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新地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新天地的解释[forntier] 一个新的或未 充分 开拓而有 广泛 开拓或发展活动 余地 的 领域 详细解释 新的领域;新的 境界 。 钱锺书 《<宋诗选注>序》 :“ 宋 人能够把 唐 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李建彤 《刘志丹》 第一卷:“学生们 盼望 有人领个头,搅翻这潭 死水 ,开创个新天地。” 词语分解 新的解释 新 ī 刚有的,刚 经验 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 相对 :新生。新鲜。新奇。新贵。 新绿 。新星。 新秀 。 新闻 。新陈 代谢 。 性质 改变 得 更好 ,与“旧”相对:改过自新。 推陈出新 。 不久以前,刚才:新 天地的解释 ∶天和地。指 自然 界和 社会 天地 山川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天地之大 震动 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 比喻 人们活动的范围 指天地 之间 ,自然界天地之精也。
新天新地
一、周期 在寒门初生的婴儿,在富邸逝去的老者;微观颤动的粒子,宏观碰撞的星云;大千万象,亘古宇宙;天地万物,不知所止;日月星辰,周行不殆。自然界中有许多神奇的奥妙和规律,周期便是这样一种规律性现象。 24小时是一个地球自转周期,即一天。12个月地球绕行太阳一周,是一年,其1/4是寒来暑往、草木荣枯的一季。每隔2.25亿 2.5亿年,太阳系在轨道上绕银河完成一次循环周期,称作银河年,每1/4银河年,地球上的生物将经历一个大灭绝周期。 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的规律形成了化学周期表;胚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促成了生物的周期演变。心脏一张一弛的周期律动,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人体细胞每28天更新一轮的循环,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女子每隔7年、男子则每隔8年完成一次生理上的变化,这些都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周期规律。 天文和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源头和肇始,春播秋收,错过关键的农时就无法保证农业的稳定收成,我们的祖先正是发现了天象周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联规律,才催生了绚丽夺目的中华文明。 经济荣衰、民生休戚。一个循环周期结束,一个新的周期循环开始,这些变化规律不是封闭的、简单的周期循环,而是开放的、复杂的周期振荡演化,其背后还有我们看不到的深层规律。而在不同周期之间,长周期和短周期甚至会出现交叠、嵌套,从而产生出一个更加复杂的周期系统。 二、迭代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似乎都遵循着一种简单、和谐、对称的法则,似乎揭示着一个对称性的均衡世界,一个可以被理解的世界。 14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初,所有粒子的质量都为零,所有的力在各个方向都是对称的,但不稳定。当宇宙温度开始冷却时,希格斯场变化为最低能量的真空状态,这时对称性消失,粒子们吸收不同能量的力场并获得不同的质量,纷繁复杂的物质就此诞生。如果没有对称性破缺,那么大爆炸所产生的数量相等的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将会湮灭,释放出能量,宇宙将空无一物,但幸运的是,因为这种对称性出现了微小的偏差,每100万个正、反物质粒子中,多出了一个正物质粒子,正物质出现盈余,宇宙因此充满了星系、太阳、恒星和行星,物质世界得以诞生。自然界也存在着诸多对称性破缺的例子:弱作用力下的宇称不守恒、粒子与反粒子的不对称、手性分子的对称性破缺等等。 对称破缺是事物差异性的方式,有对称性的存在,就必然存在对称性的破缺。假如没有对称性破缺,任何事物在折叠生成的过程中将是单调、机械、缺乏活力的。 在传统的认知中,宛若造物主杰作的生命体应该是对称而至美的,其左右对映体都应该是相等的才对,可事实并非如此。生物体内化合物表现出手性特征,这种左右不对称性恰恰是生命力的体现。维持这种左右不平衡状态的是生物体内的酶,生物一旦死亡,酶便失去活力,生物化学反应也便停止。由此可见,生命与分子的不对称性息息相关。生命的产生是源于反馈的自催化机制通过循环迭代将微小的差别放大, 社会 结构也是如此。自然界存在各式各样的不对称差异,能够放大这样差异的则是事物在不断的选择中迭代生成的结果。宇宙时空、各种粒子、各种相互作用关系、整个复杂纷纭的自然界,包括人类 社会 自身,都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产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是无中生有。一生二,是“有”生阴阳,阴阳是手性对称,构成阴阳鱼的涡旋状结构。二生三,从阴阳的对称性到对称性破缺,也即差异性。“阴阳”这个静态的对称性无法产生万物,只有对称性破缺的“三”造就了差异性,产生了纷繁的万物。万物的差异,本质上只是阴阳的多少而表现出来的信息序列的差异。这个差异经过无数的迭代演化后导致了万物生成的动态变化。 三、涌现 在笛卡尔和培根的综合分析与经验理论基础上,牛顿建立了还原论方法,创造了近现代科学的巨大成功。