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的中药

时间:2025-02-03 22:09:25编辑:阿奇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活血化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含义: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治瘀血证   ◆性能特点:   ◇性味:辛、苦,温   ◇归经:心、肝,入血分   ◆功效应用:   ◇活血化瘀:瘀血证(内、妇、儿、外、伤)   ◇分类:   ●活血止痛:瘀滞痛证   ●活血调经:妇科经产诸证   ●活血疗伤:跌打伤痛   ●破血消症:症瘕积聚   ◇兼治病证:   ●中风不遂   ●风湿痹证   ●瘀滞出血   ●疮疡肿痛   ◆运用配伍   ◇药证相符,随证配伍。常配理气药   ◇寒凝血瘀:配温里药   ◇热瘀互结:配清热药   ◇痰湿阻滞:配化痰除湿药   ◇风湿痹阻:配祛风湿药   ◇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   ◇久瘀致虚、因虚而瘀:配补益药   ◆使用注意   ◇易耗血动血   ◇忌用:月经量多、出血无瘀滞   ◇慎用、忌用:孕妇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   ◇入血分,又入气分   ◆功效应用:   ◇活血、止痛、行气:   ●气血瘀滞痛证: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跌打伤痛   ●其他瘀血证   川芎 、 延胡索 、 五灵脂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   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止痛:血滞诸痛   ◇川芎、延胡索:行气,宜血瘀气滞痛证   ◆不同点:   ◇川芎:“血中之气药”,尤宜寒滞 ;“下调经水,中开郁结”   ●祛风止痛:性升散   ○“上行头目”,头痛要药: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   ○“旁通经络”,风寒湿痹、肢节疼痛   ◇延胡索:止痛良药,“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各种气血瘀滞疼痛,醋制增效   ◇五灵脂:专入肝经血分,瘀滞疼痛要药   常配蒲黄   ●化瘀止血:瘀滞出血   ●注:○包煎 ○畏人参   郁金 、姜黄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行气止痛:气滞血瘀痛证   ◆不同点:   ◇郁金:行气力强,性寒,宜血热瘀滞   ●清心解郁: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凉血止血:出血证   ○气火上逆,吐血、衄血、倒经   ○热结下焦,尿血、血淋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肝胆结石   ●注:畏丁香   ◇姜黄:祛瘀力强,性温,宜寒凝瘀滞   ●通经止痛:风寒湿痹,尤宜风湿臂痛(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   乳香、 没药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没药: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外伤科要药   ●跌打伤痛、疮疡痈肿   ●瘀滞痛证   ◇注:●胃弱慎用 ●生品刺激性强,宜炒去油   ◆不同点:   ◇乳香:善伸筋,兼行气,痹证多用   ◇没药:偏化瘀,血瘀气滞胃痛多用   夏天无 、 枫香脂   ◆共同点:   ◇活血通络止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不同点:   ◇夏天无:祛风除湿   ◇枫香脂:止血、解毒、生肌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苦   ◇归经:肝,入血分   ◆功效应用:   ◇活血调经(通畅血脉、调经水)   ●妇科经产诸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   ●瘀血痛证、症瘕、跌打损伤、疮疡   ◆运用配伍:   ◇常配疏肝理气药。女子以肝为先天   益母草 、 泽兰   益母草: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调经:瘀血证   ●妇科经产诸证●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疮痈肿毒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宜水瘀互阻   ◆不同点:   ◇益母草:力较强,经产要药(胎前产后)   ●清热解毒:瘾疹   ●附:茺蔚子:果实,兼凉肝明目   ◇泽兰:性较温和,行而不峻   川芎 、 丹参   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共同点:活血调经要药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妇科经产诸证   ●心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不同点:   ◇丹参:凉血,宜血热瘀滞;祛瘀生新   ●凉血消痈:   ○疮疡○热痹   ●除烦安神:   ○热病神昏   ○心悸失眠   ●注:反藜芦   ◇川芎:又行气,“血中之气药”   尤宜寒凝气滞血瘀   ●祛风止痛:   ○“上行头目”:多种头痛,头痛要药   ○“旁通络脉”:风寒湿痹   红花 、 桃仁   红花:辛,温。心、肝经。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心、肝、大肠经。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药(2)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①改善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

