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戒定慧

时间:2025-01-23 00:42:58编辑:阿奇

勤修戒定慧,去掉贪嗔痴

勤修戒定慧,自然除灭贪嗔痴三毒。

戒:止恶向善  定:去乱趋专  慧:除惑明理显明自心。

贪嗔痴(痴是根本)。残害身心,为恶之源

贪:对顺境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嗔:对逆境生嗔恨心,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又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至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做了官发了财后,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反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第一,认为“我”是永恒的,即是执著“常”;第二,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不顾精神传承,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它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才需要持戒。


贪嗔痴•戒定慧

朋友大花朵和我说扔扔扔,断舍离。会感到开心,清清爽爽。







“未经贪嗔痴,怎言断舍离。”

我笑嘻嘻的和朋友这么说。

虽然我整理了很多东西扔掉了。也很爽。

可是,我一度以为,我压根就没有贪嗔痴。怎么让我断舍离。

感觉我基本上没有啥东西可断好不啦!

然后,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只想说给别人听,不想听别人说,也是贪。

我的天呐(小岳岳脸!)!

我还是有点儿贪的。顺便观察了一下,这样贪的人不在少数。和很多人交流,如同对牛弹琴,白费劲。

于是我进一步了解了,贪嗔痴的具体意思。(原谅我,语文没扎实)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好了终于大概明白了。

原来。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也有我的贪嗔痴。

认识到自己的浅薄,更开心了。

原来真的,越懂得,越谦卑。

断舍离。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人生整理魔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对比一下。

发现我自己扬言的未经贪嗔痴,怎言断舍离是多么浅薄的结论。

佛法无边啊!

戒定慧。

三字如山!

断舍离就是戒的一种呀!

