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碰撞

时间:2025-01-20 09:02:03编辑:阿奇

《天地大冲撞》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98年的一部科幻片,粗俗的译名,相比较英文名DEEP IMPACT缺少了那么一丝发人深思,差了点层次。电影相比较于现在的制作水平,会让你感觉有点粗制滥造,但俗话说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以现在的科技眼光去看待几十年前的电影技术同样不恰当。然而这部电影所带给人的感思绝对是科幻灾难剧中的翘楚,剧中的诸多镜头都可以称之为经典,你可以在其后上映的诸多电影(如《后天》、《2012》)中看到引用该电影创意的地方。然而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成功在贯彻了一个词“选择”,虽然电影前半部分茫茫然乱七八糟的堆砌了一堆的素材,让人感觉缺少灾难科幻片的紧张节奏,以至于招徕网上众多网友的批判。但导演出色的地方在于对一个电影经常热衷讨论的话题“人性”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那就是“选择”。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会面临无数个选择,大的小的,重要的不重要的。如果这样的选择放在世界末日的背景下,你该如何去选择,当你做出了N多选择之后,希望仍然破灭后,有的人歇斯底里,有的人绝望。电影中的电视主持人、发现彗星的小男孩从两条线为我们展现了“选择”的含义。或许会面临死亡,但死亡来临的时候我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了太多欲望,才舍不得放不下,你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再死亡来临的那一刻在你那拳头大小的心中的留下什么?是爱还是欲望?特别喜欢电影最后的镜头,海啸面前,相拥的父女,深情凝视的夫妻,安静翻看报纸的老人。在惊慌失措到处奔跑的人群中显得那么的突兀又是那么的和谐,这让我又突然想起了电影《2012》中大洪水来临时安坐喜马拉雅山山峦寺庙中的那位喇嘛,世界在那一刻变得那么的宁静,再没有了喧嚣与痛苦。有得只是爱。

《天地大冲撞》观后感

[《天地大冲撞》观后感]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了《天地大冲撞》这部电影,《天地大冲撞》观后感。这部好莱坞出品的灾难片,是一部很有科学严谨性的影片,因为电影里的相撞事件是发生过的。只不过没有在地球上而已,这枚慧星真实的撞击地点是木星。为了把这次撞击移植到地球上来,他们聘请了好几位科学家。其撞击木星所产生的爆炸能量达到了全世界核武器储量的765倍!想一下,全世界的核弹头就有6万多颗啊!而且每颗就比广岛原子弹的能量强好几倍!在这里,我再宣布一个消息:"在2029年,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将在距地球3万英尺的地方与地球擦肩而过!"这部影片讲述了灾难来临时人的脆弱与坚强,观后感《《天地大冲撞》观后感》。我最感动的片段是:一个叫瑞丽的人抱住他的父亲,等待海啸的来临。给我印象最深的片段:电视台和有钱人的直升机像苍蝇一样飞满了纽约市上空。最令我激动的片段:宇航员们驾驶着一艘载有四颗核弹的飞船冲向大慧星,把飞船上的核弹和飞船一起引爆,把大彗星炸成碎片,挽救了全人类,但是牺牲了自己。他们真伟大!  〔《天地大冲撞》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天地大冲撞2的影片简介

前宇航员临危授命,担负起拯救地球的使命。 科学家们预测,被命名为沃尔·比德曼的彗星将猛烈撞击地球。新闻节目主持人珍妮·兰纳正在紧盯着关于总统性丑闻的消息不放,却受到汤姆·贝克总统的“邀请”,来到他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这位总统以独家报道权作为交换条件,让她沉默两天,协议达成后她才知道彗星即将带来的危机以及太空人正在执行偏转彗星行进轨道的努力。前宇航员斯珀吉奥·坦纳临危受命,担负起拯救地球的使命。