  ②抗血栓形成。血瘀证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粳塞、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因而对上述疾病有良好疗效。活血化瘀药给实验动物煎服后,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可见益母草、赤芍、当归、三棱、莪术都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泽兰也有一定作用。血栓形成过程,首先是迎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随后启动凝血机制,在各种凝血因子参与下,形成纤维蛋白,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根据现有资料,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环节:

  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状态,引起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在血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此外,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从另一方面抑制血小板聚集,如赤芍、鸡血藤、当归(体外试验)都能非常显著地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其他如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蛙、三棱、莪术、虻虫、土鳖虫、延胡索、五灵脂等都有这种作用。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也有类似作用,如冠心病人股用冠心2号方后,血小板聚集性明显下降。有的药物且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发生解聚,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活血化瘀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血小板内的cAMP是调节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一个重要物质,血小板内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TXA2),后者是个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物。已发现冠心2号方、川芎嗪等都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赤芍则可能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2所必需的环加氧酶而使TXA2的合成减少。

  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还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 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红花有效成分红花黄素和活血化瘀宫外孕方(I号方由赤芍、丹参、桃仁组成,2号方再加三棱、莪术)等都有这种作用。

  (3)改善微循环:血瘀患者常表现有微循环障碍,如冠心病、脉管炎、子官内膜异位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硬皮病等,都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瘀证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的程度也较严重。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的方、药都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蒲黄、姜黄、红花、当归、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如冠心2号方、川红(川芎、红花)注射液、通脉灵等都有类似作用。活血化瘀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微循环障碍改善的情况。冠心病人经活血化瘀治疗(如当归、红花、姜黄、冠心2号等)后,不仅冠脉流量增加,而且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也增加,这是从另一角度反映心脏微循环改善。

  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微血流。治疗后微循环改善常首先表现为微血流改善,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这可能主要是血液流变学特性�;�;血液的 浓、粘、凝、聚倾向改善而产生的间接影响。②微血管形态改善。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解除, 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集减轻、微血管攀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③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

  (4)其他作用: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益母草能加强子宫收缩,其流浸膏用作产后调理药,可加速子宫复归,治疗产后子宫出血和复旧不全。红花常用于痛经、闭经、难产、产后恶露不净等妇产科疾患,故有红花“主治胎产百病”之说。研究证明,红花对各种实验动物如小鼠、豚鼠、兔、猫、狗等的子宫均呈明显收缩作用,对妊娠子宫尤为明显。蒲黄也是重要的调经药,配伍五灵脂即失笑散历来用于治疗产后血瘀,止胀痛,清除恶露。近代证明其煎剂、酚剂或醇提取物均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医林改错》说:“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血证论》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瘀血在上焦,……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现代研究表明,具有活血定痛功效的中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同类型的活血化瘀药镇痛作用的比较,其中以祛瘀止痛类较为突出。应该指出,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不一定都通过镇痛作用。例如改善器官供血也可消除缺血器官的疼痛。考试大网站整理

  活血化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常用治法之一,对各种炎症的早期及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均有明显疗效。根据活血化瘀药治疗实验性炎症的结果推测,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于它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炎性渗出;同时由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参、赤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赤芍、川芎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此外,在活血化瘀治疗某些自身兔疫往疾病如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研究中,发现治疗这类疾病的方药对体液兔疫和细胞免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活血化瘀治疗皮肤赘疣、烧伤疤痕、组织粘连等良性组织增生的疗效研究中,发现有关方药(如通脉灵)具有抑制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的作用。


活血化瘀的中药(2)

