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和太极拳有什么区别
八段锦属健身气功,是一种功法。八段锦是以调心、调气、调身、三调合一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习练八段锦可以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我国目前已经收集到56种八段锦,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太极拳属竞技运动,是一种武术。太极拳是内家拳,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肢体每种动作实现攻防技术。由于它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因而它除具有攻防技术外,还具有一定的健身养生功能。太极拳主要流行的有陈、杨、孙、吴、赵堡、混元等传统拳种,以及24式、42式太极拳、器械等国家规定标准比赛套路。不同点:八段锦和太极拳最本质的区别是八段锦只是健身气功,没有技击防身的用途。在技击方面太极里面有太极推手对练,包括耐力训练等;其次从二者创立的时间来看,八段锦相比太极拳更早为北宗年间所创;最后太极拳有器械方面的辅助练习,如太极球,太极尺,太极扇,还有刀剑,春秋大刀等,同时相比八段锦场地要求相对高一点相同点:二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在呼吸吐纳这块,均是逆腹式呼吸法(个别门派或拳种也有顺腹式呼吸法),如太极拳的发劲,太极拳讲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出拳为呼气,膈肌下降;其次二者的身形步法有相通之处,这也是内家拳所共有的一些练功方法;最后就是二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同为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
八段锦是太极吗
不是。八段锦属健身气功,是一种功法,八段锦是以调心、调气、调身、三调合一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属竞技运动,是一种武术。太极拳是内家拳,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使肢体每种动作实现攻防技术。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段锦口令是什么?
1、两手托天理三焦,此动作可重复做8遍。2、左右开弓如射雕,此动作左右各做8遍。3、调理脾胃单举手,此动作左右交替各做8遍。4、摇头摆尾去心火,此动作左右各做8遍。5、五痨七伤往后瞧,此动作左右各做8遍。6、两手攀足固肾腰,此动作可反复做8遍。7、攒拳怒目增力气,此动作可重复做8遍。8、背后七颠百病消,此动作反复做7遍。扩展资料:八段锦共分八段,每段一式,可单式练习,也可全套练习或选段练习。每式的运动量可由只做八呼或十六呼来调节,也可由下蹲之程度为高势、中势或低势来调节,故运动量可大可小,可自行掌握,既方便叉灵活。八段锦的练功方法应以内功为主,是内外相合的定步动功。因此练习八段锦除注意外形动作以外,还要配合意守、呼吸及以意领气和动作的得气感。
八段锦的口令
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练习者的.喜爱。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八段锦的口令,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法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松垂身侧,然后徐徐自左右侧方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相叉,翻掌,掌心朝上如托天状,同时顺势踮两脚跟,再将两臂放下复原,同时两脚跟轻轻着地。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法直立,左足跨出一大步,身体下蹲作骑马式。两臂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翘起向上,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接着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头随而左转,眼看左手食指,同时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作拉弓状。动作复原后左右互换,反复进行数次。如配合呼吸,则展臂及拉弓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三)“调理脾胃须单举”法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如配合呼吸,则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四)“五劳七伤向后瞧”法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心紧贴腿旁,然后头慢慢左顾右盼向后观望。如配合呼吸,则向后望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两足分开,相距约三个足底的长度,屈膝半蹲成骑马势。两手张开,虎口向内,扶住大腿前部。头部及上体前俯,然后作圆环形转摇,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摇。在转腰的同时,适当摆动臀部。如配合呼吸,则在转腰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法直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如碰不到,不必勉强),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两手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反复进行。本式采用自然呼吸。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法两腿分开屈膝成骑马势,两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右拳向前方缓缓击出,右臂伸直,拳心向下,两眼睁大,向前虎视。然后收回左拳,如法击出右拳,左右交替进行。如配合呼吸,则击拳时呼气,收拳时吸气。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法直立,并足,两掌紧贴腿侧,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离地数寸,同时昂首,作全身提举势。然后足跟轻轻着地复原。反复进行。如配合呼吸,则足跟提起时吸气,足跟着地时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