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

时间:2024-12-18 21:17:34编辑:阿奇

西汉大将周亚夫是怎么死的?

汉景帝时期有一位为汉室屡立战功的大将周亚夫,也是当朝丞相,军事才能相当卓越,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文帝也对他十分重视,弥留之际嘱咐汉景帝周亚夫可以重用。然而,这样一位劳苦功高的大将,最终却含冤入狱绝食而亡,听起来很不可思议,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周亚夫最终得到这样的结局呢?

话说周勃的宝贝二儿子周亚夫军事指挥上比其老子更加出神入化,但政治智商和情商也比其老子更加低能,更加无知,而这在翻云覆雨的官场上绝对是一种致命的短板,所以到头来死都不知是啥回事。

话说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汉景帝某一天心血来潮,在宫中召见了周亚夫,却没有什么军国大事可谈,只是做一些吃吃喝喝的玩意而已,其实是皇帝对大臣的另类忠心测试。

当时,皇帝给老周准备了食物,也不过是一大块肉,而且肉块没有切开,筷子也不多一条,这叫人家怎么吃嘛,那不是要刁难人吗?脾气有点刚烈的周亚夫越想越气,老大不高兴地立马回头叫有关官员取来筷子,却不知是计,这就惹了大麻烦,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也。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这德性,于是有点阴阳怪气地问他:“周爱卿是有点不满意这宴席安排了?”周亚夫知道皇帝也动气了,连忙念叨岂敢岂敢什么的,并低声下气地摘帽向皇帝谢罪,然后就悻悻地退席,汉景帝目送着闷闷不乐的周亚夫远去的背影,口中念念有词:“为一点小事就这么愤愤不平的大臣,不足以做幼年君主的护臣。”从此也埋下了见疑的祸根。

其实之前汉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周亚夫却逆君意大力反对,景帝早就有意疏远了这位曾平定七国叛乱救了汉帝国的周亚夫。

不久之后,周亚夫的贪暴儿子就给其惹了祸,并最终致使其绝食而亡,一代名将以此种惨烈代价人间谢幕,令人不胜嘘唏。话说周亚夫的儿子,曾给父亲从工官处买了皇室专用的可用于殉葬的五百件铠甲盾牌,这本身就可以告你谋反灭族的,不知此宝贝儿子当时吃错了什么药,头脑发热得如此膨胀,皇帝正想找碴清除功高震主的周家苦于没有理由呢,你却把一个大把柄塞到别人手里,愚不可及。

这还不打紧,可能是仗着自己老爹为汉朝立下大功嚣张惯了,周亚夫儿子还不识好歹地暴打虐待搬运特供东西的雇工,最后工钱也赖掉了,果然是天要灭亡一个人,必使其先疯狂。于是,受了无妄之灾的雇工十分生气,当他们知道这是周家私自盗买皇室专用器物时,为了出一口恶气,立马上书朝廷告他丫挺的,叫你横,然后此事就牵连到了可怜的周亚夫。反正,有心治周亚夫之罪的汉景帝,见到了关于周亚夫儿子做不法之事的检举信,立马下令将周亚夫移交有司审理。有司接到了圣旨,当然一秒也不想耽搁就审问帝国重臣周亚夫,周亚夫却傲慢地不予置理,这算是哪门子事?想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枉我,没门!

汉景帝听到有司汇报后,大怒,骂周亚夫不识好歹,有点激愤地说就你这大不敬的态度朕不需供词也可以杀你什么的,然后下诏让周亚夫自行到廷尉处接受审判。关于这次审判,还有一个极大的历史喜感。当时廷尉振振有词地逼问周亚夫:“皇帝如此厚待你,您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心中不忿,然后冷笑一声:“我买的都是殉葬品,怎能说是要造反呢?胡说八道,冤枉人也不带这样的吧?”审判官员被问得理屈词穷,却还死鸭子嘴硬:“这可难说,因为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可在地下造反!”周亚夫一听,立马有点哭笑不得,也领教了他父亲所慨叹的“我现在才知道狱吏的厉害”,也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

以此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审案风格来对付周亚夫,老周也自知难逃一劫,其实朝廷要办他的时候,他就有了自杀之心,因夫人劝阻才没死,这次被关进了大牢,看来凶多吉少,于是“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一代名将从此香消玉殒,瞬时如凋谢的“名将之花”,轻松地又以自杀来完成皇帝也颇感棘手的高层自动退出机制,而且是被迫自杀的那种,令人痛惜。

讲到这里,基本上也已经可以做周亚夫的历史结案陈词了。但看到一些历史研究者对其的精彩点评,也忍不住再多说几句。

关于周亚夫只能被迫自杀的理由,某些历史研究者开出了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得罪了窦太后母子;二是得罪了汉景帝;三是皇权自保的需要。

