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畚的意思
箕畚的意思:用来装盛、搬运沙土的器具。多用竹、柳编织而成。读音: jī běn。引证:战国·列子《列子·汤问》:“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翻译: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例句:一天早晨,太阳刚在乌麦山顶上冒头,露珠儿还在荷叶怀里睡觉,父亲已背着箕畚出门干活去了。扩展资料:近义词:1、畚箕 [ běn jī ] 即簸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或暂时盛放东西。引用:叶圣陶《隔膜·苦菜》:“我就佝偻着身子,两手不停地拾起砖瓦,投在粗竹丝编的大畚箕里。”例句:居民倒垃圾也不再用畚箕、铅桶,而是用塑料袋包扎倾倒,实行垃圾袋装化。2、簸箕 [ bò ji ] 扬米去糠的工具。引用: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这个高大的中年庄稼人,不仅帮助寡妇老婆儿,把大黄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帮助她把淘好的粮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箩、簸箕……统统搬到磨棚里来。”例句:我拿来笤帚和簸箕,把屋子从里向外地认真扫了一遍,把垃圾和细灰搓到簸箕里倒掉。
筲箕是什么意思
筲箕的意思:淘米洗菜等用的竹器,形状像簸箕。筲箕,竹编制品,一面平口,其余部分似筛子。纵切面是斜三角形。以前多数用竹皮或者条状植物手工艺编织而成。现在多数是塑胶制成品,也有采用不銹钢制造。中国民间用来盛米,淘米的扁形竹筐。是厨房及工场的日用品,常用於隔除水分。跟筲箕同类的还有箩、筐等。西南方言中广泛存在“筲箕”这一音和这一生活品。很多南北方言在四川、重庆融合;所以重庆方言也有筲箕,吴语方言:淘米。为广东话、客家话、潮家话四川话,以及江南地区无锡土话也称“筲子”、“筛子”,《留青日札》:俗名竹饭器曰筲箕。又筲箕或作稍箕。用细竹篾丝编织的圆形浅浅竹筐,用来盛米淘米,上面有许多细条小槽。汉典解释为:筲从“竹”,“一种盛饭用的竹筐”,也用于淘米或盛米,如筲箕,筲箩(盛饭的竹箩),筲袋(竹制盛器)。斗(dǒu)筲(指容量小的盛器,喻才短量浅);做“水桶”解时,水筲,一筲水。箕: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在乡村有用筲箕过滤煮过的半生(熟)的米饭,以便得到浓绸的米汤,再用竹箴(zhen)子蒸过滤后的米饭。江浙地区很多人家,几乎家家都备有“饭筲箕”。这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篮子,形状圆鼓鼓,比普通竹篮要紧密些,上面还有一只同样材料的盖子。这种饭筲箕,在夏天特别派用场。因为其透气性好,又有遮灰的盖子,所以苏州人家在屋檐下阴凉通风的地方,都会荡空悬挂那么一两只。乐山人也叫筲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