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孝敬皇帝李弘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孝敬皇帝李弘,是唐高宗第五个儿子,同时也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其实虽然他是皇帝,但是并没有登基上位。在还是太子期间,李弘就去世了,这个皇帝的称号还是他的父亲追封的。说起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唐中宗李显。李弘虽然是长子,但是英年早逝,也没有成为皇帝,历史上没有留下过多的事迹,所以并不为人所知。李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本文会为大家一一介绍。首先李弘是个孝顺的孩子,自幼被立为储君,去并没有被养残。高宗曾对侍臣称赞太子: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礼节,从不曾有过失。李弘是个仁慈的人,爱民如子,忠君爱国。如果他能够继位为皇,想来应该是一个宽厚仁慈的皇帝。李弘早些年跟随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在看见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掩书叹息道:这种事臣子都不忍听闻,如何做的出来呢?经典应该记载好的事情,而不是这种。郭瑜答:春秋善恶都有记载,是为了褒扬善行,而让罪恶遗留千年,以此告诫后世之人。李弘听了还是说:我实在不忍听闻,请让我改学别的书。李弘不仅仁慈,而且有德行。唐朝征兵很多,当他听说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家人也因此而连坐。他认为许多士兵可能是中途遇到匪寇,亦或者其他困难而不能按时报道,如此就要连坐家人,实在太过残忍。他上书请求唐高宗修改法律,严查实情,不要无辜牵连家人。唐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修改了法律。咸亨二年关中发生旱灾,他看见有吃不饱肚子的人,也会尽自己所能提供粮食。后世对于李弘的死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久病不治病死的。第二种中而是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毒死的。关于第一种,史书上有记载,同时也有记载李弘后来病重不能处理朝政,有东宫官员代为处理的明确记载。所以后来他因病而死,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人们似乎好像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即他是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毒死的。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大概是以下几点原因。1、唐高宗李治对李弘颇为重视,后来唐高宗身体不适,不能处理政事的时候,有过想提前禅位的心。李弘的上位,对于武则天而言,自然是阻碍,所以武则天才狠心下手。2、萧淑妃有两个女儿,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在萧淑妃倒台之后,就被武则天关在了宫里,年纪都大了也没有婚配。李弘得知后,就向父亲求了情,唐高宗准了。而这事儿,很可能得罪了武则天。让武则天认为,这个儿子不会彻底的站在自己一边。3、还有就是太子妃一事上,虽然太子妃后来选了裴家的姑娘。但是在这之前,武则天已经给李弘定下了杨家女。只不过后来太子妃人选被贺兰敏之奸污,这才不告而终。武则天担心李弘因为此事,与她娘家人不愉快,与自己渐行渐远。为保证自己的利益,最终先出手除掉李弘。两种观点,第一个出自正史,第二个多见于野史,你信哪个呢?
李弘是什么结局?死后为什么会被追封为孝敬皇帝?
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曾经也是钦定的太子,但他没有等到登基就死了,关于他的死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被武则天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而他死后被追赠孝敬皇帝,唐高宗之所以破例这么做,主要是高宗对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与惋惜。起先,唐高宗选立的太子是庶长子李忠。不过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唐高宗废了王皇后,而改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这么一来,李弘就成为了嫡长子,也是爱屋及乌吧,唐高宗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客观说,李弘人还真得不错。他孝顺仁德,体恤民情。是个难得的好的储君,也正是他的存在,使得唐朝的群臣认为大唐未来可期,换个角度说唐高宗李治和群臣对他非常满意。李弘监国期间,也是很合格的,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他身体不好,长期体弱多病这是事实。所以他在建国的时候,很多时候只能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虚岁二十四)。对于太子的离世,唐高宗李治非常悲痛,如此好的一个接班人就这么死了,谁也不会甘心。而悲痛之余的唐高宗破例追加太子李弘为皇帝,这是唐朝建国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这也足以说明,唐高宗对于太子离世的悲痛和可惜。至于李弘的死,普遍的说法是他是病死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弘的确长期以来身体就不好,可以说是体弱多病。他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而且,太子只不过是监国,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掌握了大权,太子不足以威胁武则天的地位和权力,所以武则天没有必要这么做。但也有人认为太子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支持者的理由是认为唐高宗身体不好,与武则天也是貌合神离,有提前禅位给太子之意。这么一来,对于武则天就是个威胁。而且,李弘和武则天本身就有矛盾,他的个性和仁慈与武则天几乎是对立的,所以很多时候他的做法违背了武则天的意愿,两人关系不好。更何况,虽说武则天掌握了大权,没有人能够威胁。但对于武则天来说,不能低估其对于权力的欲望,要知道对于政敌来说,武则天向来是心狠手辣的,在我们看来太子不构成威胁,但毕竟他是钦定的接班人,随时都可能登基,这对武则天来说,本身就是个威胁,所以除掉太子不是不可能。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恐怕只有武则天知道了。
太子李弘是怎么死的
传说是被武则天,也就是他亲老妈给毒杀的!
