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历史贡献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朝灭亡后中国大地割据的局面,灭了金、西夏、吐蕃、南宋,中国大地获得重新统一,元朝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功绩相当于秦朝结束了中原大地的分裂,元朝则结束了中原大地和各边疆民族地区的分裂,真正确立了大一统格局,并确立了这样大一统格局下政权运行状态,确立行省制废除了秦以来的郡县制,其确立的行省制一直沿用到今天!!
元朝也为这样大一统的国家确定了首都——北京(从此凡是首都不在北京的政权不是把首都迁往北京就是过不了几年就灭亡),从此再也没有发生改变一直沿用到今天!!
许衡是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他为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他为元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教导子弟们遵守礼法规范,虽然爱护自己的学生,但是三纲五常的礼数还是要遵守的,他教导出来的弟子,都是知书懂礼的人,当然,其中就有蒙古的统治者,所以,在他的教育下,很多人热爱儒学,努力学习儒学,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而采取的这样教育方式,还是很值得赞赏的。还有就是对于元代的历法修订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人认为元代的《授时历》是郭守敬编纂的,但实际上也有许衡的功劳在里面,因为那个时候的历法还是有一些错误的,所以,忽必烈要求他们进行修订,结果还是很好的,元代自从《授时历》以后就一直采用着,直到元朝灭亡。可见这个授时历的历法还是很准确的。第三个就是对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很多的典章制度是在许衡和其他大臣共同商定下制定的,经过君主的同意颁布实施的,所以,这个人对于元朝制度规范的建立,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之后就为了避祸而称病不再上朝,这个也是有人诟病他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国家,还有自己的家庭,要是小家都没了,大家好有什么意义?许衡,一个汉人,在元代的统治里竟然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说明他的能力还是很高的,而且还是一个理学家,对于理学的研究还是很到位的,他对程朱理学的理解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你觉得许衡还有什么样的贡献呢?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身世是什么样的呢?
郭靖是著名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笔下《射雕英雄传》中的男主角,是一位非常正直的人物。文中的郭靖善良、正直、重情重义、孝顺父母、精忠爱国,具有侠义之心,是金庸笔下大侠的代表。 当然虽然是大侠,但是大家对郭靖的第一印象绝对不是武功高强,而是他那傻傻的性格。他那憨厚的性格,甚至让黄蓉有些时候都恨铁不成钢。如果郭靖真的是个愚笨不堪的人,聪慧漂亮的黄蓉能爱上他吗?所以与其说郭靖傻笨,小编个人更想说他大智若愚,正直刚正。 郭靖是侠客的代表人物,正是因为“侠义”已经根植于他的血脉之中,他才能一次次的牺牲自我,成全大义。也许这样的行为,尽管这事儿在一般人眼中是十分愚蠢的。 武侠小说,重在“武侠”二字,所谓“侠”金庸定义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做到了吗?自然做到了,而且担得起大侠之名。 郭靖从微末起义的时候,就一直不曾用黑暗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遇到有人困难的时候会伸出自己的双手,遇到弱者会扶持。当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遭遇外族的侵略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郭靖自幼在蒙古长大,相比于不曾熟悉的中原,蒙古更像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在蒙古他又结拜兄弟拖雷,有敬爱的师傅哲别,有许多的伙伴。但是当他知道蒙古帝国决定攻打宋朝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蒙古,回到自己的祖国,抵抗蒙古的入侵。 郭靖自幼在蒙古长大,相比于不曾熟悉的中原,蒙古更像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在蒙古他又结拜兄弟拖雷,有敬爱的师傅哲别,有许多的伙伴。但是当他知道蒙古帝国决定攻打宋朝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蒙古,回到自己的祖国,抵抗蒙古的入侵。 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和黄蓉一直坚守襄阳数十年之久,直到最后一刻仍然在奋力杀敌,最终双双战死在守城之战中。郭靖武功高强,而且与蒙古帝国有旧情。他完全可以隐居起来,不过问两国之间的战役。等到朝代更迭之后,他仍然是武林中的高手。而他却选择了站出来,牺牲自己的生命,延续了襄阳城的寿命。 郭靖傻吗?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是傻的,但是在小编眼中这是一位坚持心中大义之人,是侠之大者。 郭靖后来能够习得老顽童周伯通的多种武学,与周伯通结拜为兄弟,也是因为他淳朴善良。