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奖投票

时间:2024-12-19 09:44:37编辑:阿奇

台湾金曲奖怎么评判音乐作品的

以下内容源自:梦联网——梦群——觉主的音乐时代
原文标题:揭秘台湾金曲奖评判音乐作品的标准有哪些?
原文作者:C海燕

台湾金曲奖怎么评判音乐作品的这个问题要从台湾金曲奖的起源开始。

关于金曲奖的起源:
1970年,今是有限公司与歌林股份有限公司音乐出版部(现在为歌林天龙音乐)
合作制播《金曲奖》节目,于中国电视公司播出,播出期间长达18个月。这个节目是由「神秘女郎(始终戴着面纱而未露面,故名)」洪小乔主持,以「鼓励国内创作歌曲」为主旨,由作曲者、作词者自由投稿,再邀歌星发表及演唱,并由观众票选优良歌曲,在当时造成相当大的轰动。票选出来的优良歌曲,由歌林音乐出版部聘请歌星共同演唱,录制成为一系列的唱片。

台湾金曲奖的评判标准:
金曲奖始办至今20余载,它被看作是台湾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音乐颁奖礼中最具权威及公正的一个音乐典礼。每一年有多少的歌手、作品争破脑袋都想要在金曲奖上露露脸,哪怕仅仅是提名似乎都可以达到光宗耀祖的效果。当然金曲奖所极具的公正性与权威性这才是让各方音乐人士一致朝它看齐的原因所在。但是在这股所谓的“金曲奖崇拜热”之下,我们应该了解到,其实任何一个颁奖机构,哪怕再权威、再公正,所有确立这些奖项最终名单的机构始终还是由带感性多过理性的人类组成。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喜好、情感,所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要做到完全的客观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对金曲奖的评审制度,虽然从入围名单的筛选再到最终获奖名单的确立经过了层层的投票讨论,力求保证最终的获奖名单是最客观、最公正的。但是说白了,金曲奖的这一评审机制实际上还是与大众投票、民众选举的道理是一样的。而不同的是,金曲奖的这一评审机制是在一群所谓专业人士的小范围团体内进行。相比之下,这些专业人士在决定的过程中或许更多的会从专业音乐的角度出发,而让最终定下的名单更具专业性。但是不要忘记了,正如之前所说,始终这一过程还是存在许多的个人情感的因素,所以在评审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出现意见的分歧而产生不同的矛盾。而当矛盾出现的时候,这就需要一个权衡点进行权衡。毕竟这些矛盾是人为的因素,这是可以解决的,当然这同时就会让最终的获奖名单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所以我们会在各届金曲奖的颁奖礼上看到或多或少爆冷或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局面。

综合而言,金曲奖的评审情怀实际还是先从小范围的个人主观意识上出发,继而再通过整体的协调来确立。甚至可以这么说,金曲奖的评审标准基本上是可以不计较一个歌手或作品的名气、影响力、甚至是实力等因素的。换句话说,在客观的因素之外,只要是入围的歌手或作品,从某个角度而言他们获得肯定的机率几乎是相差无几的,而最关键的一点还当属这些被确定的获奖名单是让大部分的评委在某个方面上能达成共识的,至少这某个方面的共识让大部分评委都有感说服力。

台湾金曲奖的评判标准:

不如看一看以下这几个不为很多人知的金曲事件:

典型事件一:蔡依林捡“二摊”封后

事件始末:
第十八届金曲奖上,蔡依林爆冷拿下当届“最佳国语女演唱人奖”,相信当时最高兴的除了蔡依林本人及唱片公司外也就是她的乐迷了。而在此之外,大众的质疑声,谩骂声也接踵而至。的确让蔡依林这种人气性质大于实力性质的歌手“封后”在金曲奖史上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事件剖析:
让蔡依林“封后”,相信那届的金曲奖评审也倍感无奈,只是无奈中却又不能不将此作为一个最终的共识点。当然这个共识点最终还得归于这是由评审们在意见上的不一致而达成的。就当时的六位入围者而言,最初以张惠妹与林忆莲实力最为突出,也最受当届金曲奖评委的青睐。所以首轮投票,十五位评委除了一位弃权,将其余的十四票同等地投给了这两位歌手。两位歌手同时拥有同等的票数,而双方的评委都不肯妥协于对方,所以导致这个奖项无法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而以金曲奖的颁奖制度而言,不可能同时产生两位获奖者,所以经过协商,只能让在投票上获得票数排在第二的蔡依林顶上,这也就让蔡依林捡了一个便宜,成功封后。

