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教案设计 《回声》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下面是我整理的《回声》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回声} 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 呱 哩 圈 纹 碰 返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师:一起读! 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师:请大家齐读。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 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 4.读词语。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你还会读吗?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读这些词,如果你的同桌还读不准的,请你帮帮他!一起读读! 5.了解“返回” 师:最后一个词“返回”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吧!(齐读) 6.读词、句子(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师:大家看“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你会读吗?你读,你读。师:这就是一圈圈波纹,一起读。师:(电脑屏幕用鼠标点)现在老师把词语放进句子里,你还会读吗?自己练一练。请你读!师边做动作,边读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请大家带着动作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同学们生字宝宝我们已经掌握了,那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呀? 2.师: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他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呀? 3.师:是呀!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呢? 师:你能不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请你来!师:我听到他读得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是呀!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注明:师引读,点击屏幕。 师:这时桥洞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师轻读)“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小青蛙紧接着又问? 师:“你是谁?你在哪儿?” 2.师:(出示这句话:呱呱呱,多好看哪!)仔细看,这句的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呀?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师:那我们一起来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谁再来读读?他读得真高兴呀,我们再来读读! 师:(出示这句话:你是谁?你在哪儿?)这句是什么标点符号呢?师:那该怎么问呢?请你来!(我们在读问句的时候,要稍微地往上扬一点,像老师这样,){范读}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3.师: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小青蛙这时听到有一只青蛙在学他说话,他心里会感到怎样?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于是,他就去问?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我听到他读出了那种奇怪的感觉。我们也一起来奇怪地问问吧! (四)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师: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同学们,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这时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读读第四自然段,再来填一填吧。师:谁来填?师:我们一起读。 (2)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河水是怎样变化的吧? (3)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我听到你的碰字字音读得比较重。 师:谁再来读?你的荡字也读得比较重了。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吧! (4)师:是呀,石子一扔,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水的波纹{板书:水波}碰{板书:碰}到了?{板书:河岸}又怎么样?(师边做动作演示){板书:荡} (5)师:我们再来读读这河水的变化吧,会做动作的同学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还有什么波纹也跟河水的波纹一样呢?读读第五自然段,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师:请你说!你找到了什么?(生:声音的波纹) (2)师:哦,声音的波纹,那声音的波纹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填空: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师:请你来填!师:一起读。 (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感受下小青蛙的回声吧! (4)师: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5)师:是呀,声音的波纹{板书:声波}碰{板书:碰}到了?(生:桥洞的石壁){板书: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返}。(手演示)这样我们的耳朵就听到回声了。(一只手指着耳朵)这就是回声。(手指着板书课题) (6)师:声音的波纹可真有趣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恩,我听到你的返字读得比较重,大家再来读读吧! (7)师:是呀,这就是回声,青蛙妈妈就是想把这个道理告诉小青蛙的,我们把青蛙妈妈说的话读一读吧! (8)师:小青蛙明白了回声,高兴得一蹦老高,说:“(生: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师:妈妈笑着点点头。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师: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生: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生:多好玩啊!)” (2)师:小青蛙懂得了道理,多高兴呀!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小青蛙,高兴地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学写生字 (一)学“影”字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也和小青蛙一样,带着欢快的心情来学写两个生字吧!看到“影”字。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呀?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呀?这个三撇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部首,我们仔细观察写这三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呀?要注意这三撇起笔在同一条线上。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还要注意左边要写得比较(生:宽)右边写得比较(生:窄),(师:加上手势)这就叫左宽右窄。 (二)学“游”字 1.看看这个字,游的左边是?(生三点水),中间是?(生方),右边是?(生撇,横,子,)老师有个好方法来记这个字:大人带着孩子到一个方方的池塘里游泳。 2.这就是什么字呀?闭上眼睛记一记,记住了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书空)小手拿出来。预备齐,点(生继续读)。(师生一起写,师注意面对学生书空)同学们注意这三个部件要写得瘦长一些。 3.下面老师把两个字送进田字格!{板书“影和游”}请你们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现在你们也把这两个字送进田字格里吧,描一个,写一个。(师范写“影和游”,生描和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学生作业展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某的影字三撇的起笔在同一条直线上,(用笔指着书上)整个字摆在田字格的正中央,而且写得左边宽右边窄。哎呀,真棒!打钩。 5.这个学生的游字三个部件写得瘦长,而且挨得很紧,像一家人,真不错!打钩。 五、拓展 1.师:同学们,生字我们就学到这,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回声》,平时你们听到过回声吗?(生:听到过)你们是在哪听到的呢? 2.师小结:除了回声,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用你们的眼睛,用你们的心到生活中去发现吧。 3.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读懂了课文,还学写了两个生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剩余的生字,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回声的课本教案
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小时候,很喜欢钻到空房子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然后就能听到回声;在享受那令人莫名而兴奋的空谷回响的同时,总有一股好奇劲儿:“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得到的回答更加令人兴奋而莫名:“你是谁—谁—谁──谁在学我说话—话—话──”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也一样,他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这篇科学童话是否也把您带回那充满童趣的孩提时代?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诵读,重温一下那美妙的旧梦吧!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识字写字1.识字。本课生字较少,也比较简单好认。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为了巩固生字的认读,可以把下面的短文印发给学生朗读。文中不仅包含了本课的六个生字,还嵌入了几个需要写的字,有利于巩固认读。《调皮的聪聪》聪聪很聪明,但有时候也很调皮。有一天,聪聪来到张爷爷的鱼塘边,发现张爷爷回家吃饭了,他就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他想:可能是石头太小。于是,他又找到一块大石头,准备往里扔。这时候,张爷爷回来了。聪聪很害怕,就对张爷爷说:“我在向青蛙妈妈学习哩!”张爷爷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笑着说:“小调皮!这是鱼塘,一不准游泳,二不准向里边扔石头,快回家吧!下次再让我看见,可不会放过你。”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2.写字。(1)观察。①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②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2)示范指导。①范写“纹、影、倒、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②讲解要点:“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3)学生临写。①闭目静坐五秒钟,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睁眼、正确握笔、摆好坐姿。②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写得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③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二)朗读感悟童话是孩子们最爱读的。本课采用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回声的知识,只要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就行了,不要细讲科学知识,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朗读课文和词句训练上。板书课题后,不必向学生解释回声,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或者老师设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课上,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然后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误,读到正确、流利为止。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可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1.带着问题默读: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句子画下来。2.实验演示,突破难点。(下面的实验可以做成课件,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口述完毕,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四、五段,并指导学生画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捡、扔、碰)加以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时,建议老师们注意两点。(1)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变化的,要读出变化的语气。如,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速度稍慢些。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调,读出惊讶的语气。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2)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他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放慢。最后,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自编自演课本剧。(三)实践活动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2.到山谷或者空旷的房子内叫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片断:第四、五段教学教学思路:实验演示,突破难点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2.演示解疑。(课件或投影)(1)观察水的变化。(2)口述水的变化。(3)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4)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3.朗读感悟第五段。(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1.回声是山谷中或者大厅内常有的一种物理现象。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再度被听到的声音。2.声波是指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一般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有反射和折射现象。声波也叫音波。“声音的波纹”是声波的浅显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