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备好一堂课

时间:2025-01-28 15:29:38编辑:阿奇

语文老师怎么备课、上课

        全国统编教材之后,很多语文老师都找不到教学的方法和关键,有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基本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就想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结果发现不是很理想,虽然我不是教语文的,对于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我来说,还是想涉及语文领域,以下是我听魏智渊老师讲如何上好语文课的收获。

      一年级教的是识字、写字,写字重点是规范,很多人认为练习书法会让孩子的字写得很好,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练习书法并不能促使孩子把字写好。,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我们学生日常写字是需要规范的,二年级和三年级是训练孩子写字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的字就很难练好。一年级对于小孩不宜要求过高,因为孩子的肌肉不够发达。只要能写,写得过得去就可以了。更不宜因写字不好而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南明教育所用的是自元十识字法,各自的最小单位是什么?不是笔画,而是字元字立理。

      朗读:传统的学校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朗读的形式主义,就是我们常说的“把一个菜谱也能朗读的催人泪下。”,也就是说他的朗读确脱离了文本内容,你一定要意识到教朗读不是教声音,教朗读就是教理解。朗读本质上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内容选择合宜的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和形式脱离开来,朗读就会出现问题。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重对文本类型的判定。我们的朗读可以做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我们可还可以让朗读“有风格”。对文本进行鉴别,是因为不同的文本对朗读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读一个儿歌童谣你就不能有感情。一些文本就不适合有感情的朗读,比如像说明文,如你到一个工厂里去了解一下产品,技术员向你有感情的朗读说明书你就会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不要过早地训练孩子的“朗诵腔”,那样会非常糟糕。有很多人把朗读腔带到了演讲里面。如激励演讲,怎么会有抒情的腔调呢?阐述沈明一个观点,需要抒情吗?适合朗诵的文本,你才能够进一步的鉴别。有些文本是抒情性的,他对朗诵的要求就比较高,有些是戏剧性的,他对朗诵的要求也很高。对话的戏剧性朗读和优美的文学性朗读对朗读的要求又不一样,不一样的朗读要求代表了孩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地段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是:孩子朗读太少了,老师分析太多。所以低段老师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朗读,首先要读熟,甚至背下来,这是语言积累。我们要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让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后,看到不同的文本能够熟练的进行自动化的朗读去处理它,这也是为中高段的演讲,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写字要规范。三、识字要教到位要过关。如果低段把这三件事都做好了,那核心的任务就把握住了。

        中高段:首先,我们要知道中高段的语文到底要教什么,那么我们一定要研读语文的课程标准,要看一看课程标准的结构,因为今天的语文要素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没有跳出课程标准的空间。课程标准里面有几个关键——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需要具备一些核心能力,那么这些核心能力都被化为螺旋式上升的语文要素和写作要素,这是对课程标准本身的具体化。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的阅读、写作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把语文的核心素养化解为语文要素。是要掌握这些核心素养,需要一些准备性的知识。哪些是核心素养的准备性知识呢?我们发现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语文知识(标点、语法、结构、修辞、拓展、延伸),只有会识字写字,我们才能够实现“读写”,读写的目的最终是要服务于人文主题。

        把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核心素养而学的准备性知识——准备性学习;一类似核心学习既是针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一类是指向人类人文主题的学习。这就要求基础知识清单化,语文要素问题化,人文主题生命化,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语文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一结节课的重心是什么?是语文要素。要好很多错误,差很多错误,为什么呢?唉呀,我们这个中国人做事情容易大,问题简单化,比如说是我们会强调,大家都要去学杜郎口,所有东西都要自学,结果成功了吗?教学内容里面涉及的不同类别的知识,它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不能够拿任何一把锤子去敲所有的知识,你能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我们在里清语文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要素是最难的,读写要素是最难的,把读写要素搞清楚是很难的。把读写要素搞清楚之后,把它问题化是更难的,不过这是语文教学中真正要突破的核心。语文要素问题化说的意思就是我们让孩子掌握任何一个语文要素,我们必须基于文本提出一个好问题,问题起得恰当,一节课就照亮了,要素就活了;问题提的不恰当,要素就死了,就给孩子灌输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接受。

    对于具体教学,教学的要害在哪里?我们手头就要有几种工具,第1种工具就是“过关制”——就是说基础知识列为清单,然后采取过关的方式让孩子逐一突破,都要过关,都要达到标准。今天的问题就是我们只教、不训练、不反馈,其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得到扎实的训练,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成熟的教辅资源。我们要把孩子真真正正掌握的东西识别出来,再进行过关这一关卡,但是这里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比如小学语文里古诗词不要简单的让孩子背默,一定要讲清楚意思,在理解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默写。甚至把字词的理解纳入到考核当中去,这对孩子长期训练是有好处的。只要识别出错误,就要让孩子写在书上,尽量不去用笔记本。因为孩子不会去看笔记的,但孩子一定会看书。在过关这一项,我们不能做到课课清、堂堂清,但我们至少要做到周周清。

  第二,要训练孩子的预习意识,重点是熟读课文。一二年级不要让孩子用学习单,在第2天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让孩子提前熟读课文,利于第2天的听课。在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上学期,一定要训练孩子真正的预习意识。使用预习单,预习单的结构跟三类目标的结构是一致的。预习单的结构就是你上课的流程。鸡蛋里要有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就是a类目标,第二部分针对的是B类目标。,三部分针对的是C类目标。预习单一般设置为15~20分钟长度。但如果讲鲁迅的文章,你预习单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也没有问题。20分钟的预习单可以让孩子前一天做,也可以放到课堂上做。训练期间放在课堂上是最好的,但是20分钟的时间一般孩子都做不完,因为预习单本身就不是让孩子做完的。然后老师上课的时候80%的时间是对预习单的回应,就是教学一致原则,这种原则让教学走向高效和深度。

    教学真正的重点还是针对语文要素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有没有我没有抵达根本?问题设计有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问题设计有没有跟孩子的生命生活产生关联,这是评价一个老师高下水平的关键尺度,也是教学成败的观念,如果你感觉到你没有办法准确把握,没有办法准确设计,你就紧扣课后题,把课后题当成核心问题基本上是错不了的。

    怎么教写作?

