富有节奏感,便于记诵。书中有多处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美感。最后,《孙子兵法》的语句充满着感情色彩,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书中对聪明才智的称赞、对昏庸愚蠢的批判,以及对穷兵黩武的警示。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是什么?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了解的。所以,要以以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创作背景: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继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

《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兵法谋略专著。在书中,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为十三篇加以论述。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孙子兵法》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篇主要是讲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篇是讲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军形篇和兵势篇是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和“势”。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孙子兵法》是孙武在总结商、周、春秋时代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战争的精心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其实用性和指导性非常强,其中针对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专门论述,其准备、应对之法简洁有效,具有针对性,被广为援用。《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科学、丰富,战略战术变化无穷,集“韬略”、“诡道”之大成,是兵家的谋略宝库,被尊为“谈兵之祖”、“兵经”和“兵学圣典”。其博大精深的军事内涵和逻辑缜密严谨的论证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创作起到了启蒙和借鉴的作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有多少篇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 用间篇等共7000余字本书提出了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


上一篇:德阳安医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