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

时间:2025-01-25 14:22:53编辑:阿奇

亨廷顿是谁

  一个大师级人物的陨落——塞缪尔·亨廷顿


  美国哈佛大学网站27日发表声明,国际政治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24日辞世。

  亨廷顿18岁毕业于耶鲁大学,23岁时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直到2007年退休。他1996年问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被翻译成39种文字,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另外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都是研究者的必读书籍。

  《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不幸的是,世界过去10多年发生的一切冲突和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即将形成的冲突,的确是按照大师描绘的图景展开的。冲突背后的决定性力量并不是简单的国家利益,而是隐藏在国家利益之后的民族的、文化的特有本质。

  我们了解任何一种文明都具有排它性,同时也具有兼容性,不同的是在在不同发展阶段,文明表现出来的可能是排他性强一点,这种文明就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反之如果是兼容性强一点,那么这种文明就会吸收其他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某种文明如果不能在与其他文明的共处中仍然保存自己的独有的特质,毫无疑问,就会被其他文明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文明的互动必然然随着冲突与整合,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明必然具有先天的内在独特性,同时也能在与其他文明的冲撞互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独特性。不遑其他,中华文明渊源至今,古老又常新,就是例证。

  赞同亨老的人很多,非议他老人家观点的也很多。不过,我们确信的是他老人家为我们在寻找规律和真理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满意请采纳。


亨廷顿的个人简介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又译赛缪尔·杭廷顿,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亨廷顿早年是文武关系研究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的奠基者。后来,他对美国移民问题的看法亦广受学界关注。

亨廷顿简介

职业:政治科学家和总统顾问 国籍:美国人 为什么出名:以其1993年的理论“文明冲突”而闻名,该理论认为未来的战争不会在国家之间打,但在不同文化之间, *** 教将成为西方统治世界的最大障碍。尽管亨廷顿和“文明冲突”理论广受质疑,但它帮助塑造了许多美国政治家、学者和公民的世界观。亨廷顿也是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和吉米·卡特的政策顾问。 出生于1927年4月18日出生地:美国纽约市 一代:中国最伟大的一代十二生肖:兔星星座:白羊座 死亡时间:12月24日,2008年(81岁) 在Facebook上分享在Twitter上分享著名美国人CherA.E.DouglassA.J.FoytAaron BurrAaron CoplandAaron Paul


亨廷顿的生平经历

亨廷顿1927年4月18日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其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扒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16岁高中毕业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岁时便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加入美国军队。之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完成其博士论文并取得学位,这一年他23岁。此后他开始在哈佛执教,直至去世。自1950年开始他便是哈佛大学政府学院的高级成员。1959年至1962年期间他曾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亨廷顿在哈佛大学任教58年。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为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亨廷顿以此为由头写作出版了处女作——《士兵与国家:军民关系的理论与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此书自1957年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仍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关于美国国内军事关系的著作。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而作者本人也不得不暂时逃出哈佛暂避风头。在上世纪60年代,他凭《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而享有盛誉。此书挑战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中的教条:经济和社会进步会给刚刚脱离殖民主义统治的独立国家带来政治稳定。越南战争打破了亨廷顿平静的校园生活。作为美国国务院的谋士,他在1968年撰写了一篇长达百页的关于越南战争的报告,提出了在南越推行合村并寨的“战略村计划”并抨击了当时美国政府的战略。这些主张自然是左右不讨好,所以难怪他的办公室会被人焚烧,他被人骂做“战犯”了!1977年至1978年间,他参与了白宫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过程并协调各项相关政策。他于1993年发表文章,讲述后冷战时期的暴力冲突。亨廷顿之后将有关理论,辑录成影响深远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籍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然而,“9·11”事件却使人们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亨廷顿那里,尽管人们无法甘心接受他的观点和结论,但是在心底里还是忍不住会暗自佩服这个老头子目光的敏锐和思想的鲜活。“9·11”事件后他又撰写出版了《我们是谁?》(Who are we?),针对美国的移民问题大发议论,同样引起一片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代表了亨廷顿著作和文章的宿命:甫一问世便饱受争议,与各种奖项无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才会被广泛但又是勉强地接受。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弗朗西斯·福山、扎卡里亚(《新闻周刊》编辑)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十七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毫无疑问,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的亨廷顿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亨廷顿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

上一篇:化妆品免费试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