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解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作者】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意思是说,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主席创作的三首词,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磅礴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象征是人们常用的艺术方法,比如有人用狮子象征力量,有人用鸽子象征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征美人等等;
毛主席在此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他的精巧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的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十六字令三首》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十六字令三首》写了哪些内容?
毛泽东六十七年前创作的这首小令,是一曲对革命战争的热情的颂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起二次开发句写天上的彩虹,措词、构思都极为精彩,破空而来,突兀奇妙。上句写彩虹的七色,一气连下七个颜色字,自有诗词以来,还从未有人如此写过,的确是创新出“色”的神来之笔--神哉毛泽东!下句愈出愈奇。将彩虹比作“彩练”,一般诗人或也构想得不偿失出,尚不足为奇,然而,妙就妙在作者烹炼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舞”字,遂使本为静态的彩虹活了起来,是何等的灵动!由此看出毛泽东炼铸祖国文字之精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的语言,正是诗词的语言,非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所能达到。试想,七彩缤纷,长虹如拱,这一幅景象,油画、版画、水彩画都能描摹,更不用说现代的摄影了。但要达到诗词的艺术
效果,恐怕很难。“谁持”是设问语气,并不要人回答。由于下文都是陈述句,这里用问句开篇,通篇句法便有起伏变化,不至于流于呆板、凝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作者已署明写作日期,由于这是夏天的某个傍晚,一场雷暴雨之后,夕阳回光返照,于是才会有彩虹竞天的绚丽景观。又由于大雨洗净了空气中悬浮的尘埃,远处的群山才显得格外的苍翠。可见那“雨后复斜阳”五字,岁只平平说来,并去惊人之处,但却束上管下,使前面的“赤橙”二句、后面的“关山”一句,都显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实是少它不得不
偿失的。
以上诸句都比较容易理解,历来的注家和评论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意见。唯“关山阵阵苍”一句,却貌死浅显而实费思量,很有必要仔细玩味......由于作者视群山为军阵,就水到渠成地逗引出了下片开头两句:“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当年”那一场决定红四军命运的“鏖战”,其激烈程度毕竟如何,若一般作者为之,少不等于要正面叙说呀两句。然而本篇选用的词调为小令,篇幅狭而短,较少回旋余地,哪能用来对“鏖战”的详情细节作具体的铺陈?作者不愧为大手笔,你看他这里写“鏖战”之“急”,全不用正锋直进之法,而是避实就虚,腾挪跳跃,陡地来了个侧面迂回大包抄,词笔一下子插进到如今战场附近村庄墙壁上累累犹存的弹孔。读者由此弹孔,自不难踪其弹道,神游与当年的枪林弹雨、电火更飞的白热化战斗场景之中。这就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使之参与了“当年鏖战急”之艺术表现的再创造,比起直接将战况诉诸读者的正面描写法,是不是具有更大的美学包孕性和更大的艺术魅力呢?