在周伯通被毒蛇咬中,身中剧毒的时候,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用嘴为周伯通吸出毒液。 郭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虽然他看上去傻傻的,但是所做的事情都是坚持了正义的。对这世界他温柔以待,世界也回报他以温柔。 郭靖的父亲叫郭啸天,在《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最前一段出现。正是因为牛家村事件,这才引发了?《射雕英雄传》的整个故事和各方的恩怨纠葛。 郭啸天据说是当初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中地佑星赛仁贵郭盛的后代,年轻的时候与杨康的父亲杨铁心居住在牛家村,并且结拜为异性兄弟。完颜洪烈后来因为垂涎杨铁心夫人包惜弱的美色,而派武官段天德前去杀害杨铁心和郭啸天。郭啸天后来被段天德杀死,这才使得郭靖母子流落草原。
郭靖的历史原型
郭靖是金庸根据南宋义士郭靖为原型创造的人物。
在《宋史-忠义传四-郭靖》里记载郭靖原本是四川一带,某个地方护卫队的首领。在南宋灭亡之际,当地的宋朝官员已经降了金国。但郭靖与部分大宋的百姓不愿意降金,就放弃了手里的房屋土地,带着家人向南迁徙。
当地的官员派出军队驱赶这些百姓回家。郭靖满腔悲愤,他对弟弟郭端说:“我们世代都是大宋的子民,现在金国入侵,我们没有以身报国,却在这里苟活。现在要我舍弃汉人的衣冠,我宁愿死在这里,做宋王朝的鬼。”
最后郭靖因为反抗金国强迫汉人削发易服被追杀,在无路可逃的时候跳江而死。
郭靖的形象应该还融合了蒙古国将领郭侃的一些经历,这个蒙古将领是蒙古王的金刀驸马,与前期郭靖的设定很类似。
历史上的郭靖并没有厉害的武功,身边也没有足智多谋的黄蓉为他出谋划策,但其热烈赤诚的爱国之心与郭靖不谋而合。
郭宝玉的人物简介
郭宝玉,字玉臣,华州郑县人,唐中书令子仪之裔也。通天文、兵法,善骑射。金末,封汾阳郡公,兼猛安,引军屯定州。岁庚午,童谣曰:“摇摇罟罟,至河南,拜阏氏。”既而太白经天,宝玉叹曰:“北军南,汴梁即降,天改姓矣。”金人以独吉思忠、仆散揆行中书省,领兵筑乌沙堡,会太师木华黎军忽至,败其兵三十余万,思忠等走,宝玉举军降。木华黎引见太祖,问取中原之策,宝玉对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又言:“建国之初,宜颁新令。”帝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刑狱惟重罪处死,其余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僧道无益于国、有损于民者悉行禁止之类:皆宝玉所陈也。主:“帝将伐西番,患其城多依山险,问宝玉攻取之策,对曰:“使其城在天上,则不可取,如不在天上,至则取矣。”帝壮之,授抄马都镇抚。癸酉,从木华黎取永清,破高州,降北京、龙山,复帅抄马从锦州出燕南,破太原、平阳诸州县。甲戌,从帝讨契丹遗族,历古徐鬼国讹夷朵等城,破其兵三十余万。宝玉胸中流矢,帝命剖牛腹置其中,少顷,乃苏。寻复战,收别失八里、别失兰等城。次忽章河,西人列两阵迎拒,战方酣,宝玉望其众,疾呼曰:“西阵走矣!”其兵果走,追杀几尽。进兵下挦思干城。次暗木河,敌筑十余垒,陈船河中,俄风涛暴起,宝玉令发火箭射其船,一时延烧,乘胜直前,破护岸兵五万,斩大将佐里,遂屠诸垒,收马里四城。辛巳,可弗叉国唯算端罕破乃满国,引兵据挦思干,闻帝将至,弃城南走,入铁门,屯大雪山,宝玉追之,遂奔印度。帝驻大雪山前,时谷中雪深二丈,宝玉请封山川神。壬午三月,封昆仑山为玄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从柘柏、速不台二先锋收契丹、渤海等诸国,有功,累迁断事官,卒于贺兰山。木华黎将郭宝玉引见于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向郭宝玉询问攻取中原的策略。郭宝玉说,中原地区金朝的势力仍很雄厚,不可轻视。应先征服西南地区的吐蕃、南诏国等,然后利用这些力量攻击金朝,必可统一中原。他还向太祖献策说:建国之初,一制定颁布新的法令。成吉思汗吸收他的意见,发布了五项命令,如:行军作战,不得枉杀无辜;除对有重罪的囚犯可处死刑外,其他犯人可量情处以杖责,凡无益于国,有损于民的寺院道观禁止活动等等。成吉思汗准备西征,授郭宝玉抄马都镇抚之职。公元1213年郭宝玉随木华黎领兵南下,取永清,破高州(故治今内蒙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降龙山(在今大凌河上游),攻占了今辽西地区。接着,从锦州入山海关,经过燕南,攻占了太原、临汾一带。1219年,他随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打败了西辽的残余力量,占领了今新疆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继而越过忽章河(即今锡尔河),进至咸海以东,打败了花刺子模的军队,控制了阿姆河上游地区。1222年,蒙古军全歼花刺子模新王的军队,1224年占领花刺子模全境(东至印度河,西南至底格里斯河下游)。郭宝玉征战有功,被任为断事官(断事官:蒙古汗国管理政务的官职)。由于战线过长,加之气候不适应,蒙古军队东撤。东还途中,1226年郭宝玉因病卒于贺兰山军营中。
郭宝玉的人物后代
他的长子名将郭德海(字大洋),通天文、兵法,打败宋将彭义斌,后随阔阔出伐金。次子郭德山也被封万户。孙子郭侃,攻克巴格达饮马地中海的唯一汉人,蒙古大军西征副元帅,被誉:东天神将。中国的武将唯一与欧洲十字军东征的骑士展开的作战,随旭烈兀(呼拉谷)西征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叙利亚、埃及,作战勇猛,一共攻下了约七百座城,人称“西域的神人”。他的后人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元代大将郭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