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简短
乐不思蜀(拼音:lè bù sī sh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乐不思蜀(蜀:蜀国)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曰,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乐不思蜀”。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袭位,史称“蜀后主”。这刘禅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诸葛亮死后,刘禅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终被魏国所灭。那时的魏国,魏主曹奂也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一切大权都操在司马昭的手里。司马昭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离开蜀国的成都,迁往魏都洛阳,并把刘禅大大训斥了一番,然后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拨给费用,把他养着。刘禅被司马昭训斥的时候,吓得面如土色,只怕就要被处死,不料非但未杀,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上谢恩,司马昭还设宴招待他。宴会上,先表演魏国的歌舞,原蜀国的官员都觉得很难堪,只有刘禅看得很高兴。司马昭又叫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泪,而刘禅却嬉笑自如,没有一点点亡国之恨。司马昭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魏国的一位大臣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法长久扶持这样的国君啊!”于是问刘禅:“你还想不想蜀国?”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蜀官们见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伤心。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离席出去小便,原蜀国的“秘书郎”郤正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里,偷偷地对他说:“陛下怎么能说‘不想念蜀国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想不想蜀国,您应该哭着说:‘我真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呀。’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回到蜀国的希望。”刘禅牢牢记住了郤正的话,重回酒席。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遍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背书似地说了一遍,虽然刘禅竭力装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却没有一滴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了起来。司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刘禅说的,便故意问道:“你这话怎么和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听了暗吃一惊,便睁开眼睛说:“你说得对,正是郤正教我说的。”司马昭和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蜀国的旧臣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没有一个不痛恨刘禅的无能。这个“蜀后主”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后来,人们讥笑不争气、没出息、不能守成的人时,就称其为“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如下: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司马昭见此情景不禁感叹此人糊涂至极。司马昭试探之事被刘禅的随侍郤正知道后,便教他如何回答司马昭的问题。不久,司马昭又来问刘禅时,刘禅把郤正的话原封不动搬来回答。司马昭听出是郤正所教,反问刘禅怎么回事。刘禅并没反驳而是大方承认,惹得众人嘲笑。这次之后,司马昭认为刘禅是真的蠢,再也没有为难他。乐不思蜀,现今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故事20字左右。
乐不思蜀故事:蜀国灭亡,刘禅被带到魏国,他觉得在魏国每天过得很快乐,就没有思念蜀国。乐不思蜀:【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译文:问刘禅说:“很思念蜀国吗?“”禅说:“这里很快乐,不思蜀。”【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扩展资料:典故:司马昭问刘禅说:"你是否很思念蜀国?"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_正拜见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你看向西边心中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着蜀国。于是就闭上眼睛。’”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_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为何这正像是_正说的话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的确如您所说的那样。”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50字数限制
讲的是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节选如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_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_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译文如下: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_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_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_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扩展资料“乐不思蜀”的近义词:1、流连忘返。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流连:留恋不止,不愿离去。忘:忘记;返:回归。比喻喜欢、迷醉美好的事物、美丽的景色而不愿或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2、乐不可支。释义:是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支:支撑。东汉初,南阳有个叫张堪的人很受汉光武帝刘秀器重,担任郎中后多次提升。公元38年,张堪随骠骑将军杜茂大破匈奴军后被任命为渔阳郡太守。张堪担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拥护,渔阳人民编歌儿颂扬他以表爱戴。有一首歌唱道:“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意思是张堪治理政务,人们很高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扩展资料:时代背景: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故事
Ⅰ 乐不思蜀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Ⅱ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内王谓贾充曰:容“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Ⅲ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司马昭对刘禅十分优待,封他为安乐县公。 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受辱敌国,却怡然自得,乐不思归。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司马昭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Ⅳ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4)乐不思蜀的故事扩展阅读: 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Ⅳ 乐不思蜀是讲谁的故事 讲的是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节选如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译文如下: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5)乐不思蜀的故事扩展阅读: 故事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人物简介 刘禅(shàn)(207年-271年) 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Ⅵ 简单概括以下乐不思蜀的故事 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在放到蜀国的音乐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快乐,不想。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Ⅶ 乐不思蜀故事20字左右。 乐不思蜀故事: 蜀国灭亡,刘禅被带到魏国,他觉得在魏国每天过得很快乐,就没有思念蜀国。 乐不思蜀: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译文:问刘禅说:“很思念蜀国吗?“”禅说:“这里很快乐,不思蜀。” 【示例】: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7)乐不思蜀的故事扩展阅读: 典故: 司马昭问刘禅说:"你是否很思念蜀国?"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郤正拜见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你看向西边心中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着蜀国。于是就闭上眼睛。’”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为何这正像是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的确如您所说的那样。”左右的人都笑了。 Ⅷ 乐不思蜀是历史故事吗 【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版庸无能,在那权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读音】lè bù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 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结构】紧缩式【近义词】流连忘返[1] 【反义词】狐死首丘[2]、归心似箭[3] 【同韵词】蚁膻鼠腐、镂脂翦楮、欢忭鼓舞、与人无忤 Ⅸ 乐不思蜀的故事 简单一点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国家。专刘禅有属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乐不思蜀的故事
成语解释: 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