这一方法已成为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科学研究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还原的深度。在还原论中,世界是线性的、简单的、离散的、稳定的、完美的。现代物理学把世界存在的本质还原到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层面,生物学把生命还原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复杂的世界被清晰地还原为可独立存在且不失其原本特性的基本粒子,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类庞杂的不同学科与部门。还原论让人类 社会 科技 发展迈出了伟大的一步。从方法论上讲,还原属于线性分析,是科学主义的一种,标志着确定性、统一性和秩序,它将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按逻辑顺序进行再安排。其典型方式就是把解决某一层次的问题的方法简单移植应用到另一层次的问题上,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解释某一层次的方法为何能跨越适用于另一不同层次。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越了逻辑范畴。混沌理论的出现揭示出世界是非线性的,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随机性。理论上讲,自然选择并不是复杂事物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旦系统结构变得足够复杂,即有大量节点控制其他节点,复杂和自组织行为便会涌现出来。 “涌现”是指一个系统中个体间预设的简单互动行为所造就的无法预知的复杂样态的现象。蚁群、神经网络、免疫系统、互联网乃至世界经济等等,但凡一个过程的整体的行为远比构成它的部分复杂,皆可称之为“涌现”。“涌现”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当中,而是系统在低层次构成高层次时才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是系统的适应性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线性关系有唯一最优解,而非线性关系则变化万千,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最优解。线性是非线性的特例,它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各部分的作用是离散的,相互独立的。而非线性中,各部分之间交错影响,发生耦合作用,作用是多尺度的、连续的,这是产生非线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非线性系统中,各种因素失去独立性,叠加原理失效,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涌现现象以相互作用为中心,比单个行为的简单累加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非线性问题只能对系统的整体进行整体分析,一旦把整体系统分解成为若干组成部分,其结果就失去了意义。 非线性空间即黎曼空间,是一个多维空间,比如平行空间、十度空间、量子空间等等。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只是某个无限大的黎曼空间网格上不同的点而已,没有先后之别。在这个多维空间里,所有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单独呈现的空间。这种时间标记在空间上体现,存在任何组合序列的可能性,这就是时间晶体。它不再是简单系统,而是呈现出动态的、破缺的、不确定的、生成的、褶子的复杂系统的特征。与之对应的,我们的认知结构也有无限的多样性,它可能是任何一种序列的编码。任何一种认知结构都可构成宏大的模式体系,不同于其他的模式体系,它是动态的、生成的,所谓“存在”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片段,甚至不存在任何一个片段是这种认知系统中所编定的独有的范畴类别与区分定义,一切都是平滑的、游牧的、相互关联着的。如果说“存在”是无限的可能性,那么“感知”就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你的感官所属的、所能够经验的那些无数可能性中确定的一种。每一个人、每一种认知结构都可以对延绵连续的客观存在作出其独特的分割和排序。 人类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人类的 社会 因为交换而发展,每个差异性的个体都有比较优势,通过交换物质、信息、思想,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在个体方面,每个人的比较优势更趋向专业化;在 社会 整体方面,整个 社会 的效率会越来越优化。一百年前某个杰出的工匠还可以独自制作出一个精美的钟表,一百年后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独立制作一部手机,甚至一个鼠标。这种因交换而催生的 社会 高度组织化就是人类 社会 进步的方式,这就是人类 社会 正在持续发生着的涌现现象。 四、天下 一阴一阳谓之道,阳是显性的线性规律,阴即隐性的非线性规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之处就是这种包含了线性与非线性的整体式思维。《周易》中的三才之道分为天道、人道、地道,两两组合构成六爻。