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丽的介绍
王红丽11967年11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个梨园家庭,豫剧演员,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目前担任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等职,代表作有《司文郎》、《风雨行宫》、《美女涅槃记》、《铡刀下的红梅》等。2王红丽取豫剧皇后陈素真及阎立品两大豫剧流派之长,唱腔明亮而甜润。
王红丽的个人轶事
从小就是“人来疯”6岁以前,王红丽一直跟着姥姥住在开封。2岁开始,一听到京剧就搬小凳子坐在一边听,3岁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样板戏。说起自己与戏剧的渊源,王红丽说:“这都是天生的。”或许真的是遗传,她的父母都在省豫剧团工作,父亲做音乐设计、编剧,母亲是常香玉的徒弟,住在三团家属院,隔壁就是高洁(豫剧艺术家)家。后来上学回到郑州,她与院里的孩子们趴在台口、灯光楼看大人唱豫剧。王红丽当时特别投入,自己都没注意自己的表情会随着情节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团里的大人都说,这些孩子谁不当演员都行,就是红丽不当太可惜。那时候的王红丽谁让表演就唱,一个人能不住气儿唱半个多小时,“唱完还问,哎,你们怎么不鼓掌啊。那时候简直就是个‘人来疯’。”因为底子好,1979年,刚11岁的王红丽考上了洛阳艺校。“当时唱《断桥》,自己唱得眼泪哗哗流,把评委都唱出泪来了。最后人家评委说,没见过这么‘张精’的考生”。18岁人称“小皇后”1985年毕业后,王红丽进入省豫剧二团。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从1984年开始,剧团组成小分队,“实际上就是承包,打破了以前的大锅饭,演员开始分等级。”王红丽说,当时她的父亲带队下去演出,一年就是几百场,收入非常高,小分队里很多人都是“万元户”。王红丽逢上了好机会,来时,刚好一个主演生孩子,于是直接当上了主演。“有一次他们小分队去重庆演出,王红丽主演《春秋配》,因为演得太像豫剧皇后陈素真了,当地媒体在标题上称王红丽为”豫剧小皇后“。从那时起,”小皇后“这个名号就落在了王红丽的头上,那时她18岁。离开戏台”下海“”不让唱戏了,我卖烤鸭卖盒饭“1990年,剧团人事变革,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制,最终,团里没聘她,她离开了戏台。当时流行”下海“,”1991年在市体育场举行糖酒会,王红丽看人多就去卖盒饭。“她说,因为她是唱戏的,嗓子亮啊,又会吆喝,还有人过来说,买她的就因为她漂亮。”因为爱吃,王红丽去南京旅游时发现,那里的盐水鸭、烤鸭很好吃。正想创业的王红丽在南京朋友的帮助下,在豫剧二团楼下开起烤鸭店,“当时就想,既然创业,就选择和唱戏八竿子打不着的行当”。很快,她的烤鸭店开了三家分店。为争口气办剧团烤鸭卖得很火,但时间久了,王红丽并不快乐,她发现,自己的同龄人还在舞台上,自己也有很多梦想还没实现,比如夺梅花奖。“卖烤鸭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唱戏的圈子很封闭,与人近距离接触后,她知道顾客的需求,这实际上为她经营民营剧团埋下很深的伏笔。”1993年,王红丽在父母的帮助下,成立了完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每个剧本都是千挑万选的,因为她们必须把每笔投资都收回来,应景的戏不排,必须排一个成一个,可以说她们的每个戏都是一口热气一口凉气唱出来的。”剧团成立的第二年,排了《风雨行宫》。导演余笑予要求一定要演到100场再去北京参加展演、角逐梅花奖。王红丽说,他们从河南演到山西,又演到河北,到达北京,真的就演了100场,并一举夺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豫剧十大经典剧目
豫剧十大经典剧目有《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1、《对花枪》。主唱是豫剧大师马金凤,故事主要讲述隋末瓦岗寨的相关故事,其中,流传 最广的唱段是《老身我居住南阳地》。2、《三上轿》。是豫剧陈素真的代表作,讲述女主人三次上轿三次下轿的故事。3、《铡美案》。主要讲述家喻户晓的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4、《八珍汤》。又名《三进士》,讲述一老母亲寻找儿子的感人故事,由著名豫剧演员张宝 英主演。5、《朝阳沟》。主讲女主角银环到农村参加改造遇到思想动摇,而后鉴定信念的故事,此剧 经典地位,无可替代。6、《小二黑结婚》。讲述小二黑与小芹的恋爱故事。7、《倒霉大叔的婚事》。主要讲述倒霉大叔在婚姻上所发生的事,由著名豫剧演员任洪恩主 演。8、《李双双》。主要展现解放后,妇女的新时代特点。其中流传唱段《洼洼地里头好庄 稼》。9、《红娘》。主要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10、《花木兰》。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11、《穆桂英挂帅》。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作。12、《抬花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的代表作,主讲“老闺女”周凤莲出嫁的故事。
豫剧代表作有哪些?
1、《对花枪》。主唱是豫剧大师马金凤,故事主要讲述隋末瓦岗寨的相关故事,其中,流传 最广的唱段是《老身我居住南阳地》。2、《三上轿》。是豫剧陈素真的代表作,讲述女主人三次上轿三次下轿的故事。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14年后(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3、《铡美案》。秦香莲往寻包拯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琪追杀灭口。秦携子女躲于庙内,韩追至,持刀欲杀,听秦哭诉,不忍下手,又难回宫复命,乃自刎庙中。香莲抱韩刀拦道告状,包拯命王朝请陈世美过衙,劝其认妻。陈强词狡辩,拒不相认,包拯依律判斩,命人将陈捆绑,皇姑、太后均来讲情,皇帝连下三道赦旨;包拯不顾,怒铡陈世美。4、《八珍汤》。明代故事,山西张文达欠周、常两家的银两无力偿还,被周、常两家抢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多年后,山西荒旱,孙淑林离家寻夫,中途病倒客栈盘缠用尽,不得已卖身入知府常天保家为奴,为知府夫人做“八珍汤”,遭到夫人处处刁难。被丫鬟春兰救至周府,周夫人怜其受苦收留,其夫周子卿发觉孙是己生母,遂于常天保商议认母之事,常天保不愿相认,兄弟反目至巡按处辩理,不想巡按既是失散多年的张文达,一家相认,收春兰为义女,怒斥常天保夫妇。5、《朝阳沟》。主讲女主角银环到农村参加改造遇到思想动摇,而后鉴定信念的故事,此剧经典地位,无可替代。全剧表现出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展示了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不仅语言富有个性特点,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