      低段的写作中段的写作和高段的写作要求是不一样的。低段写作重想象,中段写作重写实,高段重综合。所以我们发现中段三四年级说明文比较多,强调观察。就像绘画一样,低段画儿童画,中段画素描,注重基本功练习,中段重“段”的训练。写作是技能能训练,凡是技能训练,1万小时理论都是可用的,作文教学利用的是刻意练习的原理,所以作文要刻意练习。作文的高效训练是会带来所有孩子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不是个别孩子。写作的核心在于训练目标的确定。我们的写作训练分为两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基本要求,每一篇文章都一样,主要是规范书写和标点符号,要持之以恒的规范。二个层次是核心要素,一次的训练点都要对单元的要素进行分解,把它转化为可监控可示范和反馈和修改的训练点,把握住这个原则之后,坚定不移地以修改为核心。不要写了就算了,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每一篇作文都修改成合格作文。不断的修改和反馈,越机械越有效。我们语文老师大多数太过于看中修辞和好词好句,而美国的语文老师关注的是要素,因为要素表现出来的是思维。其实,不应该去关注修辞和好词好句,要的是骨架好、骨架逻辑对。所以那种思维训练、那种框架感、那种写作要素的落实才是训练的关键。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第一节课讲什么?

可以讲历史,“语文”的起源。一方面通过历史轶事趣闻(自行百度)吸引学生对该学科(课程)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凸显自己的学术专业性及知识面,获得学生认同的同时,诱发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和学习兴趣。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也可以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名称由来“语文”的语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缩略为“语文”一词出现19世纪80年代。 [1]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国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故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魏冰心、程其保、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大量使用“语文”一词,当时已经出现“语文课程”的说法(《在母语课程的源流中重新审视课程的目标取向》),叶夏二人亦开始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

怎样备好一堂课?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1. 首先,教者要博览与本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教学大纲,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其它资料,并能掌握,从而使教者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轻松地给学生一勺水。
2. 确定本堂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一课一得,因而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① 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相对的独立性
② 基本符合教学进度要求
③ 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3. 找出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确定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案。
4. 结合本节学习内容,思考好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废止注入式、消灭一言堂、满堂灌,使用启发式,尽量采用发现法教学。
5. 完整地书写好教案。这就包括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引入、讲授新课、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下的新教师备课要求写详案。
6. 对本堂课各个环节教学时间作一个初步的规划和估算。为了做到心中有底,刚上讲台的老师最好在上课之前自己进行一次试讲。
7. 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用品,器材及示范的模型。
8. 选择好课堂练习题及课外作业题。为了把题目选恰当,教者必须把教材练习与本堂课有关的题目先自己做一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题目,根据学生程度不一的实际情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了使潜能生“受得了”,优等生“吃得饱”,可按作业题难易的层次分必作题、选作题。
9. 做好作业讲评的准备。在批阅上堂课的学生作业时,若发现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同性问题,或与重要概念公式相关的问题,教者要准备讲评。
10. 作好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规划好黑板上书写的内容,保证重点、难点内容放在黑板的正中央,尽量做到一节课不要抹黑板。
二、 上好一堂课是每一位老师综合能力的检验.
讲台虽小,却是我们每位老师表演的舞台。为了把每一堂课演成丰富多彩且又是能被学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节目,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下一番苦功夫,花一番大力气。具体说来,要特别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 搞好新课的引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恰如其分地导入本堂新学内容,这是教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数学课常用的方法有:
① 实例引入,然后上升到概念
② 用例证法罗列现象,找出规律,导出公式
③ 先用贴切的比喻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导入理性认识
④ 先复习已学过的与本堂相关的知识为本堂的教学埋下伏笔。
新课的引入,最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份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集中思维,有利于下一步重点内容的讲述。
2. 突出重点。如果新课的导入是序幕的话,那么重点内容的教学就是戏的高潮,这一部份内容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维,要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形成一个思维的高潮。这时,上课的老师精神要振奋,讲述要清晰,语言要精炼,比喻要贴切。关键之处,最好以姿势助说话,以提高学生注意力。重点的概念、公式既要推理又要板


如何备好一节课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1. 首先,教者要博览与本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教学大纲,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其它资料,并能掌握,从而使教者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轻松地给学生一勺水。2. 确定本堂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一课一得,因而确定的基本原则是:① 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相对的独立性② 基本符合教学进度要求③ 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3. 找出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确定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案。4. 结合本节学习内容,思考好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废止注入式、消灭一言堂、满堂灌,使用启发式,尽量采用发现法教学。5. 完整地书写好教案。这就包括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引入、讲授新课、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下的新教师备课要求写详案。

上一篇:杏树学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