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时间:2025-01-19 10:04:17编辑:阿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偶题》。《偶题》(节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这首诗写于766年,54岁的杜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有感于自己自少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写诗近四十年,对诗歌的写作方法,自己的创作心得,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写了这篇《偶题》,其实也是一个写作的总结。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 自古以来,写文章都是关系重大的事情。文章千古事,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千古指的是文章长久流传,时间久远,突出文章的重要性。得失寸心知,则指创作文章的辛苦,失败与成功,其中滋味,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这句话富含哲理,引人深思。写文章的历史由来已久,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的成就。他们的名声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流传后世的。 以屈原为代表骚体诗的作者,均已作古,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五言诗。自汉代以来,五言诗日益兴盛。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诗人勇于创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活跃在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诗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其实,得与失本就是辩证的观点,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得知淡然、失之坦然,是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陶渊明所说,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每个人放到历史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叶扁舟。每个人都不可能得到全部,总会在不断失去中前进,在得与失的选择中,争取属于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俗话常说,得从失中来,有失便有得。你失去了娱乐时间,辛苦耕耘,洒下无数汗水,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生活中,你或许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利益,却赢得别人尊重,获得人心。生活其实真的很平凡,任何人都不能得到所要的全部,有得必有失,只是在得失的选择中,拥有你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写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杜甫的名句。出自《偶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意思是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惟有自己心里晓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诗文是关系流传到千秋万载的事情,作者对其中的得失心里最清楚,指创作诗文的重要和艰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大历元年(766)秋,上年五月,杜甫从成都东下,途经戎州(今宜宾市)、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忠县)、云安(今云阳县),于是年春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此诗即作于其居夔州时,晚年的杜甫,更深切地感受到,自“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而来,已经和诗歌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而对诗歌艺术的传承发展规律和自己的诗歌创作实际有了深刻的思索和体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于这“偶题”之中表现了出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移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北)。唐代诗人。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自幼好学,知识渊博。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正月—756年),应唐玄宗选贤诏,赴京应试,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10年。唐肃宗时,授左拾遗,不久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漂泊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晚年贫病,携家眷北归。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闻北方战乱,又转赴南方,途中病故于湘江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作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现实,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被人称为“诗圣”。现存诗1400余首,另有散文、赋20余篇,辑于《杜工部集》中。 扩展资料: 《偶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 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 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 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 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 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 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 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得失寸心知

        诗圣杜甫在《偶题》里有一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古事”,指流传久远,关系重大,正如曹丕所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寸心知”,指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是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

        可见,文章乃是寸心千古的事,写文章中的得失只有写作者自己去细心体会。在中国文学的长廊,李白、杜甫、陆游、苏轼,他们面对生命的流放与挫折,用敏感的心体会得失,悲哭流离之中不丧志,那些来自民间的掌声,是对其文其人的真诚仰望。他们的文字,历久而弥新,万古永流传。

        凡夫俗子如我,俯仰之间尽是家庭琐碎,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咂摸生活滋味,用一颗感恩的心进入文字,书写性情。在这有雨有雾有闲暇的午后,我读着别人的沉浮,痛惜遗憾,可是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痛必有所爱,能做到得失不萦于怀是人之大境界大格局。那样的话,我想:一个人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段文便是一段幸福的历练,一颗心便是一颗种子了。

        而我,对于文字的期冀,不敢奢求太多,对于得失的理解,还太过浅显,还有太多太长太长的路要走,我能做的就是对于文字,心怀赤城,一字一句都出于本心,认真去对待。

        就这样写下去吧,不必顾虑优劣得失,只去记录生活的真实,努力做最斑斓的自己,用感恩的笔墨让日子无悔。随心而写,乐在其中。

        于我而言,,就是一场给自己的真人秀!


得失寸心知

生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人“利”字为先,好处抢尽;有人“荣”字当前,虚实兼收;亦有人“德”字为重,铁肩担义。

没有惟一的选择,没有绝对的真理。因贪选利,因欲选荣或因心选德,其实是见仁见智。

可是我们的心灵呢?它时刻在倾听着选择跋涉的足音。噢,利字,你不要再前行了,欲壑难填,人心无厌,纵使你走过了千山万水,守着万贯家财,又何曾给我带来一丝欢愉呢?葛朗台守着金钱困苦一生,你不曾知晓么?

荣字,也请你止步吧。虚荣搏尽,最终也不过繁华梦一场,盗世欺名者,难逃可悲下场,梦醒了举目四看,风光占尽的凤姐也只能黄土掩破席,哀哭向金陵。

不是在心灵的指引下作出的选择,无法给予心灵真正的快乐。心灵是尚德的,仁者方能不忧。当那位几近冻死的登山者用心灵最后的勇气救下那冻僵的人时,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在于他听从了心灵的声音,而不是让一种本能而简单的欲望占据上风。在今后的岁月里,他必将更深的感悟到:如果他作出的是另一种选择,纵然他的生命会苟延,也定会在自责中度过残生,再也无法让心灵的快乐高涨。

面对选择,我们还有必要在心灵的牵引下徘徊不前吗?较之于利,心灵的选择会有意义得多。人之不朽有三,其一便是立德。金钱不过是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德行却是传世不朽的。千百年后,屈子犹存,不正因着那与日月齐光的高尚的德吗?而较之于荣,心灵的满足则更真实。西方有谚曰: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得不到诺贝尔奖的',而那些得到诺贝尔奖的,往往只是因为真正的热情与心灵的呼唤。他们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也因此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诺贝尔奖本身。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逆旅之中,你背着多少无用的行囊?心灵不堪负累,不肯背着那沉重的名利,你我能否彻底让心灵作一次选择,扔掉这名缰利索?

如果是那样,我们终究会知道,我们用一次坚定的选择去答复了人生所有的选择。因为,我们把选择真正地交给心灵,让它获得长久的愉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的选择给予心灵这般美好,其实不难——让心灵作主。


上一篇:整洁的近义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