然而毛泽东此词的原意并不仅仅是怀旧,他那如椽之笔稍作逆转,旋又折回,画龙点睛,以对革命战争改造世界之伟力的歌颂,作为全词的总结:“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眼前壮丽雄伟的自然界的“关山”,得“弹洞前村壁”之人工“装点”,“更”其“好看”,不因战争的摧毁性、破坏性而叹息,而着眼于革命战争能摧毁、破坏一个旧世界,从而使一个全新的、更加美丽的新世界能够分娩出来,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争观!三年之后即1936年12月,毛泽东在其光辉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二节中精辟地指出:“战争----这个人类相互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就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们的方法中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十六字令三首赏析
这三首小令都专门以山为题材,它们虽然没有像其他词那样标明词题,但每首的头一个字“山”,可以说即分别代表着各自的题目。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象征是人们常用的艺术方法,如有人用狮子象征力量,有人用鸽子象征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征美人,有人用同海的搏斗象征人生拼搏等。毛泽东在此则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他的精巧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它们虽是小令,但格调却是雄浑豪放的。意境磅礴、壮观、豪迈;夸张、比喻、象征、衬托、赞叹、抒情、寄意并举;同调重奏复沓、往复旋还,节奏紧凑,回肠荡气,非同凡响。第一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高,实质上是写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藐视困难、一往无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气概。毛泽东引了一首民谣作为原注,那民谣正是极力形容山之高的,高到仅仅“离天三尺三”,因此“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一般的人和马都得向它屈服。然而,红军在这样的高山面前,却“快马加鞭未下鞍”。这里的“快”字是状写马的行进速度的,马在如此高山面前毫无畏色,没有止步。依旧快速前进;而骑在马背上的人则更神气了,居然还要加劲扬鞭催快马,因而人、马都飞驰而过。未下鞍,一是说红军的马过时没有卸鞍,一反民谣所说的“马过要下鞍”的习惯;二是说红军过时没有下马,当然也不会低头,一反民谣所说的“人过要低头”的习惯;那么,无疑是高山低头了。同样险峻的高山,在不同的人和马面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便富于神奇性地反衬了红军足以征服一切艰难险阻而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写得很幽默,待到纵马扬鞭飞奔过去以后,再回头仰望,不觉猛然大吃一惊。惊,既是对极高极险的山望而吃惊,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翻越高耸云天的大山后的惊喜、自豪的神情。“离天三尺三”并非实数,而是夸张,用夸张笔法极写山之高峻,从而反衬、烘托红军飞驰过山的英雄形象,突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和实现战略转移的急迫心情。第二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大,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伟、豪迈的气概。毛泽东首先用大海来比喻、描写山:“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毛泽东从高处放眼望去,千山万岭逶迤起伏,因而他感觉势如江海倒翻,怒潮猛卷,连天排空,汹涌澎湃。接着,又用驰骋中的万马来比喻、描写山:“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诗圣杜甫在《病橘》中用过“奔腾”一词:“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即飞奔急驰之意。毛泽东再加一“急”字,则其快如飞之速度已达极点。毛泽东久望险峻的群山,联系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深切体验,因此又觉得它们恰如鏖战中的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毛泽东连用两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千山万岭的磅礴、雄伟的气势。但是,在毛泽东的艺术构思中,山的雄姿与红军的雄姿是相对应的,写山就是为着写红军。群山万岭的雄伟气魄,正可见红军的伟大气魄。群山万岭正是红军历经之地,因此人们既可想见红军在那里急速进军的英雄姿态,也可想见红军在那里的战斗姿态和激战场面,从而使雄姿英发、骁勇善战的红军形象,巍然屹立起来了。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峻峭。作者用夸张与想象写出奇峰凸起的壮观景象。他用“刺破青天”的宝剑形容山的峭拔陡直,这把锋利的“宝剑”把天都刺破了,可是锋刃一点也没有残破。山的峭立与峭锐被诗人刻画得力透纸背,在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句中,可谓无与伦比,石破天惊。而最后一句的想象更是神奇,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共工氏与颛顼氏争为帝,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神话中的天柱支撑起天空,诗人引用其意,说被刺破的青天仿佛要掉下来,幸亏这些山像坚挺的柱子支撑起天空,使之不致坠落,从而表现出山的雄伟、坚实。与上两首词相同,对山的描写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与山一样顶天立地、坚强挺拔的红军战士。英勇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就像这直插云霄的利剑,又像这擎天的石柱,坚不可摧,给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云贵山峦的气势形貌。它们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诗人用如此气势磅礴的笔法来写小令,这在词的创作史中前无古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领袖辛弃疾曾经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用山的矫健妩媚来写自己的个性品格。这种散文化的写法已经是对传统本色词的突破,而千载之后的伟人毛泽东则更为大胆地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使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具有崭新面貌的小令。虽然宋末的风雅派词人张炎曾说,“词之难于小令,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乃佳”(《乐府指迷》),强调的是小令的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只有毛泽东这样的气魄胸襟,才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小令,可以说是大手笔、大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