诸位,请指教。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勤修戒定慧。要断这个贪心,如果你想修行,如果你贪著于这个世间,你要解脱很困难的。我们昨天说了,四个人念《心经》,如果你只追求这个世间法,追求今生今世,这是世俗法,你不要以为你在诵经就是佛法,不一定的。你诵经,但你的发心,专为了今生今世的事情,没有菩提心,没有出离心,没正知正见,专为求今生今世的事,就算被你求到了,你又怎么样呢?就是得到今生的果报,而且你得到之后令你增长贪心。 这个贪是因,那个果就是饿鬼;如果你得不到,你起嗔恨心,果就是地狱。所以这些不能看表面,你拿起一本书,以为你就在修行,很难说。你发心动机不正确,往往是世俗法,往往都是为了求世俗的一些生活条件的满足。这些就是世间法,世俗法了。你还以为我在修行,其实不是的。所以要了解这个动机是非常关键的,要降伏自己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有贪你就会有执著,有执著就会被绑死了,你就堕落下去了。 有个故事就说:印度有一个小镇,那些人专门捕捉一些猴子,卖给马戏团来赚钱,来维持生活。怎样捉猴子呢?很简单,拿一些木板,做一个箱子,四面都密封,上面留一个很小的孔,很小的一个洞,刚刚够一只猴子的一个前爪伸进去。预先在这个木箱里摆一些花生,一些猴子喜欢吃的东西,之后将这个木箱摆在猴子一定要走的地方。这些猴子一群一群地走过来,一见这个木箱很好奇,去看,看到里面有一些花生很喜欢,马上就用前爪去拿,想拿出来吃。但拿了花生,这个前爪就大了,拔不出来了。这些人就走过来,它也不肯放手,就给别人捉住了,就卖给马戏团。 你看,为了几颗花生,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由,这是贪,因为贪,就绑死了。你们觉得这个猴子很愚痴,其实我们也差不多,我们很执著,放不下。执著了,自己的心有罣碍,样样都罣碍,执著我的银行存摺有多少钱,执著我今天要买什么菜,执著我的儿子怎么样怎么样,希望他怎样怎样,样样都有罣碍。有执著,有贪恋的,你自己到了临终,阎罗王就捉住你了,你走不掉了。 所以如果你有贪心,你一定就会被绑死。有贪心就没有智慧,贪也好,嗔恨心也好,根源都是愚痴。所以三毒中间最难断的是愚痴的根,随后要断嗔恨心。要断嗔恨心,我们不能断嗔恨心,就很容易发脾气,你修行进步就很难的,如果你嗔恨的对像,他是一个菩萨,他表面是一个凡夫,内在是一个菩萨,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你就麻烦了,你一千个大劫所修行的功德都破坏了。如果你所嗔恨的对像是一个凡夫,你对他起一念的嗔恨心,你就破坏一百个大劫的功德。所以我们修行就很难,想成就很困难,因为不能降伏自己的嗔恨心。 所以要比较友善。如果我们友善,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友善,人家对我不好,我都对他友善,这样就可以降伏自己的嗔恨心,外面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外面如果是黑暗的,我们心中也有点黑暗的地方啊。 一只狗,一只流浪的狗,跑了很远的路,很疲劳,想休息一下。刚好看到一个小小的屋子钻进去,一钻进去就很慌、很怕,为什么呢?四面都看见有狗围住它。为什么?这个屋子四面都有玻璃,都有一些镜子,装了玻璃,所以见到自己的影子。狗见到自己的影子,它很怕,很恐惧。恐惧之后,它想吓跑其它的狗,它不知道是自己的影子,所以它做一个很愤怒的相出来。谁知道一看,周围围着其它的狗,都很愤怒的样子看着它,好像吃了它一样。哎呀,它很慌,更加慌了,想着逃跑,跑、跑、跑……因为太慌张了,找不到出去的路。这样跑、跑、跑……一直累到自己死了,倒地为止。 其实怎样说呢?如果我们想想,这只狗如果当时见到周围都有这些狗围着它的话,它摇摇自己的尾巴的话,它所见到的是怎么样啊?其它的狗都对它很友善的。同样的,意思说我们见到这个世间,不管他对我好也好,不好也好,我们都要对别人好,我们都要与人为善,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所以一切都要欢喜承受,这样降伏自己的嗔恨心。 唐朝有一个国师,叫做不空国师。当时有一个大臣鱼朝恩,这个鱼朝恩,是当时皇帝非常信任的一个大臣。可以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就是他,很有权利,因为皇帝很相信他。那个鱼朝恩是信佛的,他每一天都要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一天他就起了一个疑问,他就去请教国师,刚好国师和皇帝坐在那里聊天。 