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灵感”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学会8个生字,能理解“幽静”、“清幽”、“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⑵了解“知音”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可参考“高山流水”一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⑶通过合作学习,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⑵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他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照片、学生介绍贝多芬、出示文字、指名读。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揭题,读题。 三、据题提问 1、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提问。教师梳理。 ⑴《月光曲》是怎样的?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阳光曲》。它们会相同吗? ⑵《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2、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一起欣赏《月光曲》。请闭上眼睛。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 3、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第9自然段)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欣赏了《月光曲》,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 四、学习课文2~8自然段,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月光曲》动听吧?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呢?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一起探究吧!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传说,什么叫“传说”? (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 1、请自由朗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什么?哪些景,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 2、学生自读课文,找依据。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有个词叫“此情此景”,那就先讲“情”吧。) ⑴情(遇知音): 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 ②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这叫遇到了什么啊? (知音。) 什么叫“知音”?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会怎样? 指导好朗读。 而且这位“知音”不是一般的人。 (简单学习“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 ③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④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从这两个地方,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 (平民思想,同情穷人等。) ⑤小结: 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月光曲》的啊?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使得有着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那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 板书: 有感于知音 ⑵景(清幽、幽静): ①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A、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B、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小镇具有古典气息。河水清澈,湖面静谧。夜晚时分,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抱着轻松、闲适、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多么悠闲、惬意啊。) 板书: 莱茵河畔静夜图 C、“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高兴。) (“惊讶”?)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不是很正常吗?需要那么惊讶吗?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 D、理解“断断续续”: 正因为贝多芬好奇、疑惑,所以他就──走近茅屋。 ②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板书:“茅舍借月弹曲图”。) 五、借助板书小结课堂,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 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这个民间传说,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大师不愧为大师啊! 再读第9自然段,《月光曲》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又是怎样的旋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散步(听)谈话(同情)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贝多芬走近(弹)曲子(知音)创作《月光曲》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环境影响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 盲键粼缕恬汹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指名交流。 ⑵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同情激动 贝多芬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课文解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课文吧,课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月光曲》的课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解析: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解析: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解析: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4、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解析: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5、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解析: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