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问诊笔记
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为外邪侵袭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
(1)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2)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3)发热轻而恶风,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二)但寒不热只感觉冷而不发热,是寒证的特征性症状。为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所致。新病恶寒,因感受寒邪较重,或阴寒直中脏腑经络,阳气被遏所致,主实寒证。久病畏寒,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主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只觉发热而无怕冷之感,是热证的特征性症状。为阳盛或阴虚所致。1.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体温在39℃以上,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因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正邪相搏,阳热炽盛所致,属里实热证。2.潮热 定时发热,或定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日晡潮热:日晡申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由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又称阳明潮热。
(2)午后潮热:午后发热明显,身热不扬者,为湿遏热伏所致,属湿温潮热。
(3)午后或夜间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发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又称骨蒸潮热)等,系阴虚火旺所致,为阴虚潮热。
(4)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可见于气虚、阴虚及气郁等证。
(四)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常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正邪相争,互为进退所致,见于少阳病和疟疾,属半表半里证。
····························· ·····························
问汗
1.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的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因阴虚阳亢而生内热,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属阴虚证。若气阴两虚者,常自汗、盗汗并见。
3.绝汗在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的症状,故又称脱汗。若冷汗淋漓如水,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为阳气亡脱,津随气泄之象,属亡阳之汗;汗热而黏如油,伴躁扰烦渴,脉细数疾者,为内热逼涸竭之阴津外泄所致,属亡阴之汗。
4.战汗先见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安的佳兆;汗后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疾者,为邪胜正衰之危候。
····························· ·····························
问疼痛
(一)疼痛的性质
1.冷痛-属寒证。
2.灼痛-属热证。
3.走窜痛-属气滞证;或风胜行痹证。
4.固定痛-属血瘀证;或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5.胀痛-属气滞证。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
6.刺痛-属血瘀证。
7.重痛-属湿证。但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8.酸痛-属湿证。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或剧烈运动后肌肉疲劳引起。
9.绞痛-因有形实邪(如瘀血、蛔虫、结石等)闭阻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属实证、寒证。
10.空痛-属虚证。
11.隐痛-属虚证。
(二)疼痛的部位
1.头痛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
(1)部位: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者,为阳明经头痛。头部两侧疼痛者,为少阳经头痛。后头枕部疼痛连及项部者,为太阳经头痛。颠顶痛者,为厥阴经头痛。
(2)病程:病程短、头痛剧烈、痛无休止者,为外感所致,属实证。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者,为内伤头痛,多属虚证;亦有因肝阳上亢、痰浊上扰、瘀血阻滞所致者,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2.胸痛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多为心、肺、胃的病变。胸前“虚里”部位作痛,或心痛彻背,掣及左肩、左臂者,病在心。胸膺作痛,伴咳嗽者,病在肺。胸痛伴呕心,呕吐,消化不良,病在胃(以自己的经验加的)。
3.胁痛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与肝胆病变有密切关系,如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以及悬饮等病证。
4.胃脘痛上腹部、剑突下、胃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与胃的病证相关。进食后疼痛加剧者,为实证,可因寒、热、食积、气滞和瘀血等致胃失和降所致。进食后疼痛缓解者,为虚证,因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致胃失所养所致。
5.腹痛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整个腹部或局部疼痛的症状。大腹痛,指脐以上部位疼痛,为脾胃及肝胆病变。脐腹痛,指脐周围部位疼痛,为小肠和脾的病变。小腹痛,指脐下正中部位至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为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宫的病变。少腹痛,指小腹两侧部位疼痛,为肝经不畅或大肠的病变。
····························· ·····························
问头身胸腹
头晕,指自觉头脑旋晕的感觉,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
头晕胀痛,伴口苦易怒、舌红、脉弦数者,为肝火上炎所致。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伴痰多、苔腻者,为痰湿内阻所致。
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属瘀血阻滞所致。
头晕胀痛,头重脚轻,伴耳鸣目花,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每因恼怒而加剧者,为肝阳上亢证。
头晕面白,伴神疲体倦,舌淡脉细,每因劳累而加重者,为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所致。
····························· ·····························
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或如蛙叫,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因肝胆火盛、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及药毒损伤耳窍所致,属实证。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常因肾精亏虚、肝肾阴血亏虚、脾气亏虚等致耳窍失养所致,属虚证。
2.耳聋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新病耳暴聋,如棉塞耳者,因外邪或肝胆之火循经上扰所致,属实证。久病耳渐聋者,因精气虚衰,清窍失充所致,属虚证。
(二)问目目眩,俗称眼花,指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两眼发黑,眼冒金花,或眼前如有蚊绳飞动的症状。因常兼头晕,故合称为眩晕。
目眩,兼面赤、头胀、头痛、头重等,为风火上扰、痰湿上蒙、肝火上炎所致,属实证。
目眩,伴神疲、气短或头晕、耳鸣等,为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属虚证。
····························· ·····························
问睡眠
(一)失眠主要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伴心悸心烦、腰酸耳鸣者,为阴虚火旺证。伴多梦易醒、心悸、神疲、食少者,为心脾两虚证。失眠,伴多梦易惊、胆怯心悸者,为心虚胆怯证。以上三者多属阴精、气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属虚证。
失眠,伴心烦、口干、舌燥者,为心火炽盛证。失眠,伴急躁易怒、头胀头晕者,为肝郁化火证。失眠,伴胸闷心烦、泛恶嗳气者,为痰热内扰证。失眠,伴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者,为食滞胃脘证。以上四者因火邪、痰热、食积等所致,责在心、肝、胃,属实证。
(二)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脘痞肢重者,为痰湿困脾所致。饭后困倦嗜睡,伴纳呆腹胀、少气懒言者,为脾虚失运所致。
····························· ·····························
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渴多饮—多因律液耗伤,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润养所致,属燥证、热证。大渴喜冷饮,伴壮热、大汗出者,属里热证。口渴咽干,夜间尤甚,伴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者,属阴虚火旺证。口渴多饮,伴多尿、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由肺燥津伤,消烁肺胃肾之气阴所致。