他就走过去请教国师:「国师啊,弟子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国师。」 国师说:「好啊,你问吧。」 这样鱼朝恩就说:「弟子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到这一句就不理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讲,如果有人被这个黑风,黑风吹堕罗刹鬼国,如果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可以免离黑风罗刹鬼的灾难。这样弟子想问一下,那个黑风是什么风呢?」 那个国师马上回答他:「你不配问这个问题。」 哎呀,气得这个鱼朝恩非常生气,他就说:「嘿,我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啦,你竟然够胆说我不够资格问这个问题。」 那个国师不理他,转过头和皇帝讲话去了,那个鱼朝恩很生气,越想越生气,气得整个脸都黑了。 那个时候国师转过头看一看他:「你看一看啦,现在你就被这个黑风飘到罗刹鬼国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如果你们起嗔恨心的时候,就是被这个黑风吹到罗刹鬼国。所以我们要增长慈悲心,要增长智慧,断这个嗔恨心。 第三断愚痴心,斩断愚痴的根。《百喻经》上面讲了一个故事,有两夫妻,有一次就刚好得到一块饼,很大的饼,很好吃的。这个饼刚好够一个人吃的,一个人吃就可以吃饱,两个人吃大家都不饱。两个人都很懒,两个人都不想煮饭,所以两个人就打赌说:把那块饼摆在桌子上,大家都不要说话,谁首先说话他就输掉了。赢的这个人就吃那块饼,输的那个人就没份。 两个打了赌之后,就把饼摆在桌子上。两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之后,刚好有一个小偷走过来。哎,这个人家里的门是打开的,也没声音,瞧一下。一瞧,看到两夫妻坐在那里,不敢进去。但两个人又不出声,这么奇怪的呢,小偷在周围看一下,看一下,两夫妻都不出声,又不动。这样小偷的胆量慢慢就大了,就开始搬他的家具,财产,一样一样全部偷走,当着他们两夫妻的面,一样一样全部搬走。两人为了吃到这块饼,都不出声又不动,为了吃这块饼。这样小偷把他全部的家具搬空掉了,全部都偷走完了。那个小偷还不放过,进来就调戏他的老婆。 那时候老婆就忍不住了说:「你这个蠢鬼,这么样都不出声。」 这样他的先生很高兴啦,他老婆骂他都不生气,马上跳起来,「哇,我赢了,这块饼我吃的啦。」 哎,这个人这是蠢,蠢得够呛。 但是你明白吗?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法,没有智慧,我们都同这个先生差不多的,你们明白吗?你不会分别,哪个轻一点,哪个重一点。 我们烦恼的小偷,每一天将我们的功德偷走了。烦恼一起,功德就被它破坏了。你起嗔恨心,你一千个大劫,一百个大劫的功德都没有了。烦恼一起,你就没心修行了,你解脱的机会就错过了。所以为了我们得到这个世间的小小名利,好像一块饼这么小的名利,我们失去什么呢?失去了宝贵的解脱机会,失去了宝贵的、成就这个智慧的解脱的机会。给这个烦恼的小偷,把我们的功德财宝全部都偷空了。你最后得到什么?你只得到一块饼嘛。 所以希望我们要怎样呢?了解这个故事之后,要注意知道每一天一定要多给一点时间来了解佛法,每一天这个心要求解脱,对世间的东西淡泊一些,不用那么重视它,你这样执著它,你最后得到什么呢?你最后去三恶道嘛。你一定要记住,我们每一天,你过了一天就少一天,你过一天就距离这个死亡就近一天。而且你离这个死亡近一天都无所谓,你距离三恶道就近一天了。 因为每一天起来很多的贪瞋痴,你以为你将来可以得到人身吗?佛陀说,得人身者如手上尘土,失去人身者好像大地的尘土,你以为你可以有把握得到这个人身吗?你不修行,不了解智慧,你不了解佛法,你不增长智慧,你不如法修学,你以为你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很难讲,你以为你念《药师经》就可以得人身,很难讲。 所以一定要有紧迫感,快点修行,快点了解佛法,快点打开自己本有的智慧。否则的话,你一味迷迷糊糊,甚至神佛不分,到处去拜,见到什么都拜。我知道厚街有一个神仙水,很多佛弟子都去求一壶水。这个神仙水是什么水呢?这是树神、鬼神加持的水,有的人不了解佛法,见到一棵树也拜三拜,见到一个石头也拜三拜,见到佛陀也是拜三拜,这样子就麻烦了。你不了解佛法,没有智慧,所以要增长智慧,心要求解脱。这样消灭贪瞋痴,增长戒定慧。 修学这个戒定慧的三无漏学,首先是持戒,小乘戒,别解脱戒。重点是怎样呢?