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有这么一座城—— 缓缓流淌的小河水倒映着万里无云的蓝天,把白墙黑瓦上爬满的碧苔映衬得翠绿欲滴;古老的三眼井旁,身着朴素的纳西服饰的妇女们在井旁说着家长俚短浣衣洗菜;慈祥的老人穿着羊皮马褂闲坐在门槛上悠然地吸着旱菸…… 这城,便是承载着爷爷的记忆也是存活在我心中的大研古城! 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从明清时期一直绵延到了现在。岁月从青石板走过,石板光滑如镜。沿着石板穿街而过,家家户户临水而居,土木瓦房,参差错落,古树苍天,垂柳低拱,绘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纳西族人家的生活情韵。 清晨,马帮的 *** 从街头穿过街尾,唤醒了睡梦中的老城。袅袅炊烟在朝阳的映衬下悠然飘串在老城上空,男人在火塘旁煮上一罐酥油茶,女人烙上几张丽江粑粑,一天的生活便开启了。 “喝暗含噜”(纳西语:买凉粉喽——)“米线滋噜”(纳西语:吃米线喽——),熟悉的吆喝声在老城小巷里回荡。临街的小屋,勤劳的阿妈在屋里摆上几张方桌,算是在家做起生意了。说是做生意,其实也就是为远行的人们提供小憩的地儿,给劳顿的人们提供一点口腹之需。一间小屋,一个窗口,一个世界。“芝虑古”(四方街)也开启了繁忙的一天。纳西阿妈斜挎着竹篓从田间小路赶来,青白小菜、土鸡蛋,能交换的农产平充盈其间。来来往往的行人,你一言,我一语,与同伴说着各自的事。马锅头牵着马儿穿梭于人羣,他们把沿途带来的新物件交换给大伙……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带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渐渐隐去,马锅头收拾行囊,牵着马儿,走向下一个地方。东巴老人诵经的声音伴着水磨的运转声把老街白日里的热闹带到了神奇的玉龙雪山,这座城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 我爱枕着爷爷的双膝听爷爷讲关于老城的人情故事,喜欢听故事里马帮清脆的铃铛声,那声音将我带到遥远的地方“传说中有一片净土,住着古老的民族,每个人都能歌善舞,他们从不孤独……” 标签: 小城 故事
小城往事 之 小城传说
现在,如果你坐车去临邑,就会看到:在县城老汽车站正南,有一个矗立在几十米高的平台上的金光闪闪的大牤牛,硕大的牛头高扬,张开的大嘴似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粗壮健劲的牛颈上方金毛丛立;整个躯体健壮孔武,肌腱突出;强劲的尾巴后扬;柱子般壮实的四条腿,踏实有力地钉在高高的平台上 。这一神牛仿佛发出时代的呐喊,呼唤美好未来。
这是临邑县的城标:崛起的卧牛。
不错,临邑城俗称“卧牛城”,古名犁丘。整个县城老城区,就像一个“卧牛,县城迎宾路的制高点——老县委办公地(俗称北“十”字街)就是牛头与牛身的结合点,原来比四下的街区要高出几米,后来多次修路找平,虽被落下很多,但仍然比四周高出不少。
这一卧牛据传是能带来富庶安康的神牛,为了防止走掉,一条长长的大街就是一个厚重的牛鞅,牢牢地捆绑在神牛脖颈儿上,让他不断地为小城的人们垦荒、耕种。
临邑,虽是小城,却有着历史悠久的传说。那有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周朝时期的“犁丘”的故事,固然显示她的历史久远,但现存于小城东南瓦砾遍布的“鸡叫洼”大洼地,更早地在默默地诉说着那令人惊恐且唏嘘不已的不老传说。
传说之一:鸡叫城地毁灭
在山东临邑东南,有一处名叫“鸡叫洼”的地方,那儿地势低洼,野草丛生。为什么叫鸡叫洼呢?原来在很早以前那儿有一座名叫“鸡叫城”的古城。后来这个鸡叫城转眼之间就被淹没毁灭了,成了一大片水茫茫的洼地,就改名叫“鸡叫洼”了。鸡叫城是如何毁灭的呢?