活血化瘀的中药   5、虎杖:   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主治:(1)用于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2)用于湿热黄主治:疸、淋浊带下等证。   (3)用于水火烫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等。   (4)用于肺热咳嗽、热结便秘。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鸡血藤:   苦甘温,归肝经。   功能: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主治:(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证。   (2)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7、益母草:   苦辛微寒,归肝心肾经。   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主治:(1)妇女血分瘀热,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也治外伤瘀肿作痛。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近年用治肾炎水肿。   (3)可治疮毒、乳痈。多外用,或内服。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8、泽兰:   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主治:(1)妇科经产瘀血病证的常用药。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疮痈肿毒。   (3)水肿、腹水。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9、月季花:   甘淡微苦平,归肝经。   功能: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主治:(1)肝血郁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胁胀痛。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痈疽肿毒,瘰疬。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0、凌霄花:   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破瘀通经,凉血止血。   主治:(1)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可与当归、红花、赤芍等同用。   (2)风疹、皮癣、皮肤瘙痒、痤疮。   (3)便血、崩漏。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1、刘寄奴:   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功能: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   主治:(1)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症瘕。   (2)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   (3)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2、王不留行:   苦平,归肝胃经。   功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主治:(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热淋,血淋,石淋。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xxxxx药物功效比较:   1、益母草、泽兰   均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常用于妇科经产血瘀病症及跌打损伤,水肿等证。   益母草辛散苦泄之力较强,性寒又能清热解毒,其活血,解毒,利水作用均强于泽兰。   2、红花、桃仁、泽兰   共同点:1)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二药为伍,相互促进、活血通经、祛   瘀生新、消肿止痛力增强。   2)消肿止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红花消肿止痛力强。多用可破血,少用则养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仁破血祛瘀力强。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泽兰利水消肿:产后水肿、浮肿、腹水。    三、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善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故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因肝主筋、肾主骨,使用本类药物治骨折筋损之证时,还须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之品,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复原。   1、血竭:   性味甘咸平,入心肝脾经。   功能: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1)淤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   (2)症瘕痞块,胸腹刺痛。   (3)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4)外伤出血,溃疡不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苏木:   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   功能:活血疗伤止痛,祛瘀通经。   主治:(1)适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胸痹绞痛,胃脘刺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骨碎补:   苦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活血止痛续伤,补肾强骨。   主治:(1)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   (2)跌打骨折及斑秃。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马钱子:   苦性寒,大毒,归肝脾经。   功能: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强筋,解毒。   主治:(1)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   (2)骨折肿痛。痈疽疮毒。顽癣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5、自然铜:   辛平,归肝经。   功能: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淤血肿痛。可与当归、红花、赤芍、蛰虫等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土鳖虫:   味寒咸,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主治:(1)治疗血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需配伍大黄、桃仁。症瘕积聚需配伍柴胡、鳖甲。   (2)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外伤常用。可调酒内服,也可外敷(研末).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xxxx药物功效比较:   苏木、骨碎补   均可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伤、淤滞肿痛。   苏木祛瘀通经: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   骨碎补补肾强骨:肾虚腰痛脚弱、耳聋耳鸣。二药可配合使用。    四、破血消症药   本类药物药性强烈,能破血逐瘀而消症积。尤以虫类药占多,主治痹血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为其特点,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主要功效破血、消瘀、攻坚。   应用时常配行气破气药以加强祛瘀消症之效,或配攻下药以攻逐瘀血。本类药物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气、伤阴,所以凡出血证,阴血亏虚、气虚体弱及孕妇,当忌用或慎用。   1、莪术:   苦辛温,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祛瘀,消积止痛。   主治:(1)血祛瘀,妇女闭经,或痰湿淤血凝结而成的症瘕癖块。   (2)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适当配伍,虚证、实证均可。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三棱:   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1)症瘕积聚及气滞血瘀引起的`闭经。   (2)适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水蛭: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   主治:(1)伤寒蓄血发狂,少腹满痛,伍破血药。   (2)淤血坚结,症瘕痞块,配软坚散结药。   (3)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干血成痨,腹满消瘦等症。   (4)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虻虫:   味苦性微寒,有毒。常与水蛭同用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通经。“能攻真气运行不到之血”   主治:(1)瘀滞闭经者,可用本品配水蛭、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当归、赤芍等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丹皮、骨碎补、续断、乳香、没药等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莪术、三棱均能破血破气、消积止痛,常相须而用,主治症瘕积聚、气血瘀滞之心腹瘀痛、经闭、痛经及食积腹痛。   破气消积,二药配伍,气血兼顾,活血行气,化积消症之力增强。   莪术:血中之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偏于破气)   三棱:气中之血药,善破气中之血。(偏于破血)   2、水蛭、虻虫   同为动物药,有毒。均具有破血逐瘀消症功能,可治疗症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虻虫治疗血瘀经闭可配伍水蛭、大黄。治疗跌打损伤可配伍丹皮、乳香、没药。   水蛭与虻虫虽都有破血逐瘀作用,但水蛭药力较缓而作用持久,偏入肝经、膀胱经,逐瘀效果较好。虻虫破   血力较水蛭更猛峻,遍行经络,通利血脉,服后即可致泻,(药力过后即止),逐瘀效果不如水蛭较稳。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   1、改善血流动力学:   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以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作用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属破血散结药,说明在活血化瘀药中,对于股动脉,以破血散结药的扩血管作用最强。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   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大致包含在“绞心痛”、“胸痹”、“厥心痛”等范畴中。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已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等。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1)改善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   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其中以丹参、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2)抗血栓形成。血瘀证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粳塞、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当归、三棱、泽兰、莪术等。   xxxx作用机理:   1)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状态,引起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在血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血化   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如   赤芍、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等都有这种作用。   2)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   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   3、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祖国医学早有“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现代研究   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   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许多活血化瘀的药都具有改善微循   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当归、益母草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   xxxxx作用机理:   1)改善微血流。治疗后微循环改善常首先表现为微血流改善,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这可能主要是血液流变   学特性,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改善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2)微血管形态改善。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解除,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集减轻、微血管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   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   3)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   4、抗炎作用:   活血化瘀对各种炎症的早期及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均有明显疗效,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于它降低炎症   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炎性渗出。同时由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   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参、赤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   长,赤芍、川芎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5、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常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   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6、镇痛: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同   类型的活血化瘀药镇痛作用的比较,其中以祛瘀止痛类较为突出,应该指出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不一定都通过   镇痛作用。例如改善器官供血也可消除缺血器官的疼痛。   7、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血瘀证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组织、肠黏连、盆腔炎、食道狭窄等疾病,出现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活血化瘀   药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并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等作用,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注意事项   1、活血祛瘀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症,但要性各有偏胜,需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随证配伍,以标本兼   顾。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搏血分,热瘀互结者,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风湿痹阻,经脉   不通者,配祛风湿药。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如瘀滞疮疡,痈疽肿毒者,可配清热药同用。   3、活血祛瘀药每有伤血之虞,故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并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   4、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再则,为了提高活血祛瘀之效,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   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   5、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 ;


