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的诗词《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是唐末五代诗僧贯休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表现农村的环境的宁静和生活的美好。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贯休的诗词《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欢迎阅读!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五代•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村美景及山中人们生活的七律。诗的前三句写自然景色,虽无一字赞美之词,却呈现出田园秀丽的美景以及人们富足恬静的生活,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在这样的环境中,“东邻西舍”,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这里的蚕娘们“洗茧前溪渌”,牧童们“吹笛和衣浴”,一为幸福甜美,一为顽皮纯真,诗人通过蚕娘、牧童两种形象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 结尾两句“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又塑造了一个热情好客的山翁形象。山翁亲切地挽留诗人住宿,还笑容满面地指着西坡那片地说:“瓜和豆都已经熟了,你再住上几日就可以尝鲜了。”“宿又宿”,体现出挽留之诚,活画出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一再留客的热情,体现出二人情谊之深厚。“笑指”二字,兼表情与动作描写,刻画出山翁和蔼淳朴的特征。诗尾用一个“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所写的繁荣景象。这两句通过对山翁的动作、情态,以及语言的描写,表现出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美好品格。而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亦自不待言。 扩展阅读:贯休的简介 贯休,浙江兰溪人,是唐末五代画僧。唐亡后于晚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他以诗,同时也是画家和书法家,有《禅月集》存世。传说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画中罗汉如《宣和画谱》记载贯休的画风:“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搞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 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有着很高的声誉。贯休在唐大中七年(835年)到和安寺出家。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的《酷吏词》,愤怒谴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镠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不肯依附权贵。 代表作是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当时卿相,皆有歌诗。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太平兴国(976~983)年初,太宗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为古画进呈。 扩展阅读:贯休的诗词 贯休一生词作颇多,内江圣水寺的智海法师在他的佛教网站上整理收录了500多首作品(卷八百二十六至卷八百三十八)。 900年前后,贯休三次送友人入闽,在山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挂单时偶遇扣冰古佛,二人十分投缘,彻夜煮茶论禅。他以诗《怀武夷山僧》来记载这一段茶禅之缘。诗曰: 万叠仙山里,无缘见有缘。红心蕉绕屋,白额虎同禅。 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终期还此去,世事只如然。 这首诗盛赞了古佛“群物侍伴,双虎同禅”的法喜禅悦,其中“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之句则是描述了山心庵周边遍植老枞茶树的殊胜景象。“乳”即指武夷茶“石乳”,这在他《怀武夷红石子》中也有写到: 常思红石子,独自住山椒。窗外猩猩语,炉中姹姹娇。 乳香诸洞滴,地秀众峰朝。曾见奇人说,烟霞恨太遥。 弋者终何慕,高吟坐绿鳌。烧侵姜芋窖,僧与水云袍。 竹鞘畲刀缺,松枝猎箭牢。何时一相见,清话擘蟠桃。 诗中的“炉中姹姹娇”是煮茶的场景;“乳香诸洞滴”,明确地交代了当时武夷山已经普遍种植茶叶。贯休落落大度,不拘小节。曾在通衢大道边走边吃果子,旁若无人。乾宁(894-897年)初,贯休开始云游天下。时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钱镠以平定董昌功,升任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加衔“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贯休自灵隐寺持诗往贺。贺诗为:“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勤苦蹈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时万户侯”。钱镠见贯休贺诗,自然十分得意,但仍感意犹未足。因为这时钱镠的“胃口”已经很大,已不以统辖14州与得封“万户侯”为满足。他想进一步扩大地盘,力图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于是乎钱镠便传令贯休,要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改后才许相见。贯休对钱镠傲慢待客的态度极其反感,又不满于钱镠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便愤然宣言:州难添,诗亦难改。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说罢便拂袖而去。