小乘戒的重点是断我们的贪心。大乘的显宗菩萨戒,她的重点是什么呢?断我们的嗔恨心。大乘的密宗,她的三昧耶戒,她的重点是斩断这个愚痴的根。所以她对治的重点各有不同,所以祖师说:「持戒为本,净土为归。」严持戒律是根本,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果你不持戒,不管你怎么修学,你都很难成就的。 龙王是怎么来的?龙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这个龙前世都是很修行的,很用功的,很精进的。但是它为什么会做龙呢?有神通,但是龙是畜生,堕落到这个畜生道。因为它前生修行非常精进,但是它不持戒,持戒不是很清净,所以堕落做龙。 我们念《地藏经》,《地藏经》里面讲那些鬼王,什么鬼王什么鬼王。那些鬼王是从哪里来的?都是这个原因。 所以人持戒,「持戒为本,净土为归」,以净土为归宿,所以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是横超三界的最好方法。「观心为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是根本,这些是修行方法的精华。「善友为依」,要依止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就。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就可以有机会、有办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持戒。 修禅定怎样修呢?你以为天天打坐就可以修禅定了吗?我每一天打坐一个小时,就这样可以修禅定了吗?六祖大师说:外在你不著相,你不执著这个相,这就是禅。内在呢,你的心不动摇,不动心,这就是定。「外不著相名禅,内不动心名定」,这才是真正的禅定功夫。怎么样修定和慧呢?定怎么样修呢?大家明白吗?十二个字,修定和慧,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修定的方法;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修智慧的方法。 不起心、不动念,大家一定要正确地理解。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意思是什么?你不会被这个外面的环境所绑住。不是说你不了解它,不是这个意思。不动念那个意思是什么?六祖大师说的很清晰,禅宗修行的方法:「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可以做到无念、无相、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明白那个意思吗?天天都会念,六祖大师就是闻到这一句,马上他就开悟,成了祖师。我们念了一百遍也有了,一千遍都有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有没有开悟,你明白那个意思说什么吗?不了解。有口无心念,什么意思呢?应该不会被那个世间的、生灭的、虚幻的假相绑死,而生清净心,一切无住而生心。所以离开这个世间的虚幻的假相,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相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都是随时在变化的。你不可以执著它的,你执著它都得不到,是暂时的。 世间一切,大家都要明白,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你如果了解这一句呢,你就少了很多烦恼。你现在有财产,这些财产非我所有,为我所用。我可以拿它做很多的善事,我可以拿它来供养父母,孝顺父母,供养三宝。好好用它,但是不执著,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样你就少了很多的烦恼,你夫妻关系再好你都不要执著。随时可能变化,说不定哪一天你先生在外面有外遇,很难说的啦。所以你要珍惜因缘,现在有好的缘份,你好好关心你先生,好好地照顾他,珍惜这段因缘,都是非我所有的,为我所用的。用来干什么呢?用来大家一起共修,修学佛法,大家一起共同互相支持求解脱,这是佛化家庭,是菩提眷属,这样才是真正有智慧。 否则样样都执著,你得到的时候不珍惜,整天都骂他,等他在外面有外遇了,你就很难过了,想起来我恨死他了,我死都不放过他,你死都不放过他有什么用呢?你伤害得了他骂?你伤害你自己。你很生气他都不知道,他照样快乐,照样潇洒逍遥,他才不管你这么多。