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是什么?
一、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城市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内涵为中心。以提高居住环境,打造宜居之所为前提,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可以规模经营,扩大内需,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二、新型城镇化是以走产业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农业是城镇化最基础的推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最核心的拉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拉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实施,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富余的劳动力,工业化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场所。扩展资料: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总结我国实践、借鉴世界经验、立足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顶层设计。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密切关注、有效破解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明确关键环节,采取有力举措,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新部署,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是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实质,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以更积极的态度和作为适应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不断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同分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总结、完善和发展,也是在遵循我国实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协调各种资源,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深入到实践中去。从城市本身发展来讲,新型城镇化要放弃传统粗放用地、用资源,要统筹优化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宜业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借此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从区域统筹的角度来讲,新型城镇化应按照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城镇化是让农民进城,还是说把农村建设成城镇一样?
城镇化是指把农村建设成城市,让农村出现除第一产业之外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点,让该地的基础设施比较好,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发展。其实之前本来就没有城市,三五成群的人会依河而居,慢慢的这个地方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居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镇,最后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很多农村人都是想进城发展的,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打工机会,能挣到更多的钱。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正常,毕竟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城镇化又是城市化,是指一个地方的发展,让这个地方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建立起来,比如说医院和学校,也能有很多的工业,让更多的人放弃从事第一产业,而去从事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这其实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并不是突然就演化而成的,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农村变成城市,可能要经历10多年的时间,人力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比较的大,比如说深圳之前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却成为了一个超级大都市。现在人们提出了一种新型城镇化,也就是建立城乡一体,让城市、城镇、新型农村进行和谐的发展。新型农村与普通的农村有很大的区别,普通的农村是比较落后的,而新型的农村就是比较干净的,也有很多现代化的设施,比如说自来水和公厕。这也是人们努力的结果,在发现把农村建设成城市比较难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的联动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若农村真的出现了一些工业,就可以吸引很多人去这个地方发展,也会让该地的经济比较的好。
城镇化是让农民进城,还是说把农村建设成城镇一样?为何这么说?
有关城镇化建设是让农民进城,或是基本建设农村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这些因素考虑到。最先,针对解决偏远山区农村空心化难题,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必需方式。现阶段落后地区的人口净流出难题,在区域分布上面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离大城市近点的农村,农民的定居较为稳定且在外打工只不过是规律性状况。可是,许多偏远山区农村的人才外流难题,主要表现的却是人口的单边净流出。而只有将这一部分农村城市化,本地农户的生活品质才有可能提升。此外,在建设农村层面,人口数量即是资产,同时又是制约因素。我国目前的农民总数有6亿元,去除老弱妇孺,乡村的有力劳动力人口有4.8多亿。但是,在工资性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的情形下,农村人口做为发展趋势资产,更多地表现在了工业化生产,而非农业户口资金投入上。再充分考虑利益分配难题,适当降低农牧业从业人数,的确会给剩下来的农户带来更多权益。综合来看,适度的城镇化建设,绝对是基本建设农村和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有力方式。而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也是以农民进城做为前提条件,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乡村建设。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当下的城镇化建设是不是过快,农民进城以后的日常生活是不是逐步提高,留下来的农户能不能体验到基本建设农村的红利及其农户有没有机遇再返回农村。仅有各种问题解决好,城镇化建设才可以称得上是适度。农村城市化需要大量资金分配,但在没有退休金的情形下,数量庞大的农民能不能获得优质的生活确保,无疑是一大磨练。并且,伴随着民间资本对农村的大力开发设计,很有可能会对农村的原生态环境导致毁坏。除此之外,因为工作人员难以被迅速分散化,非常容易减少超大型城市对规模性传染病的抵抗水平。因而,我国城镇化建设没必要、也不能盲目赶英超联赛日。
城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分析: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人口、土地、资金、户籍、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个层次,务必“先谋后动”,而不是作为追求GDP的手段和“应景之作”。 城镇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农民都改成市民,农民可以成为市民但是土地不能不种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第二十一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