李弘(652—675),唐朝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母亲是武则天。655年时,被封为代王;656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李弘为皇太子。
李弘曾经向郭瑜学习《左传》,当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君故事,不禁掩书叹曰:“这种事做臣子的都不忍听闻,而经典之书是圣人拿来训示后人的,为什么要记载这种事?”郭瑜回答他:“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要褒贬善恶,用以劝世或告诫,因此记下商臣的恶行,让千年以后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李弘说:“不是不能让这种事流传,而是我不忍知道有这样的事,请让我改读别的书吧。”郭瑜向他拜曰:“‘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殿下资质敏睿,既然不忍听闻这些不好的凶事,臣听说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过于精通于礼。不懂礼则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视此道。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那么请殿下就停止读《春秋》,改读《礼记》吧。”李弘接受这个提议。
661年,命令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出五百篇,编集成《瑶山玉彩》,668年,请求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高宗同意。
当时在征辽的士兵,如果有逃亡或期限内没报到的,不但找到后要斩首,家人也要充官。李弘进谏:“如果士兵有因病而逾期不到的,或是中途不幸溺死压死,军法不但不会认为他们是战死的,反而连同队的人与他的家属都要连坐。于法而言那叫逃亡,实际上士兵如果真的死了,连家人也要跟着陪葬,但他们有很多人背后因素是值得同情的。《左传》有言:‘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臣希望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者,不用再受连坐之罪。”高宗也同意了这个请求。
671年,高宗巡幸洛阳,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当时遇上大旱,关中闹起饥荒,于是李弘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给他们米粮。李弘身体不好,而辅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决于他们。
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姊姊,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因为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为以前得罪武则天的,她们一直被幽禁在宫中,直到都年过二十还没有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震惊又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姊姊能够结婚。这件事触怒了武后,武后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侍卫。李弘从此渐渐不得母亲喜爱。李弘又上书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给贫穷之人,高宗准许。后来李弘也被召到东都去,纳裴居道之女为妃,相关单位表示要用白雁来进行婚礼,竟然刚好就在苑子里捕获了,这让高宗很高兴;而裴妃也是个相当有妇德的贤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说:“东宫的事,应该是不用朕担心了。”
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因为造陵费用太高,工程浩大,工人们苦不堪言,最后乱丢砖瓦,一哄而散。
武后时期,因为李弘与裴妃之间没有生子,于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继承香火。唐中宗复位后,将他祔于太庙,号为义宗,并追封裴妃为哀皇后。710年,姚崇与宋璟进言表示义宗并不曾即位,不应该与先帝们同列太庙,于是唐睿宗将李弘移到东都祭拜。718年,相关单位表示不该再称他为义宗,于是从此只用孝敬称之。
太子李弘的妻子
妻子
裴氏:宰相裴居道之女,死后被追赠为哀皇后,陪葬唐恭陵。
哀皇后裴氏,是武则天长子李弘的太子妃,裴氏为右卫将军裴居道的女儿。咸亨四年(673年)二月壬午,裴氏嫁给李弘为妃。裴氏有妇德,高宗曾向侍臣说:“东宫内政,吾无忧矣”。她和李弘的婚姻仅持续了两年,李弘在上元二年(675年)不幸暴死,谥号“孝敬皇帝”。次年太子妃裴氏亡,九年后被追封为“哀皇后”,并陪葬于唐恭陵。太子李弘的陵墓,称“太子冢”,其北为哀皇后的寝陵,称“娘娘冢”。