传说,鸡叫城在毁灭之前非常繁华,每天城里面经商的、卖艺的、赶集的、唱戏的络绎不绝,真是好不热闹。可是在经济发达的同时,人心也慢慢的变坏了。一天,王母娘娘下凡,变成一位看上去八十多岁的要饭婆,拄着一根打狗棍来到鸡叫城。她来到一户人家的门前,女主人正在烙单饼,她说:“大嫂行行好,给我一口剩饭吃吧,我已三天没吃一口饭了。”谁曾想烙单饼的女人抬头见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要饭婆,就横眉竖眼的骂道:“老不死的要饭婆,那有饭给你吃,快走!”这时那户人家的孩子刚好拉完屎,喊道:“娘呀,给俺擦腚。”这女人便骂骂咧咧的顺手拾起张饼给孩子擦完腚后丢在一边。王母娘娘一见这城里的人已经坏到宁可把饼子给孩子擦屁股,也不愿意施舍给一个可怜人的地步,便离开鸡叫城回到了天上。玉皇大帝见鸡叫城的人如此之坏,便决意降下灾难以示惩罚。
太白金星不忍心叫这里的百姓都遭大难,就心生一计,装扮成一个外乡的卖油翁,沿街大声叫卖:“卖油喽,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古代是十六两一斤),快来买油喽!”人们一见这卖油老头傻里傻气的,连加法都不会算,明明一葫芦四两油,四葫芦就是一斤油,他却说四葫芦半斤。于是人们纷纷挤上前来买四葫芦共一斤油,却只给半斤的钱,占他半斤油的便宜。谁也不告诉卖油老汉,任由他在干亏本的买卖。
这鸡叫城里住着一家姓路的,只有三口人,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一儿一女过日子。她为人忠厚,待人诚恳,不忍心让外乡人吃亏,就只买了一葫芦油,并说道:“老人家,你算错账了,四葫芦不是半斤,而是一斤油,你这样卖下去会赔掉本钱的。”
太白金星见走遍全城也只有这位妇人诚实、善良,便为人心的险恶叹了口气,顺手从衣袋里摸出个小纸船送给她说:我是太白金星,这个纸船你要随身放好,危难之时可取出保平安,接着又告诉她“扁担开了花,狮子红了眼,没了鸡叫城。到时,如果你发善心,就只救蜂子和蚂蚁。”说完转眼不见了,路大嫂知道这是仙人点化,连忙跪下磕头。她实在不忍心让全城人遭难,就把这事告诉了人们。可浮躁的人们谁也不相信,有的人还笑话她是大白天说梦话。
这一年九月九赶庙会,鸡叫城热闹极了,四邻八乡的人纷纷涌进城来。人群中有一位卖纸花的老汉,肩上扛着一根扁担,扁担两头扎着两捆干草,干草上插满了红红绿绿的纸花。他一进城就扯着嗓子喊:“卖花了,卖花了!快来买哟,来晚了没有了。”他边喊边朝城北的土地庙走去,这时他的举动已应了“扁担开了花”这句话,可怜的人们却谁也没在意。
土地庙门口有一对石狮子。快到中午时又来了个卖柿子的,玩耍了半天的人们这时又累又渴,一见又甜又大的柿子都抢着买。其中有个懒汉狼吞虎咽的吃完柿子,顺手把柿子皮糊在石狮子的眼睛上,这恰好又应验了“狮子红了眼”这句话。
恰好路大嫂这时也带着她的俩个孩子来赶集。她一眼就看见了卖纸花老汉的扁担,又转头看见红了眼的石狮。她明白灾难就要发生了,她赶快一边带着儿女往城外跑,一边大声喊:快逃命吧,灾难要来了。这时人们纷纷嘲笑她,说她是疯子。
就在路大嫂带着儿女逃出集市后,狂风大作,乌云遮天,鸡叫城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接着炸雷撕裂了天空,暴雨像天河决口一般倾泻下来。路大嫂和她的孩子跑着跑着就见后面涨起了大水,波涛汹涌。这时她想起了神仙送的小纸船她一直带着呢,便把纸船拿了出来。纸船一瞬间就变成了真船,路大嫂就领着孩子上了船。船儿随着大水漂啊漂啊,期间,他们一家顺带救了许多蜂子和蚂蚁,直到暴雨过后云开雾散才靠了岸。路大嫂带着孩子上岸后,回头望去鸡叫城已经沉入了水中,身后只是一片水茫茫的洼地而已。全城只有他们活了下来。后来这片洼地就改名叫作“鸡叫洼”了。
再后来,路大嫂的儿子在考官的时候,在蜂子和蚂蚁的暗中帮助下,神奇地顺利高中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好日子。
传说二:犁丘变迁
临邑城东南有一土丘,传说是周穆王受他母亲丹朱“漫游是好”的教化,驾八骏之乘来此行游,饮马于漯水,读书于犁丘,后逐名“穆天子读书台”。《穆天子传》有“季冬甲戌,天子东游,读书于犁邱”的记载。
周成王灭蒲姑氏,封姜子牙于齐国,齐大夫隰朋在这里犁田采食,故称犁邱,邢侗《犁邱》诗说:“犁邱此邑传,犁丘此名古。一片穆满秋,和云恋杯土”。昔日穆天子读书地,今天临邑人传承了世代读书世代的美德。临邑城自古相继建有同人书院、犁邱书院和犁台书院。
犁台书院经多次重修,扩建,有两庑十六间,戟门六间,斋房十二间,楹号舍十八间,设有大成殿、明伦堂、棂星门和进贤门等,共置地一顷四十九亩六分多,靠收租养学。明代邢侗辞官后在犁邱地营建园林。《
明史》:“筑来禽馆于古犁邱”,邢侗诗曰:“吾家来禽馆,馆傍犁邱台。”邢侗在古犁邱台专心诗文书画。他的书法与董其昌分领大江南北,名贯九州。
一九五二年,在犁邱书院旧址成立山东省立临邑中学,五六年更名为山东省临邑第一中学。现被开发成新世纪商苑居民区。
江河横流,世事沧桑,这一古老的小城,在变迁中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
※ 文中部分文字引自《临邑文史资料》 在此对作者表示谢忱。
2018年7月22日
小城故事
在湖南省的东北边陲,有一座小城,名唤——临湘。这座占地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却住五十万人口的小城,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名不见经传。也许只有当人们提起岳阳的时候,才偶尔会有人想到它。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想起的却只有——岳阳楼、洞庭湖和君山。鲜少有人会想起这座既不显山也不露水的小城,就像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人也是一样,他们自在惬意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不谙世事。
临湘为什么叫临湘?它名字的由来,我也一直很好奇。临湘,一个县境滨临三湘之水交汇处的城市。临湘市名的由来也和水有关。“三湘之流”、“三湘合流”,系指湖南的漓湘、潇湘、蒸湘这三水的合称。三水汇合于湘江,湘江注入洞庭湖,在城陵矶三江口与长江汇合。《临湘县志》载:“湘水南来,入于江,县之名以此。”这些史料都说明县境因滨临三湘之流,故称临湘。在临湘这座小县城里,虽然没有大江大河流过,但有三湘之水的汇聚,倒也给它增添了不少的灵气。经长江到湖北的小船也常在这里经过,江南小镇的长江干流也在奔流不息的东流入海。也许在往后的日子里,有人途径临湘这座小城时,也会对这座城市的名字提起兴趣吧!
