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杀

时间:2025-01-12 00:25:49编辑:阿奇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自杀事件的背后,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中的压力?

理工大学博士自杀了,同病相怜相连的人或许会理解他的苦衷。但作为局外人,很少能做到感同身受。或许他以死来博取同情,获得解脱,也或许,他想要让有关部门为他伸冤。但有一点,笔者还是坚信,自杀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也许他觉得自己未来无望,或许也遭受了委屈选择了自杀,但死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就没人说三道四了吗。不仅不会受到同情,还会更加笑话他没有骨气。有人会说,这么高的学历,学的知识都白学了,连自己的心理都无法调节,如果教书育人反而会误人子弟。死并没有换来什么从网络上的声音就可见一斑,只有少数人会同情他,或许有和他一样的遭遇。而更多的观点是“这点挫折算什么啊,有什么想不开的呢”,“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啊,父母怎么办啊”,“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着不好吗”,“不就是论文,实验,毕业的问题嘛,想开点不就好了嘛”。看到了吗,他的死换来了什么?只不过掀起了网络上的一阵惊涛骇浪。而后呢?只不过是销声匿迹。他最终还是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被遗忘在那喧嚣的世界中。此时,他的一条命,看起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像沧海中的一粟而已吧。有人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一定有苦衷,但笔者知道,凡事都是不是死就可以解决的。今天,不再过多地评价他的遭遇,也不再评论他的行为是否极端,毕竟他人已经走了。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也不想说同情之类的话。只想说一下,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压力的时候,到底该如何是好。压力常常是自己给的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叫杞人忧天:有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忧天地崩塌坠落,身体没有地方寄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日渐消瘦。听人开导以后,便不再担心这件事了,变得开心起来了。天地还是那个天地,而他像换了个人,从忧郁,变得开心起来。喜也好,忧也好,全凭自己的想法而已。故事虽然简短,却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是很多人做不到,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更高的人,认知力更高了,反而感觉的压力却更大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认识到的事物多了,却感觉掌控力不够,便会产生压力。但凡能掌控的了的事,都不会有压力。压力真的存在吗压力,只要你去想,它就存在,你不去想,他就不存在。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有一个叫小丽的女人,上班迟到了,在上班的路上就哭了起来。心里想着:迟到了不仅会被老板骂,或许还要扣工资,奖金都没有了,可能还会被解雇,没了工作以后,不知道干什么,35岁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公司会要她,想想还有孩子要照顾,身后还有房贷车贷,如果还不上该怎么办啊,银行会不会收回房子,车子,没有地方住了,家人该怎么办啊,孩子还那么小,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父母身体还不好,该怎么办啊。想必,她想到这,跳河的心都有吧。但结果,她到公司以后,老板并没有任何惩罚她,看在她兢兢业业的份上,老板只是给了她一个警告,还开玩笑的说让她请大伙吃顿饭,小聚一下,最近工作太紧张,给大家放松一下。事实上,并没有出现她想象中那样悲惨的结果。即使是最坏的结果,她被解雇了,难道就不能活了吗?就看怎么想。之所以她会觉得有压力,是因为她把掌控权交给了老板,一旦自己的生活节奏被别人掌控,无时不刻会感觉有压力,只有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才能过的顺心自在。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有些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看别人的脸色,别人表情严肃,她就紧张,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当自己自己情绪的主人的时候,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色彩斑斓的。想哪只脚迈出门就迈哪只脚,想穿哪件衣服就穿哪件衣服,想用哪种颜色口红就用哪种。无论是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还是工作中所谓的大事,只有学会认可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绪就会变得更自信。渐渐的便会开心起来,生活便会轻松。有人说,那些工作上的琐事摆在眼前,无法避免有压力,怎么能当看不见。有个词叫游刃有余,还有词叫压力大。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干起来觉得轻松,有些人觉得有压力。还是那句话,不要胡思乱想,做好基本功,做能力范围内能掌控的了的事,就是游刃有余。

如何看待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研究生自杀?

只能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很痛心。可是在痛心之余,对现在研究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产生了一点疑问。按理说,能考上研究生的人,基本都是人中龙凤,各方面素质都比普通人要强。可是这名研究生却采取了这种方式来面对压力。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不理智了。人生在世肯定会面临各种压力,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坦然面对。如果面对失败,只会采取这种极端的逃避方式。很显然,这名研究生的抗压能力还不及格。学生千万不要为了面子或者自尊的原因,而憋在心里不说出来。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压力,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在某个瞬间就会迸发,导致悲剧的发生。作为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之外。也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社会既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也需要具备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

上一篇:结婚证照片穿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