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㶉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院内鲜花迷濛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㶉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 1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2濛濛: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3㶉(xī)鶒(chi):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㶉鶒,幽屏卧鹧鸪。」4桑柘(zhe):桑木与柘木。深:茂盛。5蚕:农家养蚕女。渌(lu):水清而深的样子。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创作背景 贯休是晚 唐诗 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鉴赏 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濛,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濛濛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濛濛」,壮雨 *** 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㶉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著「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 唐诗 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慇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饰、绮丽、纤弱的诗来,贯休以其作品明快、清新、朴素、康健之美,独树一帜。 明代 杨慎指出:「贯休诗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诗话》),真可谓独具只眼。 诗词作品: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诗词作者:【 唐代 】 贯休 诗词归类: 【乡村】、【写景】、【抒情】、【喜悦】、【组诗】
《尚义街六号》——于坚
《尚义街六号》——于坚 于坚,四川资阳人。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对一只乌鸦的命名》、《诗六十首》,长诗《零档案》,诗歌《新唐吉诃德之歌》、《圭山组曲》、《尚义街六号》、《我的父亲》、《感谢父亲》、《避雨之树》、《秃顶的秋天》、《事件》,组诗《南高原》,评论《诗歌精神的重建》,散文《云南冬天的树林》、《高原上的高原》。部分作品译有外文版本。
于坚《尚义街六号》赏析
这首诗非常的朴实无华,他用一种如摄像机式的客观的视角来写昆明,而且这首诗还开启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民文化,这是一个里程碑,现在有很多诗人就是学习了他的这一表现手法,这让中国的文化又有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 这首诗没有意象的洪流,仿佛是从生活中信手取来一个个场景,分开来看并无深意,但一旦它们形成结构,我们就感到它并不简单。它几乎是表现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习尚。这里,高贵的“戏剧化”情感不见了,诗意的日常化和凡人意识的凸现得到强调;诗人——生存——语言在这里是同一的,这正是诗人生命质量的体现。在顺势而下的口语中,诗人除却铅华,像局外人一样望着这个世界,他力图以不动声色的冷处理,体现他对同代人精神内核的把握。尚义街六号,是一些艺术青年的聚会点,他们在这里所谈论的,并非什么纯诗、古希腊之类,但你读后,却能体味出浓郁而温馨的人间味儿。它的“平淡寡味”,却能渐渐将你引入诗的情感效应中。你会发现,在这里,没有做作,没有神经质的“命运”的感叹。他们自信地活着,蔑视着那些高贵的家伙,相互切磋着。艺术,相互用善意的调侃维持内心的平衡……正像法国新小说大师格里叶所言: “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读这样的诗,教你疲倦的心安顿下来,仿佛是朋友间无拘无束的交谈,你会领略到一种平等的朴实的创作态度和人格。当你一腔忧惧,疲倦地回到家里,打开这 “法国式的黄房子”,你会发现虚幻的乌托邦世界也该睡了,在这之前让我们心平气和吧!扩展资料:于坚的主要作品:诗词曲赋《美国诗抄:1在纽约》、《处决萨达姆(外两首)》、《于坚:制造地狱》、《读康熙信中写到的黄河》《哀滇池(长诗)》、《在悉尼附近的海岬上》、《在钟楼上》、《在漫长的旅途中》、《避雨的树》、《那时我正骑车回家》、《飞行》、《作品111号》。《坠落的声音》、《短篇(选十五)》、《整个春天》、《感谢父亲》、《灰鼠》、《怒江》、《女同学作品第57号》、《致一位诗人》、《作品第16号》、《哀滇池》、《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一只蚂蚁躺在一棵棕榈树下》。《在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避雨的鸟》、《零档案》、《尚义街六号》、《短篇(选十五)》、《作品第52号》、《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读弗洛斯特》、《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散文随笔《影响》、《何谓之中国天堂波德莱尔》、《我的阅读史》、《蜻蜓》、《杜尚、景泰蓝、世间一切皆诗》、《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丽江后面》、《云南这边》、《老昆明》。出版著作《0档案》(法文版,巴黎中国蓝出版社)、《飞行》(西班牙语版)、《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诗72首》(英文版)。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棕皮手记》、《云南这边》、《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获奖情况作品《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9年5月15日,首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揭晓,年度诗歌奖授予于坚的《大象十章》(组诗)。2019年8月,于坚《大象十章》荣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诗歌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