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永乐大钟?
在对放置于大钟寺的永乐大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考证后,科研工作者们将当年大钟的铸造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还原。他们指出,明代的能工巧匠们对于陶范法的运用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工匠们首先营造了一个较大的制造场地,用以制造大钟的主体。他们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按照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制出以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之后将其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出车刮板膜,作为大钟的内范;在外范四周工匠们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以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工匠们运用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4个浇铸口均位于钟钮旁边不易觉察的位置上;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永乐大钟大钟的主体完成后,就要进行另一道工序——冷却。冷却是大钟铸造中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其对冷却速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冷却速度过快就会造成钟体炸裂,前功尽弃,使大钟成为无用的哑钟。为此,永乐大钟的制造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铸钟坑中没有熄灭的地火和流焰,将其作为一个天然的冷却系统,确保了大钟的顺利降温,最终完成大钟的基本铸造程序。大钟完成后,就是安装可以将其悬挂固定的蒲牢,即承重的钟钮。为了能够悬住重达数十吨的大钟,工匠们在钟钮中间巧妙地加入了钢芯。他们先用失蜡法将钟钮煮好,放在内范外范间的指定位置,让其与钟体一起受热浇筑,和大钟完美融合在一起,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薄牢生根般的4个末端一律膨大成球状,确保大钟吊起后永远不会拔出和滑脱。明代永乐大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已经有了现代工业的规模和气势。在中国历史中,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其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还要古老,内在的文化意义也更为深远。古钟既可作为打击乐器、演奏乐器,也可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威严,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古钟也被作为佛教法器。永乐大钟,就是一口集我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巨钟。关于其铸造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人根据清人沈德潜和乾隆皇帝关于“凭仗佛力消黑业”和“忏悔讵赖佛寺钟”的诗句推断认为,明成祖铸钟是为自己在篡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过于残暴的行为做忏悔;也有人认为明成祖是为抒发“惟愿国泰民安乐”的美好心愿;一说明成祖以钟弘扬佛法;另外还有人认为明成祖是在纪念迁都,炫耀功绩。永乐大钟展示了中国明代工艺技术的先进水平,是寓政治于佛教的成功典范。今日大钟寺的正门
永乐大钟是谁的专属?
皇帝朱棣的,建造于明朝永乐年间。永乐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觉生寺(今称大钟寺)。铜钟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铜钟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铅1.12%,为泥范铸造。扩展资料永乐年间,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更加拓展和稳固,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皇帝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乐大钟百度百科——永乐
“永乐大钟”的特点是什么?
明代皇家设有“铸冶局”,专制御用器皿及兵器。民间有行业作坊,制造日用品和工具。酒具、香炉、烛台等极为普遍。大型的有“永乐大钟”(北京大钟寺)重44.6吨。名艺人石叟的“嵌银丝观音铜像”、“金银花八方铜盖碗”(北京历史博物馆藏),从炼铜到器型纹饰,均极工巧。“菊花瓣铜盘”、“铜葫芦瓶”(故宫藏品),亦见技艺。最突出的是“宣德炉”、“景泰蓝”和金银器,极富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