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马车是两个轮,而不是四个轮的?
中国古代马车大都是两个轮子,主要原因是:
1、环境因素。说欧洲平坦,我国北方多崎岖地形,故不适合发展四轮马车。
2、马匹因素。对于中国和欧洲这样的农业文明来说,古代马匹总是很贵的,即使19世纪的美国人出行主要还是靠双脚。这一点在中国更严重,以至于相当部分官员上任都只能步行或骑驴,马匹质量也很差,否则不会从胡人那里进口了,这方面证据很多看一下历史书即可。另外为防止民众Z反,往往下令禁止民间养马,连二轮马车马匹都不够用更不要说四轮马车了。
3、灾难因素:首先是战争。古希腊战争片中所有战车都是二轮的,方便快捷灵活。但欧洲古代战争同中国战争比起来,一般属于群殴级别,大战也主要在贵族间进行,平民甚至在树上观战。中国大战频繁且波及面极大,能坐二轮车逃命就不错了,碰上骑兵还不一定逃得掉。坐四轮马车逃命恐怕连生存机会都没有。其他还有水灾等因素经常出现,当然快速逃命要紧。
另外还有人研究以后认为:
1、没有转向机构
2、中国有四轮马车
3、四轮马车与双轮马车的优势在于稳
我国古代确曾出现四轮甚至六轮的马车,但只限于先秦时期皇族使用,没有推广开来。 我觉的主要是古代中国人没有克服前轮转向这个难题。加上我国古代没有古罗马那种宽阔大道,所以中国古代放弃了发展四轮马车。
马车轮怎么装刹车
马车刹车脚踩刹车油泵安装流程:首先,拆下轮胎轮毂,用合适的板手松下刹车卡钳,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刹车卡钳屁股后面连接有刹车油管,一定不能让它受外力过大而破损,此时我们可以用准备好的物品将其垫高。拆下刹车卡钳后,取下刹车片,再用扳手松下卡钳承托架固定螺栓,取出刹车盘。对拆下的刹车片、刹车盘进行详细的检查,其中刹车片还没有磨损到“磨损指示器”则还可以继续使用,如果刹车盘磨损过多而厚度还足够的话,可以选择光车一刀继续使用,如果有裂纹最好更换。简介刹车是靠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的激烈磨擦来完成的。在水中行驶时,车轮几乎都浸在水中,使得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留下一层水膜,就像涂抹了润滑油一样,使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摩擦力减小,无法控制汽车停止,而且鼓内的水也不容易散出。 这种刹车失灵的现象来得非常快。在离水后边走边踩刹车,连续几次,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的水滴就会被擦掉,同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将其烘干,使刹车很快恢复原来的灵敏度。由于车轮转动时离心力的作用,碟盘上的水滴会自动散失,不影响刹车系统的功能。平常使用的小型车很多是前碟后鼓式刹车,所以涉水后有的刹车失灵,有的刹车会减弱很多。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刹车
为什么古代的马车是两个轮,而不是四个轮的?
事实上春秋早期的秦公墓中已挖出了铜制四轮车模型,为何没留传下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使得四轮马车在中国显得不实用。
1、环境因素:包括地理和气候因素。欧洲是地球上最平坦的洲,平均海拔300米以下,至少60%是平原,除阿尔卑斯山外都是低山和丘陵。对于四轮马车来说很合适。目前已知最早的四轮马车图出现在北欧南部,同样以平原为主。反观中国地形极其复杂,平原只占很小部分,而且被高山、高原、沙漠、湖泊所包围和分割,还有相当的平原是水田。四轮马车虽舒适但在中国却不方便。尤其在文明发源地黄土高原和长江中游,前者车轮压上去会有很深的车辙,轮子多了反而不稳;后者古代到处是沼泽和森林湖泊,同样不适合。华北平原可以走四轮车,只是所占面积太小,总不能让官员和商人们不停换车吧,还是二轮车合适。
气候方面:欧洲尤其是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降水均匀。而中国降水集中在夏季,古代土路很容易冲毁,二轮车比四轮车更容易通过。
2、马匹因素:对于中国和欧洲这样的农业文明来说,古代马匹总是很贵的,即使19世纪的美国人出行主要还是靠双脚。这一点在中国更严重,以至于相当部分官员上任都只能步行或骑驴,马匹质量也很差,否则不会从胡人那里进口了,这方面证据很多看一下历史书即可。另外为防止民众造反,往往下令禁止民间养马,连二轮马车马匹都不够用更不要说四轮马车了。
3、灾难因素:首先是战争。古希腊战争片中所有战车都是二轮的,方便快捷灵活。但欧洲古代战争同中国战争比起来,一般属于群殴级别,大战也主要在贵族间进行,平民甚至在树上观战。中国大战频繁且波及面极大,能坐二轮车逃命就不错了,碰上骑兵还不一定逃得掉。坐四轮马车逃命恐怕连生存机会都没有。其他还有水灾等因素经常出现,当然快速逃命要紧。
以上说的都是古代中国不能推广四轮马车的理由,实际上在历史学家眼里,说中国古代没造出四轮马车纯粹是个笑话,晋国古墓中还出土过六轮车,只不过不管四轮车还是六轮车都是专用于国君的灵车,别人是没机会坐的。
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40512/101264.shtml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2459920&Key=264061764&idArticle=29814&strItem=no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