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科目多知识繁杂,如何高效复习?
做这些科目考题的时候可能一开始有种感觉,不是知识点不知道,而是看到一个题不知道它考的是什么,无法将知识点将法律规范与之相对应,这就需要我们多做真题,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以求在考场上保证做题速度和准确度。二、勤于思考法条背后的原理三大实体法理论性比较强,而法条的规定不是平白无故的,背后隐藏着法律常理。只有善于思考法条背后的原理,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克服遗忘规律。比如:民法上返还原物请求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返还原物请求权的义务人是现实的无权占有人而不能是曾经的无权占有人。乙偷甲的手机,丙又偷走了乙偷来的手机,此时甲只能要求丙返还原物而不能要求乙。你就需要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因为物权请求权功能在于恢复物权完满状态,只有找丙才能恢复对手机的完满状态,找乙不能,找乙只能主张侵权,侵权的功能在于填补损害,这个没有问题。只有勤于思考背后原理,才能学透知识点,构建学科知识,在考场上活学活用。三、民法特点及复习方法民法科目体系庞杂,内容较多,难度较高,但民法也贴近生活,入门容易。从近几年年民法考题来看,民法考察趋向基础,更加重视对实证法和基本理论的考察,对于比较法和较深理论不涉及。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民法复习过程中重视基础,对基本概念区分要清晰。比如撤销与解除,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违约与缔约过失等。民法最好掌握请求权分析方法,有时间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王泽鉴教授的《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掌握各个请求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案例题分析很有帮助。当然,时间不充裕的或者初学者可以尽量掌握清楚各个请求权之间的要件和法律效果,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民法的思维是意思自治的思维,也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因此,在考试中,对于干预的也就是合同无效的要慎重选择。在民法复习过程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真题最好做三遍以上,其实遍数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你真正弄懂,真正能把每一个选项吃透而不是凭借感觉去猜题,猜题是没有入门的表现。知识产权法部分命题有点偏,且近两年分值有所减少。复习过程中,如果时间很多的话可以看看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的《知识产权法教程》,没兴趣的也就算了,知产这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讲不好得分。四、刑法特点及复习方法刑法有着非常精妙的体系构建,随着出题人的更换,2017年刑法命题风格也出现了一定变化。在考试复习中,我们应尽量掌握两阶层的理论,两阶层理论确实对于分析问题有帮助。对于共同犯罪、财产犯罪、因果关系、正当防卫、不作为犯罪等问题,这些内容对于刑法非常重要,当然可能和本科所学体系不一样,我们应该尽量学会老师所教授的分析方法,重新建构我们的体系。对于分则第三章和第六章尤其是第六章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普通罪名(关于哪些是一般罪名哪些是重点罪名,官方大纲上会有标注),不用太在意,那些罪名这么多年很少考到。刑法在主观题部分现在会考察学说争议,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理论界有几种学说,每个都要求答出来。其实,对于这种问题,不要太担心,每年考到的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点,比如偶然防卫、事前故意、死者占有等。在复习过程中,对于重点问题掌握学说争议就可以了。刑法我觉得可以掌握两个思维,一个是两阶层的客观违法和主观有责的理论。比如因果关系是客观层面的,就与主观没有关系。另外一个思维就是包容评价的思维,这在共犯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认识错误中都可以用得到。比如:张明楷老师那个经典的例子:医生给护士一碗毒药让给病人喝,护士听成了土药,结果病人死了。在这个案例中,医生主观上只是想教唆护士犯罪,客观上护士却不知情,当成了工具,医生是间接正犯,但两者在轻范围内重合,成立教唆。五、行政法特点及复习方法行政法科目非常繁杂,但也存在一定的体系性。大家可以按照主体法、行为法、救济法这条主线,去建构体系。另外,行政法思维是限权思维,即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考场上如果拿不准就按照这个猜吧。近几年考试中行政法风向有点变化,法条考察减弱法理考察加深,之前经常考的期限什么的没怎么考。其实对于期限,我觉得大家尽力而为吧,直接在期限上命题的很少。行政法目前考察非常细致,内容也比较庞杂,应该注重整理,形成自己的体系。行政法出论述题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对于基本原则这一块最好还是背诵一些语言可以用在论述题上。
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好法律基础知识
1.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基础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一个人掌握的法律知识多则他的法律意识就强,反之,法律意识就弱。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习过一些法律知识,但通过课上的提问和调查可知,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还是比较欠缺的。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纠纷,在问到“如果张三和李四发生涉及财产的纠纷时该怎么办”,很多学生认为应该上诉到法院。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上诉”是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的,也就是说上诉是要有一审判决或裁定为基础的。在发生民事纠纷后向法院提起相关诉讼被称为“起诉”而非“上诉”。概念的混淆说明学生对某些法律知识比较欠缺的,而没有相应法律知识为基础,何谈法律意识的提升?
另外,有些大学生虽然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但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烧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的案例就是明证。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
2.法制观念不强
法制观念同样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法律知识是法制观念的基础,并对后者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法律基础知识薄弱,造成他们的法制观念不强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法律观点。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分不清,以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因此造成一些人已经触犯刑法却还以为自己只是简单的违法,从而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上述刘海洋案就是例证;第二,把握不住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往往过分地强调权利,而忽视了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得侵犯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权益的义务;第三,体会不到法律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法律是用来制裁犯罪的,而没有体会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保障作用;第四,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或者不相信法律的作用,从而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手段,“以牙还牙”讨回公道。2003年,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在公务员录用过程中因身体携带乙肝病毒被拒之门外后,对当地人事局的工作人员实施报复,造成一死一伤,结果被依法判处死刑。愤怒的周一超在法庭上当庭撕毁判决书,但是,判决书并不因为撕毁而失效。我们国家的行政诉讼制度已经确立并在不断完善,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一年发生在安徽芜湖的张先著诉芜湖人事局一案,则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运用法律武器成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政诉讼第一案,给我们很多启示与思考。
3.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也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遵纪守法的群体。但是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观点、法制观念都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出现了较多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情况。据统计,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社会刑事犯罪的70%到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在大学生犯罪率17%中,盗窃罪约占70%。[2]而有些学生已经犯罪了还没有认识到,
在这种状况下,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