事件小论:
说歌唱实力,蔡依林又怎是张惠妹与林忆莲的对手?说信服力,蔡依林要戴上“金曲歌后”的头衔想必还真是有些沉重。不过任何颁奖礼都有自己的颁奖机制与原则,蔡依林刚好就是在这些所谓的机制与原则之中,评委们在奖项权衡上的一个受益者。当然蔡依林的《舞娘》也称得上是她歌唱事业的巅峰之作,在超越自我方面的确有她的可取之处。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当届的部分金曲奖评委就算在私人情感上有多么的不愿意,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奖项颁发给蔡依林也算是窘境中的唯一出路。

典型事件二:王菲笑傲金曲奖

事件始末:
王菲在第十五届金曲奖上获得了“最佳国语女演唱人奖”。在致获奖感言时,王菲轻蔑地一句:“我会唱歌这个我知道,所以对于这个金曲奖评委对我的这个肯定,我也给与充分地肯定。”惊艳全场。

事件剖析:
王菲的演唱实力,个人魅力,甚至是影响力,想必接触华语流行乐的人都会知道。但是这位全球一致认可的天后,却一直未能得到金曲奖的肯定。而在最终获肯定之时,王菲说的那句话不能代表王菲对金曲奖一直持有轻蔑地态度,但是却可以说说金曲奖的评审机制让王菲看透了。王菲从《天空》大碟开始入围金曲奖,前后一共入围五次,入围的五张作品每一张都出类拔萃,可以说整体实力是同期入围歌手所不能达到的。可是五次入围,却直到最后一次才获肯定。而这里要说的是当时王菲以《将爱》拿下第十五届“最佳国语女演唱人奖”的优势并不大。虽然同期入围的梁静茹、蔡健雅、戴佩妮、蔡依林与王菲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水准之上的,但是在当届该奖项第二轮投票的时候,王菲也仅仅以微弱的一票领先于排在第二位的梁静茹。

再有,对王菲多次以出色的作品入围金曲奖却未获肯定,金曲奖评委的最终解释几乎都是以王菲未能超越自我作为她失利的缘由。

事件小论:
关于王菲在金曲奖上的多次碰壁,或许应该称赞金曲奖的一视同仁:没有因为歌手的资质,影响力去作为奖项的评判原则。只可惜在这种所谓一视同仁的基础上还是显示出金曲奖在评审上,评委们还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在内。在这里设想一下,若是第十五届金曲奖是梁静茹领先王菲一票而折桂,那么这样的结果在当时是否会被闹得沸沸扬扬?毕竟梁静茹的《美丽人生》(电影版电视版)从整体水准而言还没有优秀到可以达到一枝独秀的地步。在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若当届梁静茹侥幸赢了王菲,那么她后来入围的《丝路-通往爱的路途》、《崇拜》等这些在品质上更优于《美丽人生》的作品的失利,那在今天又该如何解释?当然现实是王菲的《将爱》获得了肯定,只是这样的肯定只是以一票领先,同样还是让人觉得带有侥幸的意味,那还是让人不禁想问,《美丽人生》真的优秀到可以与《将爱》在同一个层次上相提并论?如果说不,那么为什么《将爱》没有能得到金曲奖评委一边倒的认可?那到底还是归于金曲评委更多的还是从个人的喜好上出发,并没有完全以一位歌手、一张作品的演绎性,整体性进行评析。这也难怪王菲最后用了这种带轻蔑口吻的反肯定语式来回敬金曲奖的评审机制。

典型事件三:金曲奖的“大爱”莫文蔚

事件始末:
在第十四届金曲奖上莫文蔚以《[i]》大碟摘下当届“最佳国语女演唱人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香港女歌手;在第十九届金曲奖上,莫文蔚以《拉活…》获得“最佳国语专辑奖”,在当时成为了一个小冷门。