天地大冲撞2的相关新闻

而近期公众对近地天体的威胁所持的态度就要揭晓了。好莱坞推出一部有关 这种可能性的电影--《天地大冲撞》。几个月来,该片的推销商把他们的目光对准 《科学美国人》杂志、《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教育频道和其他不会与 《娱乐周刊》相混淆的媒体。这是因为这部电影代表着好莱坞试图在科学上站得住 脚的最豪华制作。这部派拉蒙电影公司的影片由美美·烈达 (Mimi Leder)导演,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dlberg)任制片主任,它讲起了在一年之内将有一颗彗星要撞击地球。为了让人类避免遭受与恐龙同样的灭绝命运,世界各国的领袖们必须制订出一个使彗星偏转的方案,并且 一旦这一方案失败时能有一个至少能挽救部分人的生命的办法。类似的灾难片已经上映过,但《天地大冲撞》这部上亿美元成本的影片与它们显然不同的是,它有几位专家作科学 顾问,其中包括共同发现了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 Carolyn S和Eugene M.Shoemaker (他去年死于一场车祸) 。1994年,苏梅克列维彗星十分壮观地撞上了木星。该片的市场和科技教育负责人Waren Betts 认为,好莱坞一直努力把科学问题 拍得更加正确些。Betts在谈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时说:我个人体验到科学界有 一种向我们靠拢的愿望。NASA急于与我们共事。当然,电影中有些出格的地方是不言而喻的。影片的技术顾问之一,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彗星的计算机模拟的Chris B.Luchini 解释说 :“彗星尘埃是比煤球还要黑的。“但那样会导致在太空黑暗的背景中去拍摄黑雪, 看上去就太没意思了,因此把彗星尘埃改成了白色。不过,Luchini 觉得制片人对科学很尊重,愿意为科学准确性而修改剧本。例如,原来对彗星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彗星基本上是一个肮脏的雪球)。Luchini 说:”它的比重大于铀。许多像这样的 细节是明显错误的,但后来被纠正了。”也许最大的真实性(至少在科学上)是必须让宇航员登上正在接近的彗星去埋 置炸药。另一位技术顾问,曾经帮助过阿波罗13号和接触号的前飞行主任Gerald D.Griffin 指出:“一颗彗星的尺寸不足以产生登陆的引力。”但是,即使与彗星会合也是不现实的。1995年曾组织过一次近地天体(NEO) 联合国会议并任职于哈佛·斯密林中心的John L. Remox指出,彗星能以大约每秒50公里的速度迅速运动,并能绕自己的轴旋转。要迎合这样一个复杂的轨道是极其 困难的。更合理的方法是在彗星表面处起爆,用一个重型的弹射体直接去冲撞这个天体,也许也能起作用。这有可能偏转彗星的运动方向。从技术水平来看,只给一年的警告时间是不够的。专家们认为,50年到100年对于一次成功的转向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引导时间越长,所需的推动力就越小)。对于小行星来说,那样的预告时间是有可能的。与彗星相比,小行星相当庞大,运动速度只有每秒20公里,其飞行轨道是可预测的。而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它们会发射出气体,形成其特征性的彗尾。这种喷射气体的过程会影响它们的轨道,使得它们更难准确跟踪。有一些组织是从事近地天体搜寻的,迄今为止他们发现了108个有可能造成危险的天体,大约为估计总数的10%,他们还没有协调一致的努力去开发让小行星偏转方向的技术。Remo 指出,这部分是因为许多建议都要依靠核装置,这就涉及到国际安全问题。但这种政治上的担忧很快就会改变:近地天体的威胁有可能列入1999年7月的联合国空间大会议程(该大会的名称为UNISPACEⅢ)。那么地球被小行星击中的机会究竟有多大呢?直径小于大约0.1公里但威力足以 毁掉一个城市的小天体,大约每一世纪会发生一次撞击地球的事件(1908年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河谷就发生过一次这种天体的爆炸)。根据Remo 的说法,一个“毁灭者”(即直径为2至5公里的天体,大约为小行星1997XF-11两倍那么大)在本世纪内 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大约为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他还用更直率的说法指出,其可能性比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被冰山撞沉的机会大十倍。Remo说:人们实在应该对这样一些威胁清醒了。

上一篇:d3100套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