小的时候,常听老爸讲,临湘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兵家必争之地,必定是相中了临湘的重要地理位置了。临湘地处三江汇聚之地,河运便利,往南靠近岳阳、长沙,往北靠近湖北武汉,自然又成了连接湖南和湖北的大通要塞,其中陆运又尤为便捷。加之,日本兵占领岳阳县后,在沿线各个交通连接部分修建铁路,运行蒸汽火车,交通自然变得更加优越了。我奶奶那会,她还记得解放军游击队趁夜拆毁铁路轨道的画面呢!日本兵和游击队员激战,一声声枪响,从小城的这头传到了那头,沿着长安河的河水,又一直传到了很远。在临湘这座小城里,有很多著名的抗日故事,也有很多抗日英雄,虽然它们都像这座小城一样名不见经传,但他们却永远活在每一个临湘人的心中。
临湘城很小。大大小小街道却很多。临湘城的小,小得你走在长安大街上,走在向阳路上,忽的就碰得见一个能叫出姓名的朋友。然后,用着地地道道的临湘话互相寒暄几句——用我们临湘话讲就是互相嬲白几句。然后互相致意告别,不到一会儿的功夫,他们又会在下一个路口再见到,又或是在同一个公交站台上等着公交。临湘城的小,小到你可以一眼从城南望到城北,又可以从城东回望到城西。走在临湘城的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传出的吆喝叫卖,随着风悠扬的飘在城市里的每个角落。豆腐脑、小豆干、香妃卷、烤香肠……的香味也都弥漫在每一个街头。在临湘城里开车,有一辆小电驴就足够了。从城东到城西,也不过二十多分钟的车程,走亲访友的,这边刚打过去一个电话的功夫,那边就已经在敲门了。初次来到临湘的朋友,可能最迷糊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街道。什么长安街、南正街、北正街、东正街、西正街……等等不记其数。就是放了路口指示牌在那里,你也得晕乎好一阵,到最后没办法了,才去询问过路的人。过路的人呢,又都操着一口临湘话,听不懂的你岂不是更迷糊了。四四方方的街道纵横在小城里头,既彰显了小城悠久的历史,也围起了这座小城。
小城的人,也各又各的特色。城南和城北的说话的口音是不一样的。城东和城西的又有差别。当你听到“你期饭波。”的时候,你因该大概可以知道他是江南人了,当你听到“你磕饭了没。”你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桃林人了。在临湘是没有统一的方言,每一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有时候,你只是听他们的方言,你就能明白他们会是什么样的人了。小城的居民永远都保留着一种质朴的感觉,不骄不躁,不偏不倚,性情直爽。城南的人到城北去打工做事,城北的人到城南去走亲访友,大家虽然保留着口音,但都和谐的和一家人无异。
我出生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小城就是我的家。我在临湘已经生活了二十年了,我在这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也度过了我的青春。它对于我来说,早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座小小的城市了,它更像是我一个永远的家。这里有我的父母,有我的亲人,也有我的朋友。每次离开家去远方的时候总会热泪盈眶,每次从远方回到家的时候,又总会近乡情怯。小时候,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看临湘城铁路上的火车,呼噜呼噜的一下从这边开到了那边。长大了,我站立在五尖山的山头,俯瞰着整个临湘城的全貌。我会一直回到我的家,也会一直想念我的家。因为有家的人,才算得上是活着的人。
我的生活还在继续,小城临湘的故事也还在继续。在我的血液里,永远都流淌着那三湘之水。在我的名字里的那个“临”字,也永远都是我和临湘不可磨灭的联系。我想在往后的日子里,在我提到临湘时,有人会记起那座小城。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欢迎你来岳阳,更欢迎你来到小城临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