事件剖析:
莫文蔚对音乐的野心无可争议,前有《一朵金花》后有《拉活…》;而莫文蔚的演唱风格也极富特色,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由于莫文蔚在咬字发音上的不完美及音准的问题却成为了她演唱上的一个弊端。当然事物本身就具两面性,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所谓的弊端同样可以当作是莫文蔚的一种特色。回顾第十四届金曲奖,莫文蔚最终摘下“女演唱人奖”的桂冠,这并没有完全让人感到信服。当时还是有不少人就莫文蔚的音准以及细节处理上不如那英、张惠妹来得细致而对这个奖项产生了质疑。但当时金曲奖对莫文蔚获奖理由的阐述给了这么一句话:演绎不算完美,却颇有自我特色及风格。

事件小论:
莫文蔚获得了第十四届金曲奖获女歌手奖,第十九届金曲奖获“最佳国语专辑奖”。前者若以歌手对作品的细节处理来看,那英及张惠妹在演唱实力及细节处理上要更胜莫文蔚一筹。若以音准、技巧甚至风格的角度出发,那么张惠妹也同样不在话下;而后者若从专辑的最佳性出发,同期入围的苏打绿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在全方面表现上绝对要高于莫文蔚《拉活…》不少;若以流行的角度出发,《拉活…》是六张入围作品中最弱的一张。不过因为金曲奖的评审出发点向来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所以只能说,对于莫文蔚获奖的这两届的入围作品来而言,在大特色方面都几乎等同的时候,最能体现优势的就是金曲奖评委的喜好程度了。当然这里不是要否认莫文蔚的实力,想说的只是金曲奖的评审标准在“最佳演唱人奖”的评判标准上从某一个角度而言并不以歌手在演绎上的完美程度出发;同样在“最佳专辑奖”上的评定也不见得是以一张作品是否在全方位上都接近了极致作为出发点。而它的评审标准可以说是夹杂着各种的因素,这其中包括了评委的个人喜好甚至是对其他作品的存有的个人偏见。

将以上三个例子作为分析,并非志在否认金曲奖的权威性及公正性。毕竟金曲奖从入围到最终获奖名单的确定都有一套相对客观的标准及较为权威的评选机制。但是还是要强调的是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是参与了人为因素的事物是能真正做到客观的?与其将它过分的客观化,那还不如只是把金曲奖当作是一种以它自身特色为评审标准的颁奖机构。这就好比周杰伦所说的:“金曲奖只是一个游戏,就算当天得奖连连,也只能说明是幸运。”的确也就仅此而已,毕竟金曲奖所有的客观始终还是由不少的主观因素在操控着。


华语金曲奖和台湾金曲奖不是一个奖?

不是。“华语金曲奖”由华语文化国际有限公司荣誉出品,华语音乐工作者之协作推广机构“全球华语音乐联盟”主办,评审和运营机制与国际接轨,打造“华语歌坛的格莱美”。2008年乐评人游威创立。台湾金曲奖(Golden Melody Awards)是华语乐坛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奖项。1990年起开始举办,每届颁奖典礼约于每年5、6月前举行。扩展资料:台湾金曲奖的发展历程1990年第一届金曲奖是从1986年开始举办之第一~三届「好歌大家唱」的扩大。「好歌大家唱」采征选优良词曲与作者的方式进行,外界反应还不错。为使「金曲奖」发展成为国际性音乐活动,修订第九届「金曲奖奖励办法」,取消参选者国籍或地区之限制,并增设奖金,「出版奖」各奖项得奖者,颁发新台币壹拾伍万元,「个人奖」各奖项得奖者,颁发新台币壹拾万元,使该奖更具实质之奖励意义。历年来,金曲奖在行政院新闻局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愈来愈受到唱片业界与民间的肯定与喝彩。不论是从举办三届的『好歌大家唱』,以征选优良词曲创作来激励音乐市场与音乐人。到『金钟奖』设立男女歌唱演员奖项,以至第一届金曲奖颁奖典礼,终于使台湾的音乐人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盛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语金曲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金曲奖

上一篇:憨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