他如果对你没感情的话,理都不理你,我才不管你,你自己很憎恨他,你就伤害自己啦,你离婚三十年你都不放过他,那你三十年不就在地狱中间吗?三十年都在受痛苦,你受痛苦你就在地狱中间了,你以为你有这个人身,你就不在地狱了?告诉大家,你的痛苦就是你的地狱,这件事令到你生不如死,你就在地狱中间。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我的清净心,任何事情都不会使我难过,任何事情我都不执著。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但是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间,如果我们有智慧的话,我们永远都可以保持绝对的快乐、开心,除非你没智慧。你没智慧就很难说了,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绑死你,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你在地狱中间。 所以呢,要解脱啊。谁绑死你?所谓解,解开它。一条绳子绑住你,谁绑住你?这条绳是你自己绑住你自己。他自己有贪瞋痴,没智慧,没戒定慧,所以自己绑死自己。所以希望大家增长智慧,不用嗔恨别人。尤其是对你先生要特别特别好,都是未来的佛陀,这样就好了。不要整天说我要做功课,没有时间,不理你,这样他就不高兴了。其实很简单的,你每天早上早一点起床,做些功课,跟着叫醒你先生一切去跑步,这样关系就非常好了,他慢慢就理解你了。你学了佛还是自私自利,只顾著自己诵经做功课,别人的需要从来都不满足,你这样是学佛吗?你学佛学得这么自私,真奇怪。 你没智慧,为佛弟子一定要怎样呢?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感受,而且尽量满足他。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身边的人。有些人说,外面的人比较好度一点,我跟别人说,他就很信佛的啦。但是我对先生怎么说他都不听,怎么教他都不会变。你有没有搞错?你自己有问题,怎么可以怪别人,你怎么教他不变,不关他的事,关你的事,为什么呢?你自己做得不够好,你这样自私自利,你见哪一尊佛是自私的佛陀呢?没见过吧。 你想成佛,你就无条件地关心众生,这样你就是有智慧了。你只管自己,只顾著自己,我要做功课,我要打坐,我要修行,我要持咒,我每一天念这个仪轨,要四个小时,你不要吵,你走开点,这样你下一次你求他,他就叫你走开一点,就这么简单。 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要善巧方便地帮助众生,这样我们才容易增长智慧。所以我们要如法修学,无私无我地去帮助众生。如果你家里的人可以度,大家都跟着你学佛,你这个佛化家庭,这样说明你的修行还可以,否则的话,真的有些问题,因为什么?你家里的人是最了解你的,他觉得你学了佛以后,没有什么改变,又没有提升智慧,又没有增长慈悲心,骂起来那么凶,你说他信佛才怪了,学佛学成这样子。 一定要提升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才容易改变别人。你先生也好,你儿女也好,都不是你的财产,不会听你的指使的。你不要说,我希望先生怎么样怎么样,他也希望你怎么样怎么样,那么大家就互相争吵。争吵了,然后就打架了,接着离婚。 这个世界就这么奇怪了,离婚率非常之高。以前环境比较差一点,大家首先第一件事情要吃饱肚子,所以一见面就说,你吃饭没有。现在的人一见面就改了,不用问你吃了没有,人人都吃饱了,问什么呢?你离了婚没有?其实为佛弟子,如果你弄得要离婚,你真的有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希望我们千万不要想着改变别人,你绝对不可以改变别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除非他自己想改变。他不想改变,你怎么做他都不会改变,没用的,你不要硬要他改变。不要说,你是我的儿子,你一定要听我说。没用的,这不是教育儿女的方法,做人父母不会教育儿女就麻烦了,你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和多给些关心,以关心代替指责,批评。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佛弟子,这样才是真正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世间都是快乐的,都是自在的,都是有慈悲心的。