所谓天地人三才之道,即立天之道为阴与阳,立地之道为柔与刚,立人之道为仁与义,阴阳、刚柔、仁义迭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多次迭代后不断涌现又不断归一,形成纷纭的万象变化。 “易”和“道”是中华文化之根,这是一种整体性思想,从源流入手,高屋建瓴的建构体系,让人能够在根源上、本质上、整体上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易,就是世界永远处于一种复杂系统的迭代变化中,道就是这个变化的全部的整体,是无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是从末到本的逐层还原,认为那些现象的、局部的、割裂的、确定的、终极的流散碎片才是知识和智慧的本源。这种差别铸就了东西方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万世传承,即子孙以祭祀不辍。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子孙还没有灭绝,他的生命就还在延续,他就还没有真正死亡,一代人就像草木的一个春秋荣枯。只要生命的根还在,只要文化的种子还在,民族就可以薪火相传,这是一种不断迭代的永恒。这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是罕见的,西方文化普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后有个归宿。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子孙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个完全离散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不寻求现实中的万世传承,只寻求在死后世界里想象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的、某种宗教的虚妄永恒。 另一个是“天下” 观念。古老灿烂的华夏文化把世界看做一个整体,华夏文明处于核心,界外是文明的蛮荒。从秦之前的封建体制到之后的大一统帝国体制,天下观念不仅成为一种代代相续的 历史 传承,还是一套 社会 治理规范,一个文化意义系统,一套权力合法性依据,一种全球化的方式。能维系天下和万世传承的就是天道。华夏文明在秦朝的大一统之后陷入了一个约12代人、300年左右的周期兴替怪圈,这种周期循环为何产生?老子在2500年前就揭示了道运行的规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万物生生不息,天道既没有把生成的万物视为自己的私产而奴役它们,也不会格外垂青于此或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的运行没有偏私,既无仁慈,也非冷酷,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在天道看来都是同等的,这就是天下为公。天道,把高山削平填低谷,并非它厌恶高山、喜爱低谷,而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个规律体现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各个层面,这是天道运行的本然规律。 人之道,与天道恰恰相反。人天性偏私,微小的差异经多代人的迭代放大后,慢慢的富人会越来越富,穷人会越来越穷,这是人的自然本性,每个个体都是差异的、自私的,这本身无关对错,这就是二八法则、马太效应。但当个人的财富积累差距越来越大,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自由资本的竞争到垄断资本的兼并。12代人之后,当 社会 上极少部分人控制着绝大部分的财富,阶层固化,公平正义失衡,人才、资本、言论的上下交换与优化配置被逐步凝固锁死,起初出现的孤立的 社会 问题,逐渐连片内卷化,当任何改良的措施都无能为力时,最终 社会 系统崩溃,如同一场大地震,一切被推倒重来,开启另一个新王朝的兴衰循环。逢此乱世,人口减半,累世的繁华化作断碣残碑, 社会 整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个体而言,无论是枭雄还是草民在这样的覆巢之下都如同蝼蚁而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更况尊严。 天道与人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道是差异的、活力的动力源,天道是异化的、失控的垄断资本的天敌。唯有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才能达到无亲疏之分、无利害之扰、无贵贱之别而又充满活力的天下大同,这就是东方特色的 社会 治理目标与理想。 与中华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主奴二分的线性治理模式,即便在现代的民主时代,以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奶头乐”战略仍顽固地延续着古罗马人全民 娱乐 至死的“斗兽场”精神,用发泄性 娱乐 和满足性 游戏 ,把肥皂剧、偶像剧、明星制造、 娱乐 八卦、真人秀、各类综艺节目等等充满感官刺激的消遣 娱乐 填满人们的生活,让大众沉溺于安逸与享乐,进而丧失思考能力和奋斗的动力,这是人性之私最大化的表现,也是未来西方之路穷途的表征。 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向东还是向西?无数人正在默默思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未来,必然是一番新天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