活血化瘀的中药(2)

  5、虎杖:   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主治:(1)用于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   (2)用于湿热黄主治:疸、淋浊带下等证。   (3)用于水火烫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等。   (4)用于肺热咳嗽、热结便秘。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鸡血藤:   苦甘温,归肝经。   功能: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主治:(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证。   (2)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证。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7、益母草:   苦辛微寒,归肝心肾经。   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主治:(1)妇女血分瘀热,闭经、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也治外伤瘀肿作痛。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近年用治肾炎水肿。   (3)可治疮毒、乳痈。多外用,或内服。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8、泽兰:   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主治:(1)妇科经产瘀血病证的常用药。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疮痈肿毒。   (3)水肿、腹水。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9、月季花:   甘淡微苦平,归肝经。   功能: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主治:(1)肝血郁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胸胁胀痛。   (2)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痈疽肿毒,瘰疬。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0、凌霄花:   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功能:破瘀通经,凉血止血。   主治:(1)血瘀经闭、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可与当归、红花、赤芍等同用。   (2)风疹、皮癣、皮肤瘙痒、痤疮。   (3)便血、崩漏。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1、刘寄奴:   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功能: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   主治:(1)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症瘕。   (2)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   (3)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12、王不留行:   苦平,归肝胃经。   功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主治:(1)血瘀经闭,痛经,难产。   (2)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3)热淋,血淋,石淋。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益母草、泽兰   均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常用于妇科经产血瘀病症及跌打损伤,水肿等证。   益母草辛散苦泄之力较强,性寒又能清热解毒,其活血,解毒,利水作用均强于泽兰。   2、红花、桃仁、泽兰   共同点:1)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二药为伍,相互促进、活血通经、祛   瘀生新、消肿止痛力增强。   2)消肿止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红花消肿止痛力强。多用可破血,少用则养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仁破血祛瘀力强。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泽兰利水消肿:产后水肿、浮肿、腹水。    三、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善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故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因肝主筋、肾主骨,使用本类药物治骨折筋损之证时,还须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之品,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复原。   1、血竭:   性味甘咸平,入心肝脾经。   功能: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1)淤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   (2)症瘕痞块,胸腹刺痛。   (3)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4)外伤出血,溃疡不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苏木:   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   功能:活血疗伤止痛,祛瘀通经。   主治:(1)适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胸痹绞痛,胃脘刺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骨碎补:   苦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活血止痛续伤,补肾强骨。   主治:(1)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聋。牙痛。久泄。遗尿。   (2)跌打骨折及斑秃。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马钱子:   苦性寒,大毒,归肝脾经。   功能: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强筋,解毒。   主治:(1)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   (2)骨折肿痛。痈疽疮毒。顽癣等。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5、自然铜:   辛平,归肝经。   功能: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淤血肿痛。可与当归、红花、赤芍、蛰虫等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6、土鳖虫:   味寒咸,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主治:(1)治疗血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需配伍大黄、桃仁。症瘕积聚需配伍柴胡、鳖甲。   (2)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外伤常用。可调酒内服,也可外敷(研末).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苏木、骨碎补   均可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伤、淤滞肿痛。   苏木祛瘀通经: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   骨碎补补肾强骨:肾虚腰痛脚弱、耳聋耳鸣。二药可配合使用。    四、破血消症药   本类药物药性强烈,能破血逐瘀而消症积。尤以虫类药占多,主治痹血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为其特点,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主要功效破血、消瘀、攻坚。   应用时常配行气破气药以加强祛瘀消症之效,或配攻下药以攻逐瘀血。本类药物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气、伤阴,所以凡出血证,阴血亏虚、气虚体弱及孕妇,当忌用或慎用。   1、莪术:   苦辛温,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祛瘀,消积止痛。   主治:(1)血祛瘀,妇女闭经,或痰湿淤血凝结而成的症瘕癖块。   (2)适于饮食失调,脘腹涨满疼痛之证。适当配伍,虚证、实证均可。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2、三棱:   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1)症瘕积聚及气滞血瘀引起的闭经。   (2)适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3、水蛭: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   主治:(1)伤寒蓄血发狂,少腹满痛,伍破血药。   (2)淤血坚结,症瘕痞块,配软坚散结药。   (3)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干血成痨,腹满消瘦等症。   (4)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4、虻虫:   味苦性微寒,有毒。常与水蛭同用   功能:破血逐瘀、消症通经。“能攻真气运行不到之血”   主治:(1)瘀滞闭经者,可用本品配水蛭、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当归、赤芍等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丹皮、骨碎补、续断、乳香、没药等同用。   中药分类——活血化瘀药   药物功效比较:   1、莪术、三棱均能破血破气、消积止痛,常相须而用,主治症瘕积聚、气血瘀滞之心腹瘀痛、经闭、痛经及食积腹痛。   破气消积,二药配伍,气血兼顾,活血行气,化积消症之力增强。   莪术:血中之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偏于破气)   三棱:气中之血药,善破气中之血。(偏于破血)   2、水蛭、虻虫   同为动物药,有毒。均具有破血逐瘀消症功能,可治疗症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虻虫治疗血瘀经闭可配伍水蛭、大黄。治疗跌打损伤可配伍丹皮、乳香、没药。   水蛭与虻虫虽都有破血逐瘀作用,但水蛭药力较缓而作用持久,偏入肝经、膀胱经,逐瘀效果较好。虻虫破   血力较水蛭更猛峻,遍行经络,通利血脉,服后即可致泻,(药力过后即止),逐瘀效果不如水蛭较稳。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   1、改善血流动力学:   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以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作用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属破血散结药,说明在活血化瘀药中,对于股动脉,以破血散结药的扩血管作用最强。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   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大致包含在“绞心痛”、“胸痹”、“厥心痛”等范畴中。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已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等。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1)改善血液流变学。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   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状态,其中以养血活血和活血祛瘀类作用更为明显。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其中以丹参、川芎、益母草、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2)抗血栓形成。血瘀证常表现为血栓闭塞性疾病,如心肌粳塞、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实验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当归、三棱、泽兰、莪术等。   ****作用机理:   1)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粘状态,引起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在血管内膜损伤处粘着,活血化   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如   赤芍、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莪术等都有这种作用。   2)增加纤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   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   3、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祖国医学早有“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现代研究   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   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许多活血化瘀的药都具有改善微循   环的作用,如川芎、丹参、姜黄、红花、当归、益母草等以及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类药物。   *****作用机理:   1)改善微血流。治疗后微循环改善常首先表现为微血流改善,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这可能主要是血液流变   学特性,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改善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2)微血管形态改善。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解除,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汇集减轻、微血管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   管轮廓清晰,形态趋向正常。   3)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   4、抗炎作用:   活血化瘀对各种炎症的早期及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均有明显疗效,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于它降低炎症   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炎性渗出。同时由于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所   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参、赤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   长,赤芍、川芎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5、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常具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   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6、镇痛: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不同   类型的活血化瘀药镇痛作用的比较,其中以祛瘀止痛类较为突出,应该指出活血化瘀缓解疼痛不一定都通过   镇痛作用。例如改善器官供血也可消除缺血器官的疼痛。   7、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血瘀证可见于硬皮病、瘢痕组织、肠黏连、盆腔炎、食道狭窄等疾病,出现良性的异常组织增生,活血化瘀   药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并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等作用,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注意事项   1、活血祛瘀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症,但要性各有偏胜,需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随证配伍,以标本兼   顾。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搏血分,热瘀互结者,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药。风湿痹阻,经脉   不通者,配祛风湿药。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如瘀滞疮疡,痈疽肿毒者,可配清热药同用。   3、活血祛瘀药每有伤血之虞,故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并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   4、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再则,为了提高活血祛瘀之效,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   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   5、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

治疗瘀血阻滞腹痛有哪些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1)香桂散[主治]活血化瘀,止痛。[处方]当归0.3克,川芎0.3克,官桂15克(去皮)。[用法]上3味同为细末,分作3服,每服酒50毫升,煎三五沸,更入童便少许,同煎至7分,温服。(2)五神汤[主治]温中止痛,活血化瘀。[处方]苹果、玄胡索、五灵脂、没药、乳香各等份。[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温酒服。(3)散痛饮。[主治]疏肝通络,活血止痛。[处方]乌药4.5克,玄胡素4.5克,杜仲4.5克,桃仁4.5克,青皮3克,柴胡3克,穿山甲3克,牛膝3克,红花3克,甘草1克,生姜3片。[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上一篇:加州梦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