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

时间:2024-12-21 19:19:49编辑:阿奇

中国当代文学

如果说余华80年代先锋小说对中国文学是巨大贡献, 那么90年代之后余华的长篇小说则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在长篇小说中, 余华的创作开始变得素朴, 不再注重对小说形式的先锋试验, 而更追求小说的内容, 更注重对传统视野下无法看到的中国经验的发掘, 更注重表达被传统文学忽略的中国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余华90年代的长篇小说重故事、重历史、重现实, 叙事简洁, 可读性很强, 很多人就因此判定余华创作发生从现代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转型。我认为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从中短篇小说转向长篇小说创作, 这可以称之为“转型”;从注重小说的形式探索转向注重小说的内容及其新的表达;语言从华丽向朴素转变;小说风格从西方化向中国化转变。新世纪之后, 余华又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兄弟》和《第七天》。《兄弟》和余华过去的长篇小说在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写作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有更多生活形态的现实, 抽象的叙述增多, 具体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变少, 诗性化的语言变少, 人物增加, 故事变得复杂。相比《兄弟》, 《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这样的小说是写不长的, 因为它是诗性的写作, 它对故事、生活和细节的选择都非常挑剔, 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是很难被作者看中的, 能够进入小说的绝大多数“现实”都是有“意味”的, 也即余华所说的“文学的现实”。相比较而言, 《兄弟》中“文学的现实”变少了, 有大量的普通的平淡的近于日常生活实录的现实, 不仅不精练, 而且缺乏足够的诗性, 在余华的所有作品中它特别“异类”, 其外表特别具有象征性, 因此负面性的评价比较多。但即使这样, 《兄弟》也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仍然具有现代主义因素。《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 既具有先锋性, 又具有传统性;既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 又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容;既具有隐喻性、象征性, 又具有现实性、典型性。它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认同。普通读者认同它们所讲述的故事, 特别是故事所表达出来的对于苦难的深刻同情, 文学批评家更认同它们讲故事的方式, 讲故事的技巧, 当然也认同它对于现实和历史的深刻反映, 在同情背后所表达出来的深刻批判。


近代著名文学作品

一、小说
1.鲁迅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画出国民灵魂
2.沈从文 《边城》《八骏图》《看虹录》——“乡下人”的人性探索
3.老舍 《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世界的全面展示
4.巴金 《家》《寒夜》——大“家”的挽歌和小“家”的哀歌
5.钱锺书 《围城》——无法突围的“城堡”
6.张爱玲 《传奇》——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
7.林语堂 《京华烟云》——道家文化、个人性灵、爱情理想国
8.郁达夫 《沉沦》——从性的沉沦到国的沉沦
9.萧红 《呼兰河传》——哀婉低沉的抒情诗
10.鹿桥《未央歌》——理想诗意的大学传说
1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个时代女性的自白
12.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旧家庭儿女的不同选择
13.废名《竹林的故事》《桥》——现代田园牧歌
14.徐訏《鬼恋》——人鬼情未了
15.施蛰存《梅雨之夕》《将军底头》——现实和历史的“新感觉”
16.艾芜《南行记》——漂泊者的行吟
17.张恨水《金粉世家》——民国《红楼梦》
18.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孤儿”的寻根之旅
19.钟理和《原乡人》——浓烈的原乡情结
20.白先勇《台北人》——回望家乡的“台北人”
21.汪曾祺《受戒》——戒不了的人性和温情
22.林斤澜《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温州风情画、文革症候群
23. 宗璞《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野葫芦引”)——文学中的西南联大
24.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共和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25.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从理想主义的歌吟到宗教的皈依
26.张炜《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融入野地的行吟者
27.史铁生《命若琴弦》——寻找光明的美丽谎言
28.阿城《棋王》——棋道即人道
29.路遥《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30.贾平凹《废都》——在精神废墟中游荡
31.陈忠实《白鹿原》——从历史命运看人性悲剧
32.莫言《红高粱》——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
33.余华《活着》《兄弟》——坚忍地活着、人性的闪光和迷狂
3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走进穆斯林的心灵世界
35.王安忆《长恨歌》——上海都市的“民间史”
36.林海音《城南旧事》——旧事中的浓郁乡愁
37.金庸《笑傲江湖》——琴剑人生


上一篇:华润啤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