2.渴不多饮口渴而不多饮,伴身热不扬、身重脘闷、苔黄腻者,属湿热证。口渴饮水不多,伴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热入营血证。口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属痰饮内停证。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紫斑者,属瘀血内阻证。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邪气影响脾胃功能,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久病食欲减退,食后腹胀,面黄肢倦,属脾胃虚弱证。食少纳呆,伴脘闷腹胀、身重、苔腻,属湿盛困脾证。纳呆少食,嗳腐食臭,脘腹胀闷者,为饮食不节,停滞胃腑所致,属食滞胃肠证。
2.厌食或称恶食,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昧的症状。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闷者,属食滞胃肠证。厌食油腻,伴胁肋灼热胀痛者,为湿热壅滞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属肝胆湿热证。孕妇若有厌食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其轻者多属妊娠早期的生理现象,但严重者可影响胎儿或并发多种疾病。
3.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消谷善饥,兼口干渴、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者,属胃火炽盛证。消欲善饥,形体反见消瘦,伴多饮、多尿者,属消渴病。4.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属胃阴虚证。此外,蛔虫内扰,亦可见饥而不欲食的症状。
(三)口味
1.口淡-属脾胃虚弱或寒湿困脾证。
2.口甜-属脾胃湿热证。
3.口黏腻-属湿证、痰饮证和食滞胃肠证。
4.口酸-属食滞胃肠证;或属肝胃不和证。
5.口涩-属燥证、热证。
6.口苦-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旺,属热证。
7.口咸为-肾虚,或寒水上泛,属肾虚、寒证。
····························· ·····························
问二便
(一)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兼见腹胀满拒按、壮热、舌红者,属肠热腑实证。便干,兼咽干、少苔者,属阴虚证。便秘,兼畏寒喜热者,属阳虚寒凝证。有便意,但临厕努挣难出,或大便难解,便后乏力者,因气虚传送无力所致,属脾肺气虚证。
(2)泄泻: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便臭如败卵,兼嗳腐酸臭者,因饮食所伤,属伤食证。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色黄糜秽臭,伴肛门灼热者,系感受湿热之邪所致,属大肠湿热证。腹痛作泄,泻后痛减,与情志有关者,属肝郁脾虚证。五更腹痛泄泻,泻后则安者,属脾肾阳虚证。便溏,兼纳少、腹胀者,属脾气虚证。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病久体弱见之,多为脾肾阳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属肝郁脾虚证。若大便先干后溏,属脾虚证。
(3)脓血便:多见于痢疾和肠癌,常因湿热疫毒等邪,积滞交阻肠道,肠络受损所致,属肠道湿热证。
(4)便血:指血自肛门排出,血随便出,或便血杂下,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便血的症状。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血色鲜红者,称“近血”,病在大肠、肛门,因风火湿热为病,属热证、实证,病较轻浅。便血血色暗红或紫黑,或色黑如柏油状者,称“远血”,病在小肠和胃脘,由饮食劳倦,损伤脏气,脏腑阴阳失调所致,病情深重,虚证居多。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自觉肛门有灼热的症状。因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下迫直肠所致。(2)里急后重:指排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而排出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频的症状。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3)肛门气坠:指肛门有下坠感觉,甚则脱肛的症状。属脾虚气陷证。
(二)小便
1.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者,因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属实证。久病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明显者,由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属虚证。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合称为癃闭。久病或年老,因肾阳气虚,气化不利所致者,属虚证;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败精阻滞,膀胱气化失司,尿路阻塞而成者,属实证。
2.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者,因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津直趋膀胱所致,属虚证、寒证。多尿、多饮而形体消瘦者,为消渴病。
(2)尿量减少:小便短少而赤者,因热盛津伤所致,属热证。小便量少,伴身体浮肿者,由脏腑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是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
(2)尿后余沥:因肾气虚弱所致,常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者。
(3)小便失禁: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溢出的症状。属肾气不固证。
(4)遗尿:俗称尿床,指成人或3岁以上小儿常于睡中不自主地排尿的症状。属肾气不固证。
····························· ·····························
当代十问歌(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
绪 论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如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圆翳内障等,都是病名。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还不可能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辨别,难以作出病名诊断。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对疾病怎样进行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作初步介绍。
(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医学的历以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证为症状者,亦有称病为证者。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诊断学主要是介绍历的各种辨证分类方法,以及由各种辨证方法综合而形成的辨证统一体系,辨证思维的技巧,常见证型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四)病案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如实地记录。
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瑞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候。所以《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又如早在《素问。五脏别论》便有“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之说,《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因而有人说,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都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而作出判别的。诊断疾病时,一定要注意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疾病的病情变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他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整体观念、相互联系,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和谐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否则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等,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整体审察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要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动状况,不仅应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 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只有广泛而详细的占有临床资料,才能为正确判断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检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时、地、人、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上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