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时间:2025-01-28 19:45:45编辑:阿奇

魏源与晚清学风 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是怎样的

“经世致用”是晚清学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魏源是提出和主张“经世致用”,因此魏源是晚清学风的倡导者和弘扬者。
魏源根据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理论,然后又将他们的思想跟现如今的现实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的晚清思想学风。
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注重实用的治学原则。他认为,经世之学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术与政治相结合,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和解决方案。他认为乾嘉学风以及严重脱离了现实,因此要废除。
经世致用的第二点就是提出一些“五十”“革新”的强国措施。根据这一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这些政策后来实践证明都是可行的。
经世致用的第三点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对外政策。由于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了列强的欺负。魏源就主张向西方学习,用西方的技术制约西方。
魏源与晚清学风,是晚清没落时期曾一闪而过的光芒。
从政治上来说,他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个理论指导了中国之后进行的洋务运动。虽然魏源不是清朝的高级官员,但是魏源在从政期间清廉公正,勤奋民。当他看到清朝统治腐败,官僚黑暗的时候,毅然决然辞官。魏源是中国近代化改革过程中的先行者。他主张政治改革,引技术、强国防、促发展,努力让中国不受外族欺负。


魏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与晚清学风有何关系

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魏源的地位不可忽视。魏源的思想主张,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概括地说,魏源认为:应将“经世致用”作为论学的宗旨,他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之变法主张,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此外,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为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新潮流的领跑者,这也是中国思想由传统转至近代的重要标志。魏源作为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与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变法改革,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 同时,他也重视经济方面的改革,认为革除弊端才能益于“国计民生”。鸦片战争前后,他据此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关于反侵略,魏源对于人民群众力量有一定的认识,于是提出“义民可用”主张。他认为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必将助力于对外来侵略的抵抗,但为使斗争有效,他反对“浪战”,主张“以守为战”。最是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来自于魏源将学习西方之“长技”提升至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高度这一事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流传至今。他指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抨击封建顽固派良莠不分,视全部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为“奇技淫巧”的无知行径。 对于西方的政治体制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称誉瑞士之“不设君位,不立王侯”,为“西方桃花源”。对于赋税问题,魏源亦提出了那个时代万万不能接受的观点。他指责于苛重税敛,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同时,他认为国家应利用赋税手段来保护工商业的发展。魏源的思想主张,影响了中国近代国运。魏源与晚清学风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经世致用”是晚清学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魏源是提出和主张“经世致用”,因此魏源是晚清学风的倡导者和弘扬者。道光咸丰年间,中国的学术思潮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乾嘉汉学思想的落后性越来越突出,西方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有所显现。在这种思想混乱的情况下,魏源等晚清一部分学者开启了“经世致用”思想宣传,这就是晚清思想。魏源根据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理论,然后又将他们的思想跟现如今的现实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的晚清思想学风。 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注重实用的治学原则。他认为,经世之学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术与政治相结合,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和解决方案。他认为乾嘉学风以及严重脱离了现实,因此要废除。经世致用的第二点就是提出一些“五十”“革新”的强国措施。根据这一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这些政策后来实践证明都是可行的。经世致用的第三点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对外政策。由于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了列强的欺负。魏源就主张向西方学习,用西方的技术制约西方。魏源与晚清学风,是晚清没落时期曾一闪而过的光芒。 魏源虽然是洋务运动理论思想的奠基人,但是魏源不是洋务派。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6年,而洋务运动是1860年以后才开始的,因此魏源的不是洋务派,那魏源是什么派呢魏源与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两个人都主张维护国家领土 *** 不受侵犯。且两个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因此魏源是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抵抗派,是鸦片战争以后兴起的一派人物。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虽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属于开明人士。他们的观点是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也主张向西方学习。这是对西方列强双重挑战的爱国主义的双重回应。也是中华民族近代时期民族特质最重要的标志。 地主阶级抵抗派的特点是一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另一方面有保留着厚重的封建色彩。他们启迪了中国人挣脱闭关锁国的压迫,敢于直面现实,仰望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观点的局限性,也是他们快速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他们的呼吁仅仅限于著书立说,在文字上启发国人,但并没有用实践来支撑他们的理论。同时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只是枪炮舰船等器物方面,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改革,因为他们最终要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地主阶级抵抗派虽然在历史的潮流中昙花一现,但是对于后世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魏源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兢兢业业廉政爱民的政治家。在他做官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故事。由于他一生清廉,没有过多的钱财,有一次甚至连回家安葬母亲的路费都没有。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46年的夏天,魏源的老母亲因病去世,按照清朝留下了的规矩,官员的父亲去世就必须去官守制。这时候的魏源,虽然是一方的父母官,但是他却穷的连装母亲棺材回老家安葬的路费都凑不出来,只能住到朋友家里,还向亲友借了不少的债。以至于魏源在给朋友的信中,都说这是他人生中最穷苦的时候。后来,魏源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最终凑齐路费,安全地将母亲的灵柩运回故乡。在起身离开东台县的时候,台州人民万人空巷,拭泪挥手送魏源,这种场景,是在令人感慨。魏源不仅廉政清明,还善于发现人才。他在东台县期间,遍访全县有才能的人,向朝廷举荐。 在东台县,有一个叫冯道立的人,对水利方面颇有研究。于是魏源就亲自登门拜访,对东台县的水利情况多有咨询。了解了冯道立的真才实学以后,魏源又向朝廷举荐。后来,冯道远在两江总督陆建瀛的推荐下参加了制科,最终举贤良方正,被授予承德郎。入仕以后,冯道远多次参加苏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这一点可以说明魏源有善于发现人才的能力。以上两则魏源的小故事,又再一次证明了他有着为国为民奉献的高尚品质。