有烦恼你转变不了,说明你智慧不够;有冤家,你学了佛还有冤家,说明你慈悲心不够。所以我们一定要增长智慧,勤修戒定慧,要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她有两个层次。你不要以为修禅定,好像一块木头,一块石头那样,就这样坐在那里。你以为那是修禅定吗?不是的。所谓禅定,我刚才说过了。无念为宗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保持正念,消除妄念。消除烦恼杂念,你随时可以保持正知正见。第二个层次,你如果可以整天保持正知正见,有正念了,那样你的妄想从来都不起了。当我们把妄念连根拔起的时候,你的正念都消融了。因为正和邪都是相对的,你的邪念连根都斩断了,你的正念不用去保持,你都可以保持了。达到这种境界。 我们禅宗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它沾染尘埃,不让它落上灰尘。这个层次是保持正念的层次。六祖大师那种本来无一物那种境界,就是那种我们讲的无念为宗,那种大圆镜智的境界。他不用刻意地保持正念,他自然就有正念,这些是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希望我们可以修禅定,从这个地方开始修禅定,修定。 修慧怎样修呢?要不分别、不执著。你有分别、有执著呢,你就没智慧,你就有烦恼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因缘,在每一个因缘中间去修智慧。不管这个因缘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成就我修行的,还是障碍我修行的。如果我有智慧的话,都不会伤害到我的。所以刚才我们讲到,在这个相对的世间怎样保护自己的心不受到伤害,怎样保护自己的心不起烦恼,都需要有智慧。所以我们要多闻法,不分别外在的假相,了解它的本质。都是一切众生,不需要分别表面的,这个人高一点,这个人矮一点;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人聪明点,那个人笨一点。不用分别这些的,你要了解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有智慧。 但是大家要明白,不分别,不是说叫我们不可以判断。不可以判断你就错了,这朵花是黄色的,这朵花是红色的,这种判断有没有?有的。所谓的分别,就是了解对与错,但是不会被对与错所左右、所控制,这种就是不分别,不执著。如果你执著,你就有障碍、有烦恼了;如果你执著外面的财产,你就很容易堕三恶道的。 《大智度论》上面讲过一个故事。我们念《心经》,「舍利子」,舍利弗尊者,他是罗汉弟子里面智慧第一的,但是无量劫以前他是没什么智慧的。 那时他是一个农民,每一天耕田很辛苦,赚了一点点钱,又舍不得穿,又舍不得吃。一分一分全部存起来,慢慢地有了一点钱,他就做了一根金条,黄金的,拿了一个陶瓷的罐子装。慢慢地存够了一罐子的黄金,他就很高兴了。马上在那个床底下挖了一个坑,将那罐黄金埋下去。每一天在睡觉前都往床底下看一看,哎,那罐黄金还在,很高兴,很欢喜,心满意足地睡觉了。从来都是很辛苦的,从来都不享受,慢慢地一辈子就存了七罐子的黄金,七罐黄金都没有用过一分钱,很执著。 后来他死了。死了以后他不舍得那些黄金,这一辈子没用过一分钱,所以很怕别人偷了他的黄金,起了一个嗔恨心,马上转世投胎做了一条大蛇,就守住这间房子,所以那些人就不敢进去了。他一辈子很吝啬,一辈子一分钱都舍不得用,又不娶老婆,什么都不做,自己就把那个钱存起来。所以一个人死了没人埋,而且变了一条蛇,就没人敢走过去,慢慢这个房子就倒塌了。每一天这条蛇就绕着这个房子爬一圈,爬了之后就在那埋黄金的地方上面盘著,守住那七罐黄金,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第二辈子那个贪和嗔恨心,贪那个黄金,嗔恨那些人来偷来抢都是有的,所以第二世又做回了蛇。连续做了七辈子,都是蛇。 终于第七辈子觉悟过来了,他想了想,哎呀,我都是没智慧啊,你看看,为了这七罐黄金,我又用不着,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我又做回蛇了,这样辛苦。 他觉悟过来之后,他就爬出去,爬到大路边,刚刚看到一个人走过来,马上就叫:「喂,先生。」 那个人周围看一看,哎,奇怪,周围没有人,为什么会有人说话,这么奇怪,周围是没有人。这条蛇就主动爬出来,昂起那个头:「哎,是我在跟你说话。」 那个人很害怕,是条蛇在跟我说话。 这条蛇就跟他说:「你不用害怕,我想求你帮个忙。」 这条蛇很奇怪,这条蛇在求我帮忙,而且还会说人话。 「好啊,你有什么要求呢?