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的发明过程是什么?
感光技术的结晶——1923年彩色胶片的发明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胶片忠实地记录着人类生活的片断,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美国柯达公司推动了彩色胶片的诞生与发展,柯达胶卷风靡全球。今天,无论在专业摄影还是家庭生活摄影中,人们都广泛地使用了彩色照片。在商场里,照相冲印店里,柯达、富士、乐凯等牌子的彩色胶卷随处可见。它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然而,你可知道彩色胶片是如何诞生的吗?胶片的诞生是在照相机发明之后。早在1826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已经出现了,是法国人尼普斯的“杰作”。它是从17世纪的一种便携式绘图仪器的暗箱“脱胎”而来的,看上去有些笨重。聪明的尼普斯对暗箱作了一番改造,加上镜头、光圈和毛玻璃,就制成了照相机。尼普斯用自制相机,在室外花了8小时曝光,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他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日光绘画”。之后,他与另一位发明家达盖尔共同发明了银板照相法,即将镶银的铜板放在一个盛碘的盘子上方,用碘的蒸气在铜板表面形成一层碘化银,因而成为感光板,经照相机曝光后,用加热的水银蒸气蒸这块板,感光后的碘化银凝聚水银蒸气,光越强,凝结得越多,于是在板上逐渐显出影像来,把板泡在盐溶液里即可制成永久性的相片。这或许是最初胶片的由来。五十多年后,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发明了一种可以感光的透明胶片,用作摄影的底片。关于彩色胶片的发明设想,最初由库恩·舒泽尔提出,限于技术不成熟而未能实现。此后,德国的几位科学家也陆续加入这方面的研究,但都功亏一篑,未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柯达彩色胶片诞生于1923年,它的发明者是L·戈德斯基和L·曼内斯。这两人在纽约上学时,对照相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起进行过许多实验。当曼内斯进入哈佛大学,戈德斯基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后,仍利用假期在一起研究,并开始考虑制造含有各种颜色的胶片。最初,他们研究了双层式多层彩色片,后来又改变方向,研究三层式多层彩色片,到1923年,终于制成了包含各种颜色的第一张照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米斯博士的帮助,解决了在显影时控制显影液扩散的方法,这对柯达彩色胶片的试制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1953年,在柯达研究所人员的协助下,曼内斯和戈德斯基找到了大批量生产柯达彩色胶片的方法。伊斯曼·柯达公司以“柯达克罗姆”的商品名经销这种产品。如今,柯达胶卷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商品,走进千家万户。随着专业摄影要求的提高,一些适合不同需求的高清晰度的胶片不断涌现。1982年2月,美国的柯达公司宣布一种新型照相感光材料——胶片盘诞生了。它是一张可以转动的胶片硬盘,略厚于传统胶片,用硬脂制成,由于它采用了新型感光乳剂,这种乳剂适用于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摄影,效果非常好。今天,无论在专业摄影还是在家庭生活摄影中,都广泛地使用了彩色胶卷。相片里记录的是生活的变迁,而一张薄薄的胶片,却是人类科学研究的结晶。
胶片什么时候发明的
世界闻名的大众摄影之父乔治·伊士曼,不但创造了柯达,还在1886年研制出了伊士曼胶卷,结束了用湿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历史。
以下为初期的发展史:
1878年,伊士曼发明了一种涂有一层干明胶的胶片,而在此之前,感光底片都是湿片。湿片片基涂了乳剂之后,必须趁其未干就得曝光和冲洗,而干片则在什么时候曝光和冲洗都可以。
1879年,伊士曼又发明了一台乳涂敷机,开始批量生产干片。干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摄影术的发展,摄影技术从此开始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1886年,伊士曼又研制出卷式感光胶卷,即“伊士曼胶卷”,结束了用湿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历史。
1892年,伊士曼把公司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1895年,柯达公司以卖价5美元的口袋式照相机投放市场,轰动了全世界——照相技术“面向大众化”之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1933年,研究出世界上第一个可利用两色冲晒程序的感光彩色胶片问世了。不久,他们进一步把感光片分作5层。从那以后,任何人都会使用柯达彩色胶卷拍照——冲印出色彩鲜艳的照片来。
以前胶片是怎么拍电影的
# 剪辑
顾名思义,就是把胶片剪切再粘贴。把不需要的胶片用剪刀剪掉,再贴到后面需要的地方。无非就是这些工作现在变成用电脑做罢了,原理是一样的。
# 特效
如果单单特效的话,玩过积木吗?放过烟花吗?把这些拍下来然后放大不就可以噜。但是题主说的“特效”是不是指转场?早期的影视作品其实是没有转场效果的……是直接硬切的……字幕以前没有电脑,但是有打字机呀!用打字机打出字幕,然后贴到胶片上就可以了。推荐题主用《绘声绘影》体验下……看看那几条轨道,尝试自己剪下片子。【摘要】
以前胶片是怎么拍电影的【提问】
# 剪辑顾名思义,就是把胶片剪切再粘贴。把不需要的胶片用剪刀剪掉,再贴到后面需要的地方。无非就是这些工作现在变成用电脑做罢了,原理是一样的。# 特效如果单单特效的话,玩过积木吗?放过烟花吗?把这些拍下来然后放大不就可以噜。但是题主说的“特效”是不是指转场?早期的影视作品其实是没有转场效果的……是直接硬切的……字幕以前没有电脑,但是有打字机呀!用打字机打出字幕,然后贴到胶片上就可以了。推荐题主用《绘声绘影》体验下……看看那几条轨道,尝试自己剪下片子。【回答】
谢谢【提问】
由于拍电影的胶片很珍贵,仅有的一点都是旧胶片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再生使用的,电影人甚至将胶片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回答】
为什么电影拍摄要使用胶片?
胶片能够更加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在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各个方面都比数码能够包容的程度更高;胶片冲印的效果必须要能满足电影院的大屏幕,数码在这方面很难与胶片相比;再次,胶片对摄像师和洗印厂的技术要求都相当高,并且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能够使用胶片拍摄电影,是对摄像师和洗印厂专业技术的肯定,当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对他们专业水准的直接证明.因为它光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都很好,符合电影摄影的需求,是十九世纪末人们能找到的最理想材料。当然它不完美,因为硝化纤维最大的缺陷是易燃易爆,不安全,所以后来人们用醋酸片基、聚酯片基替代了硝酸片基,但本质上「胶片电影」的工作原理并未变化。作为一种新媒介,虽然数码以替代胶片的姿态飞速发展,但事实上它仍不够成熟。其相关理论学说,其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以及其社会意义都尚不完善,与其说它不足以完全替代胶片,更不如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媒介。虽然数码的分辨率最高已达 7K,但就连 6K 的细节要求也尚无镜头能够满足,同时 4K 的平民化也说明了数码发展的根源更倾向于商业。尽管数码在张牙舞爪地发展,数码制作的影片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发现能够升华电影艺术的作品比例反而在降低,而这无疑就是大把好莱坞导演在一个如此商业化和数码化的时代还拼命拥护胶片制作和胶片尊严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