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
包括: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常识
1.哲学常识
辩证唯物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量变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客观性、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个人利益和 *** 利益的辩证关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哲学基本知识梳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①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说是互相分离的。唯物主义也只存在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上,总体上一直由唯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因而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同其他各种学说的比较和斗争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具体地说:第一,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第二,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第三,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也是它的强大功能;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3.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常识与科学、哲学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与常识的区别: 1、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所谓构成性思维就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所谓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构成性思想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哲学不提供任何常识和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知识,它只是跟随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知识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黑格尔还把哲学形象地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时追着落日方向起飞). 作为反思思维,哲学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想形式及其对象之中,不受其束缚.因而哲学思维乃是无限的、自由的思维.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停留于各种直接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之中,那么它就总是一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以表象为内容.常识受到它所固有的形式和对象的束缚,不能超越直观和经验的范围.因而常识乃是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2、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 所谓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单位,活动于概念中的思维;所谓表象思维即以表象为单位,活动于表象中的思维.例如,对于“圆”,没学过圆的理论的人只能以圆的东西,如圆盘、太阳之类的表象来把握,除了这些圆的表象,他对于圆往往难以说出更多的东西,此即表象思维;而对于学过数学的人而言,圆就是绕空间一点等距直线所划过的轨迹,他就可以凭借概念来把握,而不借助于任何表象.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而直观所能把握的对象只能是表象,所以常识总是活动于表象之中,离开经验表象的范围,它就会感到原来坚如磐石的世界好象忽然从根本上动摇了,它就不知道意识究竟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科学中也有概念,但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不仅抽象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抽象.任一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不能离开表象,都能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找到它所指称的对象,能够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属于表象思维.而哲学概念不能还原为任何经验中的表象,不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它是完全超验的,它活动于纯粹概念之中.所以对于哲学概念和哲学理论,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规定概念,而不能借助于任何表象.一旦我们试图借助于表象来把握哲学概念和理论,就将立刻失去它的本义,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哲学问题.通常所认为的哲学的难懂性、晦涩原因就在这里.说哲学难懂、晦涩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可理解,而往往仅仅意味着我们不惯于作纯粹的思想,不惯于不借助于表象来把握问题.例如,对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常识等表象思维那里,一说到有无、存在和非存在,人们就往往立刻会搜求头脑中熟悉的流行的关于有无的表象,进而借助于这些表象来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但若从表象出发,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有无的统一,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概念就其思维内容来看,没有别的,只是“无规定性之直接性”,而“无”只是一绝对的否定性.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二者彼此同样的空虚,毫无内容.所以,每一方直接地就是它的对方.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因而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也不可相互替代.。
4.哲学的基本常识
(philosophy)
哲学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
1.探求有关世界和人的智慧·原理的学问。包括: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感性论等部门。
2.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等得出的基本认识,人生观。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5.哲学基本常识
思路分析] 这样做不是很妥当的,对哲学尝试部分,关键是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尽管这样,还是按照你的要求列了些 [解题过程] 1. 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 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12.矛盾的含义及矛盾统一性的两种表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3.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及方法论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4.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及方法论的意义?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务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意义?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 相互衔接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 二者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17.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统一关系?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重点谈两点或是离开两点谈重点,都是错误的。 18.内外因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重视内因,对外因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19.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0.新事物为什么能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领域里,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个艰难曲折的过程?:①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
6.哲学基础知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是由掌握资本的阶级的创造的,而不是由被雇用的阶级创造的.
这当然不是说后者在这个过程中不起任何的作用,而是恰恰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得不到承认.因为这不在它们的意志下完成的成果.而且,这个成果也同样不属于它们.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是由掌握资本的阶级的创造的,由此,这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同样是属于这个阶级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
在现实中的中国,生产资料不是由工人阶级所掌握,所以这个物质文明也就同样的不属于工人阶级.而在这上面的精神文明,也就同样的不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文明.这一点,在现实中也是非常的清楚的.
为什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和自发然展和至谐关相重处要是,指因人此们,与我大们自应然该和努谐力共保处护,自双然方环都境能,从减中少获环益境,污彼染此,协实调现发人展与,自共然同的发和展谐,相实处现。和谐共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自然资源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如食物、水、空气、能源等,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免破坏自然环境,使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发展。
其次,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它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如温暖的气候、优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必需条件,因此,人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避免污染环境,以便让自然环境得以持续发展。
最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能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我们责任,也是我们利益,它既能够保护自然,又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是极具意义的。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从()、()、()的哲学高度提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从自然现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哲学高度提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摘要】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从()、()、()的哲学高度提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提问】
这需要从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回答】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从自然现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哲学高度提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