其实正直得如一棵钻天的白杨树的周亚夫,在细柳营驻军接待到访皇帝的时候,就大大得罪了皇室,所以他也必死无疑,那种对皇帝的“百般刁难”,又是不准策马奔驰又是不跪拜,当皇帝老儿是透明的,甚至于还搞什么“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想另立中央了不是?虽然好说话的汉文帝不以为忤逆,还大赞其是真将军,同时不忘记告诫儿子汉景帝有国难找亚夫,不过汉景帝却没有他爹那么好说话,甚至还有点刻薄少恩,当年为了保自己皇位连自己的恩师晁错都可以狠心杀掉,更加不用说周亚夫既反对汉景帝废长立幼又反对窦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几乎把王室的实力人物得罪个遍,何况他又是手握重兵的军棍,当年“细柳营”只听将军不听皇帝,谁能担保权臣周亚夫不一声令下就踏平皇宫换了江山?何况这家伙仗着平定七国之乱骄傲得不成人型了,军队都得听他的,你看他愤愤不平离开皇帝让他受辱的酒席时的不爽样,汉景帝望着他的背影说的那句狠话:“此泱泱者非少主臣也!”就知道他必死无疑,驾驭不了只能毁掉。

所以,正因为汉景帝这下意识的话,有好事者便推断出了是汉景帝故意让不听使唤的周亚夫饿死狱中的,以周亚夫的正直刚烈也必能让其选择自杀然后尊严地死去,汉景帝不仅不背负杀害功臣的历史罪名,还轻而易举地启动了高层自动退出机制,何乐而不为?

最有趣的是,据说冶史相当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曾在其鼎鼎大名的《史记》中,堂而皇之地八卦了一下周亚夫的死因,说有人为其算命必出将入相尊贵无比,最终却逃不了饿死的命运,我们也只能姑且一笑而已。不过以“谋圣”鬼谷子那句著名的话“得意莫得心,失意莫快口”来考量,天下英雄之死莫过于得意忘形或失意怨怼,周亚夫不幸这两样都沾上了,不死待如何?

最后,我们来简单讲讲汉代这种似乎很有点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式的自杀与被自杀机制,既可以说是潜规则,也可以说是不成文的“国家制度”或治国理念,目的就是给触犯皇帝或有贪腐罪行的高官或名人尊严而体面地死去,不像铁腕治贪的朱元璋对人剥皮拆骨那么百般羞辱,颜面无存。

这正如历史研究者张圣刚所言:“两汉时期这一暧昧而体面的权力退出机制呈现出一种解决高层人事危机的独特思路:当组织高层管理者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离职时,不必采用“诛杀”的手段———大张旗鼓地责罚罢黜,可以考虑提供一个让他们“自杀”的选择———悄无声息地低调离开。”关于当时杀身成仁的高层还不在少数,“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及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统计,两汉位列三公的大臣分别约50名和260名(东汉三公不掌实权,故多且滥);其中在任期间获罪受谴而死的有数十人之多。”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周亚夫历经文景两朝,身为绛侯周勃次子,因其贤能承袭侯位。文帝时期,担任中尉,在防范匈奴中建功,因屯军细柳时展现出出色的治军才能,受文帝赏识推荐给景帝。景帝时期,在平定吴楚叛乱中建立巨大功勋,先后担任过太尉、丞相之职。后因立朝刚正,功劳过高,被景帝以谋反罪名被捕入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周亚夫得罪景帝的原因是不顺上意。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废太子事件,周亚夫反对景帝废太子,究其原因,太子是未来的储君,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太子的周围有拥护他的大臣,轻言废立,必然会引起朝廷大臣的拉帮结派,从而影响朝政的稳定。二是王皇后兄长封侯事件,其实这个问题是由窦太后提出的,景帝推脱要与丞相商议。景帝与周亚夫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认为不应封侯,但背后的实质又有所不同。景帝受到窦太后的压力,他不封侯是出于对母亲干涉朝政的一种不满、反抗,或是对妻子外戚的压制,故而景帝是不愿意。周亚夫却是从先祖约定出发,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开国皇帝的约定实际上已成为封侯的标准,是国家潜在的法律。周亚夫不是从景帝的需求出发,帮景帝想对付窦太后的推脱之辞,而是从国家法律的高度否决此事。但从客观效果看,刘邦与功臣的约定,实际是为维护刘氏政权和功臣利益所作出的约定。周亚夫从这个角度反对封侯,在景帝眼中是对功臣集团利益的维护。周亚夫对封侯问题强硬的态度必然引起景帝的不满。三是匈奴降者封侯问题。周亚夫又是公开反对景帝,“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从身为人臣立朝标准出发指责景帝封侯。

上一篇:rup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