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是怎么划分的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地核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的结构只要是通过测定地震波波速的变化间接得出的,其中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位,半径约3470千米,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非常大,温度非常高,有4000~7000℃。由于地震横波在地核附近突然消失了,所以推测地核是由内核、外核构成,外核主要由熔融液态的铁镍金属组成,液态外核的定向流动可能与地磁场的形成有关,外核宽度大约为2270公里。内核是由铁镍金属组成的固体,半径为1200公里。所以地核里是没有岩浆的。人类目前钻得最深的地方也就只能达到十几公里,想要把地核中的物质挖上来分析一下是不现实的。不过,很多方面能够告诉我们地球内核的结构以及组成。最初,科学家通过观测地球对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反应,推断地球拥有一个由铁组成的稠密核心。随后科学家发现,地震波穿过地球中心的速度要比地幔慢得多,这表明地核中由存在液态部分。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度。地心也就是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地核是流动的金属海洋,旋转产生地球磁场,屏蔽太阳喷射的有害射线辐射。内地核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压力是大气层压力的400 万倍,可以把坚硬的金刚石压成黄油一样软。地心引力向各个方向拉伸,最终变成零重力。也就是说我们的地核多结构,不单单只有表面上那么简单。里面可以说是非常丰富有趣的。
地球里面是地壳地幔地核,但是科学家为什么不去研究地球里面到底是什么真相是什么世界?
从质量上看,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而已。地壳、地幔和地核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吗?通过地震波探测,人们发现,全部的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的。而地幔的组成则很复杂,在地幔的最上面,物质的性质与地壳类似,人们认为那里也是岩石的领地。于是,科学家将地壳和地幔的最上部合在一起,命名为“岩石圈”。 在岩石圈之下的地幔和地核,通过地震波,人们可以确定物质是固体还是液体,密度有多大。目前人们认为,由于地幔能够使地震波中的横波通过,因此是固体的。而地核就比较复杂,地球深度从2900千米到5000千米的外核部分,横波无法穿过,表现出液体的特点;5000千米以下直到地心,是固态的。按照地核的密度推测,那里似乎以金属铁、镍为主。地核是一个炽热无比的世界,温度可能高达7000摄氏度以上,虽然在地表,铁的熔点只有1535摄氏度,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地球心脏的铁却拒绝熔化。 由于越接近地心,压力越大,所以物质的性质与地表有很大差异。比如地幔物质,虽然它被认为是固态的,但是在强大的压力下,地幔物质也会表现出流体的性质。就好比我们平时使用的蜡,常温下是固态的,当温度稍微升高,或者压力大一些,蜡会变得很柔软,用手指轻轻一捏,蜡就变形了;温度继续升高,蜡将熔化为液体。所以,关于地球深处具体是什么物质,处于什么状态,科学界还众说纷纭,难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