魏源简介 魏源的简介

1、魏源--清代思想家,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七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九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

2、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3、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

4、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5、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6、道光九年(1829年),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时社会动乱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7、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来到南京即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购地建3进草堂,初始魏源为爱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边浅水处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长年居住此处,其名著《海国图志》即在此处撰写完成。其间,他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甚密。

8、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9、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10、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11、咸丰元年(1851年),魏源授高邮州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开创了什么?

魏源: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说起魏源,大家都不陌生,他学识渊博,才气纵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说起魏源,大家都不陌生,他学识渊博,才气纵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经世之才

魏源天赋聪颖,刻苦好学。嘉庆十九年(1814),他20岁第一次出湖南求学,一路上目睹天灾兵祸、黄河决堤以致民不聊生,感觉到清帝国已开始衰败,危机四伏。在北京三年,魏源广交师友,探讨学问,结识了陶澍、贺长龄、林则徐、刘逢禄、龚自珍等一时名士,师从刘逢禄习公羊学。道光二年(1822),参加顺天乡试,冠南籍,也就是获南方各省举人第一名。此后多年,魏源科举不利,直至52岁中进士。期间,曾入贺长龄、陶澍幕府,襄助公务,出谋划策。

漕运、盐法、河工、兵饷为有清一代大政,魏源于此均有创见。道光四年(1824),淮水决高堰,运河水竭,漕运不通。魏源作《筹漕篇》《钱漕更利弊》《上江苏巡抚陆公论海漕书》,提倡改用商船海运,助力海运漕粮从上海到天津的实现。

道光十一年(1831),魏源丁父忧南下,助力陶澍改革淮北盐政,创行票盐法,作《筹鹾篇》《淮北票盐记》,并带头示范经营,不仅推行了新法,自己还赚了一笔银子,在扬州兴建了一处园林——絜园。



魏源旧居,观宁摄

面对黄河屡溃、河务难治的现实,魏源陆续写出《筹河篇》《畿辅河渠议》《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论》《湖广水利论》等文章。这些论议,是魏源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带有强烈的经世意义,非醉心于故纸堆的腐儒可比。

魏源早年治王学,喜读史书,深悉汉学阃奥,亦曾究心于音韵训诂,然而面对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又感愤书生之无用,对汉学不惜加以猛烈攻击:

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苏州惠氏、江氏,常州臧氏、孙氏,嘉定钱氏,金坛段氏,高邮王氏,徽州戴氏、程氏,争治诂训音声,爪剖釽析,视国初昆山、常熟二顾及四明黄南雷、万季野、全谢山诸公,即皆摈为史学非经学,或谓宋学非汉学,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武进李申耆先生传》)
魏源还是一位编书快手,处理政务余暇,受贺长龄委托,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于道光六年(1826)编成《皇朝经世文编》,该书共120卷,以“存乎实用”为原则,旨在扭转当时知识分子不问政治、专事考据的学风。刊行后大受欢迎,供不应求,一印再印,风行数十年。后来成为同治中兴重臣的左宗棠,将此书视作“体用俱备,案头不可一日离”的有用之书,督促女婿多多研读。


上一篇:卡特里娜 哈利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