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哪一集是湖南菜?
第二季第七集“三餐”提到了湖南的蒸腊肉和咸鸭蛋。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七集——《三餐》,长达两分多钟的时间,让湘乡的咸鸭蛋和蒸腊鱼声名鹊起,当地也因此红了一把。《舌尖2》团队对咸鸭蛋给出了颇高的评价:咸鸭蛋的迷人来自于蛋黄,腌制过程中分离出的脂肪,聚集形成鲜香的蛋黄油,咸蛋黄独有一种绵密与颗粒感兼备的沙软口感。湖南腊肉讲究烟熏,过去挂起的腊味越多,代表这户人家的家境越殷实。让一脚踏三省的湘西声名远播的,不仅有沈从文的《边城》,更有赖于地道的烟熏腊肉。土家族对熏制腊肉的场所颇有讲究——在屋内圈出一米见方的土地,搭起石块,称为“火塘”。人们多以麻栗树枝为燃料,采用冷烟慢熏的方法将腌好的肉条足足熏上三个月。经过一道又一道工序制成的湘西腊肉,色泽红润油亮、咸香浓郁。
外卖小哥《中国诗词大会》夺冠,这世界究竟怎么了
这次夺冠的,是一位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其对手是北大的文学硕士——上季季亚军彭敏。
好像这款口碑综艺的每一季冠军,都不走寻常路。上一次夺冠的00后小美女,武亦姝,也只是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
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归属,和学历有关系吗?诗词的积累,是日子有功。
这个对手彭敏口中《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又凭什么不能凭借朝夕的积累,夺下这个普通人眼里,文学硕士更该拿下的冠军?
你以为诗歌,真的在远方?
一个外卖小哥是怎么赢下《诗词大会》冠军的?
有人说,雷海为的冠军,有一半是对手送的。从过程上看,雷海为拿到的5分中,有3分是彭敏抢答答错送的分。
但对手为什么能把冠军送到雷海为手里呢?
雷海为的对手彭敏多次参加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并拿下过上季的诗词大会亚军,实力算是很强了。
彭敏和雷海为对战的前面三题是看图说诗。
第一道题目,彭敏才看评委画了一个桥的样子,他就直接按铃说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评委画下去以后才发现,应该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然后,第二题评委才画了一朵荷花,他就又急急按了铃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画完才发现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到了第三题,雷海为开始抢答了。
评委才画了一个屋檐画了一个窗户,他就按了铃说出了这个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评委诧异地说:“我就画了个窗户画了个屋檐,你就这么知道是这首诗?”雷海为回答说:“因为你窗户画在了西边……”
此语一出,评委都服了:“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是这个细节。”到这时候,彭敏的节奏已经完全被打乱掉了。
关键的最后一题,是根据主持人所给出的线索,说出一首诗的题目。董卿说道:“作者是一位帝王,诗的最后表达了对英才的渴求之心”。
彭敏又抢答说,“这是《短歌行》。”这下评委们都看不过去了,“曹操是帝王吗?”其实正确答案是《大风歌》。
最后的结局是,彭敏几乎把冠军拱手送了雷海为。
但彭敏的不够淡定背后,则是雷海为的淡定。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集主题是什么?
主题是相逢。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8月,锡林郭勒草原刚刚苏醒,乌力吉把牛群赶到自家的草场。丰沃的土地给予牛羊养料,还催生了一种珍稀的精灵。晾晒成干的口蘑含有充沛的鸟苷酸盐,牧民用它和鸡肉一同炖煮,鲜味成倍提升。何福志,口蘑商人,经常驱车几百公里收购蘑菇。口蘑只生长在蘑菇圈上,辨识它要靠草的色深,这种神奇现象得益于蘑菇分泌的一种物质,让草拥有含量更高的叶绿素。何福志要到乌力吉家询问蘑菇的收成。女儿玉凤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草原。口蘑中白蘑最为珍贵,晒干后可以卖到2000多元1公斤,今年的收成不多。牧民们已经开始储藏牛羊过冬的饲料,这意味着口蘑季节即将结束,父女俩决定再做最后的努力。口蘑的萌发需要雨水眷顾,预报中的秋雨迟迟未到,老何很不甘心,父女俩决定借宿在牧民家继续等待。雨后的草原清新如洗,蘑菇圈上白蘑终于露出身影。何福志父女明白,此后的几天他们终将得偿所愿。创作背景:陈晓卿向台里申请选题的时候,临时选了个名字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一度叫过“舌尖上的旅行”,最后剧组讨论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任长箴受《慢食运动》中对美食学以及领域分类的启发,来划分了《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分集。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大框架确定之后,剧组在与中国烹饪协会的座谈中,剧组得到了一本《中国烹饪大全》,里边罗列了和烹饪有关的所有素材,任长箴复印了书中很多关于“酱板鸭”“调味料”“湘西腊肉”具体的材料,后来还让三、四集的两位导演在网上各自买了一本,专门研究里面的“转化的灵感”和“时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