我怎么可以帮到你呢?」 这条蛇就说:「我有七罐子黄金,我想将这其中的六罐子供养三宝,供养寺院,另外一罐子作为报答你的,你帮我做了这件事。」 他说:「好啊,但是我很怕你,你是条蛇,我怎么带你过去啊?」 「很简单。这样吧,你去带回两个箩筐过来,一头放七罐黄金,另外一头就放我吧。我主动爬下去,那个盖子盖起来,密封起来,我绝对不会爬出来,绝对不会伤害到你。」 那人说:「好。」 真的去到寺院,寺院的住持、法师就帮这条蛇诵经回向。为就满足它的心愿,住持就请多个人,拿着那个箩筐,每一个法师面前走一走,那个蛇,蛇头点一点,好像礼拜法师,每个法师都拜一拜。帮它的那个人觉得很感动,你看那条蛇都有这样子的善心,那我都愿意把我这个黄金都供养三宝。 你看看,它起了这个贪念,世间财产不肯放手,将来去哪里。最好不要像蛇这样,守住你前世的财产。你再差一点的话,你就去到什么地方呢?饿鬼道、地狱道。你贪这个世间的财产不肯放手,将来阎罗王来抓你,你就逃不掉的,样样都不要贪。 有些人说:「我很喜欢吃面包,如果有面包吃的话,我就多吃几个,其他东西我就不吃了。」如果你一辈子都保持这种贪恋,你喜欢吃面包的这种习气,下一辈子你真的每天、每餐、每时都吃面包,你做一条面包虫,天天在面包里面。所以要改自己的习气,什么你都不要贪,什么你都不要执著。 有些人说:「世间财产我就不执著,但是我很舍不得感情,夫妻感情我舍不得。虽然我学佛,但是我先生对我很好,希望我们来生可以再做夫妻。」有没有这个机会,很难说啦。 有些人说;「我对这些都不是很注重,但是我就舍不得孙子,我的孙子真的很乖。我宁愿不去西方极乐世界都不要紧,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我这个乖孙子,所以我要照顾我这个孙子。」如果你有这个执著心,你执著感情,你都很麻烦的。 在梁朝,梁武帝那个时代,有一个国师,宝志国师,这个宝志国师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有一天他在南京一条大街上走,刚好有一户人家办婚礼。主人家很欢喜见到他,「哎呀,国师,真的很好运,我哪里来的运气呢,国师刚好来到,我的儿子今天结婚,无论如何请国师赏脸,来坐一坐。」 国师说:「好。」 恒顺众生。进去了,摆满了很多桌子,很多人在饮酒吃肉。国师看了看,他就说了一首偈子,好奇怪啊,好奇怪,连着说了三件奇怪的事。 第一件事,「孙子娶祖母,六亲锅里煮。」 什么意思呢?现在办喜酒的这些肉,动物,都是他前世的父母、眷属,做了恶业堕落到恶道,因为跟他的缘份比较近,所以才有机会被他买到,买来办酒席,所以六亲锅里煮。猪羊在酒席上面饮酒,他现在做亲戚的人呢,以前都曾经在恶道中间,那个罪业消了,现在来到人道。 孙子为什么会娶祖母呢?因为祖母在要死的时候,那个乖孙子刚好两岁,祖母什么都可以放下,一切我都可以放下,都不理,但是我的孙子太小了,我死了谁照顾他呢?临终一念就是这个念头,照顾他的孙子。所以马上就心想事成,马上就投胎在附近,做回一个女身,做回一个女子。怀孕怀了十个月,生下来,比她前生的乖孙子小了三岁。 因为有缘份 ,她前生想照顾她的孙子,所以第二世她就做了她前生孙子的妻子。所以你不要太执著了,你执著感情就很难说了,你舍不得你的乖孙,你将来差不多临终一念,你这样的想法,你都可能有这样的机会,这样就颠倒乱套了。所以,不可以执著感情的,你执著感情没有智慧的,什么都不可以执著的。 你做功德,你修行都不可以执著。你如果修行执著的话,都会成为你的障碍。你觉得我修行很高,你很高吗?你有这个念头就不高了。为什么呢?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昨晚说的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就是因为有我相,有我慢心,所以执著,执著于自己修行的功德,所以就生人面疮,所以什么都不可以执著。 有一些人很执著的。有些居士去到寺院做很小的功德都很执著,买一台风扇供养寺院,那台风扇,五个人买的,每一片叶子上面写一个名,写一个名字放上面,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个风扇是他买的。这样子,我就很替他担心啦,风扇在转、转、转,他的名字跟着转、转、转。那个人身体很健康,这样转他都不会头晕。所以不应该执著。我们那些居士做功德,有时很执著,产生很多笑话。所以不可以有执著心,有执著心你就没智慧了。 所以,大家要明白,怎么样修戒定慧呢?不起心,不动念,来修禅定;不分别,不执著,修智慧。 这样呢,是我们所讲的第三种开发智慧的方法,第三种开发智慧的方法就是勤修戒定慧。


上一篇:学习三维制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