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

时间:2024-12-23 15:09:13编辑:阿奇

大众传播心理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大众传播心理学知识点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 ”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   神经生物学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①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 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 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 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


什么是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是社会媒介组织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公开地传递自己用各种手段复制的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扩展资料:大众传播的特征:据马勒茨克(Gerhard Maletzke)的定义,大众传播须符合以下特征:1、公开的(受众不为人际交往范围所囿)2、利用科技发送手段3、间接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距离)4、单向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不发生角色互换)5、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最显著特征。6、面向分散的群体(受众是匿名的,无阶层和群组之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如下:1、信息供需关系无论是大众传播时代,还是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首要功能都是传递信息与告知公众。面对泛如瀚海的信息,公众需要引导机制帮助其作判断,这种导向需求(need for orientation)决定了记者地位的特殊性。我们需要了解新闻,所以会买《人民日报》,所以会关注《人民日报》公众号。记者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受众则是需求的一方,如此供需关系是将二者连接的基础性逻辑。2、“桥接型”关系罗伯特·帕特南在《独自打保龄》中将社会资本分为结合型和桥接型两种类型,前者是一种存在于稳固组织内部的强关系,后者则指由异质性的个人之间形成的较弱、较疏远的社会联结。记者与受众的关系无疑属于后者,异质性的个体通过报纸、网络、文章等中介连接,相对于结合型关系而言更加灵活与松散。双方从这种弱关系中各取所需,受众获得信息,记者获得注意力。

大众传播的功能?

大众传播的功能有如下三个:1、赋予人们、事件和社会活动以一定的社会地位: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可使社会事件和人合法化,树立威望,获得突出的地位,相反也可使他们失去威望。2、社会控制的中介作用:大众传播是上层社会控制与广大会员之间的中介领域。它可以宣传和澄清某些公共道德和社会规范,获得广泛的知识和社会认可,也可以使腐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3、模拟社会环境:李普曼认为报纸提供的新闻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图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环境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使人们提出了信息环境及其现代人性特征的变化问题。4、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大众传播媒体拥有非常发达的科技手段,是社会的公器,应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采集新闻素材,进行新闻报道,关注的就是新事实、新问题、新变化、新动向、新兆头、新端倪。扩展资料一、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杰诺维茨于1968年首次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组织和技术组成,通过这些组织和技术,专业团体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向大量不同且广泛分布的受众传播信息符号。“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德国J.谷登堡在1450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人类进入了大众传播的时代。在接下来的400年里,印刷媒体是大众传播的唯一渠道。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大众传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组织性。它的发送器通常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分工精细。2、内容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经常以不同方式或不同程度审查控制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通常只有一次阅读视听价值,除非通过剪报、录音等方式存储信息。这迫使通讯员注意信息传输的及时性。3、选择性。第一是沟通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第二是受众对沟通工具有一定的选择,根据年龄、性别等将受众分为不同层次的读者、听众或受众,并偏好一定的传播工具;第三,受众可以随意选择传播内容;第四,受众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参与群体传播。4、受众具有匿名性和多样性。传播者可能知道受众的一般情况,但通常不熟悉特定的接收者。5、快速性。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大众传播的趋势。6、信息流通具有单向性。受众能亲自提问和解释,整个沟通过程缺乏及时、广泛的反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众传播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重塑新闻媒体的社会守望功能

上一篇:连连跨境收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