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第二题答案
1.《陋室铭》的全篇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截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含义已经含在全文中,略去后才有回味。
2.正直豁达、大度、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拥有美好姿质、生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
3.①弹素琴是音乐、丝竹也是音乐,而素琴之音、是研讨音乐之声,丝竹乱耳、是官僚寻欢作乐之声。相比之下、素琴之音远远比丝竹之悦耳更多,“我”住的这个地方、正好可以防止丝竹之音乱耳,也是对官僚寻欢作乐的批判。
②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不同、但从“宜乎”一词看出、作者对贪图富贵、贪图享受的人以及对世风的鄙视。
以上绝对是本人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绝无抄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初二下册八下语文《云南的歌会》教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文,掌握大意。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通过读文、视频欣赏,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朗读,用心品味。 2. 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 延伸拓展,增进学生对民歌民谣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云南的民风民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知识技能”中的1、2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注:PPT已经上传,请查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播放《56个民族》。 一、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迤(ǐ)西 蹲踞(ù) 酬和(hè) 凤哕(huì) 箍(gū)桶 忌讳(huì) 掠(lüè)地 即物起兴(xìng) 2、词语释义: 歌会:各族男女青年会聚一堂,以歌会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酬和:用诗词应答。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龙吟凤哕:龙叫凤鸣的声音。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进入正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简介云南。 2、展示云南风情图片(多媒体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flash朗读,学生边听边想: 1、文中写了谁在唱歌? 2、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三、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出示视频电影《阿诗玛》片段和《凌云茶文化节》片段) 出示幻灯片:(通过对比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 歌会 对比项 表演场地 演员 排练与否 云南的歌会 演唱会、音乐会 2、民族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为了让咱们云南的歌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写一句广告词吧! 3、收集身边的民歌民谣(如《刘三姐》片段、《民歌大联唱》片段、田阳壮族民谣《迎客歌》等) 四、研讨 的细节和字句就像两扇门窗,前不久,我跟一个QQ网友聊《云南的歌会》,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网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来请教诸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可分小组讨论) 沈从文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幻灯片展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五、板书设计于教学过程中出示的幻灯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春酒》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配乐朗诵:(打开音乐)相信有很多同学都熟悉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吧,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背一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家都知道,通过这首诗余光中先生想表达对故乡对祖国的怀念。我想,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的感受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琦君,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和余光中先生有相同的经历。她的故乡在浙江,在故乡上过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后去了台湾,时隔几十年她还是思念她的故乡,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所反映,让我们一同来阅读她的《春酒》,看看她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二、教学过程。 1、配乐朗读课文。我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朗读课文,为了更能读出感情来,我为你们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同时来想一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指出生字词。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家醅(pēi) 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呢? 明确:通过自酿八宝酒来体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2、酒既然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 明确:印象深刻、有代表性、有家乡味(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师过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同作者回到她的故乡,来体验她的“家乡味”。 二、重点研读。 (一) 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 (二)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教师巡视) (三) 小组汇报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情趣) 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 生答。 师再问: 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 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我们就请这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共同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 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 明确: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我们大家共同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试着读一遍。 明确:不好。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回答:“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 明确: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 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生回答: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 请所有的男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女同学注意欣赏。 那女同学来说说他们读得怎样?为什么? 生回答。 师提示:文中有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 “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现在,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来朗读这句话,男同学注意欣赏。 (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生回答: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 生把去掉“眼巴巴”之后的这句话,再读一遍看看效果怎样。哪个同学发现了? 明确: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7)、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回答:甜蜜的神态。 问:在语句中并没有这样的字眼啊,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答:跟喝过酒似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 明确: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好!揣摩得很准确。 那哪一位同学能自报奋勇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呢? (8)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回答: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师提示:A、揣摩他当时的心理。 B、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请一位男同学来给大家读。 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在音乐中,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四、作业。 “我”如法炮制,自酿了八宝酒,但儿子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听了儿子的话,“我”当时是怎 样想的呢?请你用一段文字写出“我”当时的心理。 板书: 春 过新年 情趣 喝春酒 风土人情 思念故乡 (家乡味) 酒 喝会酒 甜蜜
八年级语文下册《春酒》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和主要作品。 2、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3、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4、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二)目标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章通过写春酒所展示的故乡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2、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故乡浙江温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品读,仔细揣摩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学生预习,师生共同探究。 2、讨论法、问答法、幻灯片演示法。 四、教具准备: Power Point课件。 五、教师准备: 1、了解作者琦君及其作品。 2、准备课堂所需的幻灯片。 六、学生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扫清文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七、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带来琦君远在他乡捧来的《春酒》。(幻灯片展示课题)。 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幻灯片展示)。 琦君,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生于浙江温州,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我们所要学习的《春酒》是她的一篇散文。 2、请准确地读出下列字音。(幻灯片展示) 甘醇(chún) 健脾(pí) 斟酒(zhēn) 橄榄(gǎnlǎn) 过瘾(yǐn) 煨炖(wēidùn) 枸杞(gǒuqǐ) 挑剔(tī) 如法炮制(páo) 3、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1)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2)落幕:闭幕。 (3)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4)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5)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6)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7)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四)识春酒,知文意:(幻灯片展示问题)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他们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读文思考) (五)品春酒,品细节,体会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幻灯片展示问题) 请大家以我们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大屏幕上这四个问题,等一下我找同学起来交流,看哪位同学交流得最好,最出色。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明确:作者在 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念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哪些细节能体现我儿时的童心童趣?请找出来读一读,评一评。(读文、勾画) 如:“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 “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如果想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一个细节?为什么? 归纳总结:母亲是一个聪明能干,热情好客,淳朴贤惠,温柔慈爱的人。 4、文中除了写母亲这样的个体外,还有哪些人?(乡邻们,如阿标叔) 乡邻之间的关系怎样?请找出具体的句子读一读。 归纳总结:乡邻之间亲密随和、融洽温馨,写这些是为了体现故乡的人情美,人性美。 (六)探主旨。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呢?我们试着读这一句,读出情感,谈出味来。(至少读2遍) (七)拓展延伸。 1、“思乡”的古诗名句。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展示自己仿写的词《苏幕遮 乡愁》: 1、夜色阑珊,烛光如炬。灯火故里回家路。蓦然回首,而立年矣,年华已虚度。 2、明月高楼,孤灯清影,挥笔如雨洒青书,举杯倚窗,酒入愁肠,点点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