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京华

时间:2024-12-25 02:51:00编辑:阿奇

中小学教科研关键在于怎么做

  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本质、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非本质问题的纠结,去追问和探究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可或缺的“规范”。  ■麻晓春  “中小学教师通过做研究,培育“事实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经历“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证据说话,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中小学教师要不要“人人有课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讨论已久。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但关于中小学教科研的讨论却像是一个“涟漪”,在一个圆圈里徘徊,即没有跳出来,也无法深下去。讨论中,大家说的似乎都有道理。  反对者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种种问题,病得还不轻:  一是形式化。参与者关注的是方案撰写、课题申报、立项、论证、评奖,却忽视了对研究问题的深究、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导致“申报急急忙忙,开题热热闹闹,过程松松垮垮,结题了了草草”,忙的是外在的形式,让教师觉得累却无用。  二是功利化。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评奖,所以急于在短时间内拿出东西,东拼西凑,甚至“复制+剪辑”,有悖于教育研究精神和价值的做法盛行于中小学校园。  三是泛研究。参与者不愿投入艰苦劳动,没有文献搜集和整理,不对问题做深入研究,甚至有课题没问题,没有真实的数据以及必要的论证推理,只有“观点+例子”,找一个实例,套上一个“理论”,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和准则。  支持者认为,中小学教科研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否定。自“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提出以来,改变了教师沦为“教书匠”的原有定位,教科研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被广大学校、教师所接受、所实践。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必经之路,是增强教师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必备要素。我国无数中小学就是通过开展教科研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无数中小学教师就是通过做研究成为一代名师。  从要不要“人人有课题”的论题看,实际上隐含了两个话题:一是要不要人人做研究,二是要不要做课题。其实,“做课题”只是“做研究”的一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研究是由中小学教师根据所要解决问题和个人需要、条件等因素来决定的。做课题是做研究,不做课题同样可以做研究,如课例分析、课堂研讨等。我们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应该是:中小学教师要不要做研究,教师应该如何做研究。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把备课作为研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独立备课,“绝不做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第二次,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边教边改,每课必写“教后记”,“一步一陟一回顾”。经过对上百篇课文的独立钻研,对教材有了一种“庖丁解牛”的本领,为自己的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和超凡的能力。  北京十一学校的王春易老师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实践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地推动工作持续地发展。在自主课堂上,学生不会自学,她尝试“学习规划书”,引导学生自学;课堂中学生不会讨论,她培训小组长,实施团队评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课时不够,她探索“大单元教学”,把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大单元教学,没有教材,她组织教研组老师改教案、编教材;课堂上教师不讲了、少讲了,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她把知识问题化,用问题来导学,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新学校行动研究”团队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把行动拿出来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就是学校工作中的优势、问题和矛盾;“把成果付诸行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是追求写研究报告、论文,而是解决方案、操作模式、行为改进,把研究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工作的动力。  无论是于漪老师的备课就是研究,还是王春易老师和“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工作即研究,都是基于教师工作、解决教师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难道不需要教师“人人去做”吗?我们应积极提倡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研究。我们反对的是为了花样文章做课题,搞劳民伤财的形式;我们反对的是脱离自己的工作,盲目追风、求新、凑热闹;我们反对的是把研究作为评职、评优捞分的手段,弄虚作假,背离中小学教师做研究的基本价值。  中小学教师通过做研究,培育“事实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经历“问题与假设——证据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的研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证据说话,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才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点、规范方面,日本中小学的“授业研究”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中小学,教师按科目、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研究课”,用一个月至一年的时间经历“问题探索、设计课程、实地教学、评估成效、重写教案、再次试教、评估反思以至最终分享成果”的研究过程;倡导教师“从自己的授课中学习”,建议“用于经验交流的报告书写”,包括“研究概要”、“研究的目的”、“授业观、儿童观”、“授业的设计”、“实施情况的记述”、“结果与考察”、“具体的建议”、“反省或感想”、“附录资料”等。可以说,日本中小学的“授业研究”就是一种基于教师工作、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是基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特性而有别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规范。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做教科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一中学不同的体育杂志,有不同的审稿周期。对此,部分读者认为个别杂志的审稿速度太慢,认为这些杂志不重视作者的科研成果。在投稿初期,笔者也曾经为自己经过辛苦思考所撰写的稿件,投出去几个月不见回复而焦虑过、失落过,甚至抱怨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做教科研真正目的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笔者才感到当时那种想法是多么的自私、肤浅,那种行为是多么急功近利!诚然,谁都希望自己思索、努力的成果能得到专家、编辑的认可,能够被录用、刊发。但大家确实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进行教学科研、投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多发表几篇文章可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能为职称的评定增加筹码,但是,作为一个能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一个真正具有教科研意识的教师来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层面,而应该将教科研的目的提到一定高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帮助自身以及他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科研成果能得到认可并与他人分享。而投稿到杂志,并发表、刊登是最好的途径之一。投稿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审稿”的流程,在此,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审稿慢的问题”:审稿速度慢,正是审稿者对广大读者负责的表现。因为他们怕因匆匆“退稿”而失去一篇有学习价值的论文,也怕匆匆“录用”一篇对广大读者来讲没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此外,专家、编辑每期都要审理大量的稿件,他们要优中取优,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事情。“理解万岁”说的没错,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换位思考,少一些一厢情愿;多一份包容,少一点责怪,将不仅有利于大家所钟爱的杂志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作者自身的成长。因此,现在每拿到一期杂志,笔者都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进行阅读,因为笔者知道,一期杂志的“出炉”不仅凝聚了各位作者的智慧与思考,体现了各位作者的努力与成长,还凝聚了专家、编辑的心血与汗水。进行教学与科研亦如教师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真正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对此,笔者认为大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投稿后,“‘录用’我幸,‘退稿’亦仅此而已!”获得发表的文章固然有一定的深度与参考价值,但“退稿”却并不能说明作者的想法或做法没有任何意义,文章不能获得发表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不符合杂志的栏目要求、与同期其他作者的文章相比略有不足等等。因此,把握“做教科研的真正目的”,多一些沉稳、少一点浮躁,多一些实在、少一点急功近利,在经历中不断获得成长,这就是笔者所认为的教科研的快乐所在!


上一篇:TEENIEWEENIE品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